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从一到十谈养生西安养生专家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第三讲 调理三焦,身动心静(7)

这两种疲劳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彼此助长。“五劳”就体现着此种特点,如“久视伤血”表*理疲劳可以伤及身体,“过伤五脏,使五神不宁而致病”,表明生理疲劳可伤及精神。

既然“五劳”有损身心健康,那么怎样预防“五劳”呢?

一是劳身、劳心要适可而止。如有学者主张变“五劳所伤”为“五劳所养”,即“适视养血,适卧养气,适坐养肉,适行养筋,适立养骨”,就是说,无论身或心,都要使其有所“劳”,但必须适当,不能过度,适劳有益健康,过劳则损伤身心。

二是要劳逸结合。如古语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紧张,“弛”是松弛,二者适当配合,便不易产生疲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不欲其劳,不欲其逸。”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三是要重视睡眠。古人说:“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充足的睡眠既可以预防疲劳,也能够消除疲劳,从而对养生有利。

与外动相比,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内静。中医养生历来强调心态的淡泊平静,《黄帝内经》就明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精神内守,心安理得,悠闲自在,对于疾病的预防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人不容易得病,不容易得病当然就易于长寿。相反,如果情绪不好,对健康就起不到好的作用,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生活中、小说里面常写的急火攻心、忧郁而死、相思成疾、大喜过望等都是情绪不佳带来的恶果。

有一篇文章曾经综合考察了古代290位文学家,并算出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岁,而同期的人均寿命不到35岁。16世纪以后欧美的400位杰出人物中,科学家的平均寿命达到79岁,为最长寿一族。无论古今中外,都说明读书可以静心,心静有助于健康,有助于疾病痊愈,有助于长寿。陆游活了85岁,他的经验之一是“病需书卷作良医”。

近些年来,西医也开始注意到心静的重要性。在一次西医国际会议上,与会者共同认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态叫宁静。我非常赞赏这句话。一个人要想长寿,一定要动静结合,保持好心态。

若要身体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你的孩子为什么爱得病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娇宠备至,最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营养不良、吃苦受冻。但这些父母却不明白衣食无忧、白白胖胖的孩子为什么总那么娇气、爱闹病?其实,原因正是因为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了。

我国元代著名儿科学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曾写道:“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并且进一步告诫世人:“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需发表之功。”他立场鲜明地主张让孩子保持七分饱,则脏腑不易损伤,就不易患肠胃病,自然用不着服什么调理脾胃的药物;倘若能够经常保持一种微寒状态,也就不易患伤风感冒,因而用不着服什么解表发汗的药物。

已经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孩子生的病70%是风寒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和食物积滞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中医认为,小儿天生三脏不足、两脏有余。也就是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心、肝两脏有余。小儿的消化系统还不成熟,消化能力弱,虽然需要营养物质,但吃得过饱,胃肠负担过重,便可能引起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等胃肠疾患。小儿肺脏很娇嫩,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诸如咳嗽、哮喘、发烧等肺部炎症,所以小儿不能受凉感冒。如果给孩子穿得过暖,孩子就容易出汗,出汗后就容易受凉。再者,让孩子穿得过多过厚,会使胸部活动受限,肺的呼吸量减少,影响胸部正常发育。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让小儿“三分寒”,并不是让小儿去受凉,而是根据气候变化随时给小儿增减衣服,让小儿处于七分暖而三分寒的环境中,锻炼小儿的御寒、抗病能力。

第三讲 调理三焦,身动心静(8)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心的老化研究所,曾用猴子做了有关少食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试验。他们将猴子分成两组,一组让其吃饱,一组只让吃七分饱。15年后,吃七分饱的那组猴子的死亡率只是吃饱组的一半。

中医认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慢慢适应,循序渐进,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风寒。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的孩子体质差,抵抗力较弱,大风降温时必须多穿,以防感冒。

另外,中医还认为“戒养儿童,慎护风池”,平时应该避免风寒之邪直犯风池穴。睡眠的时候,母亲口鼻的气体不要直吹孩子囟门,否则风寒之邪侵袭,易使孩子鼻塞声重,吮乳口松,啼哭不安。睡中也不可使被子遮住孩子的头面,以免影响呼吸新鲜空气。这些细致慎护、切实可行的育儿经验,的确值得继承和效法。

爱子心切,怕孩子吃不饱、受凉感冒就猛喂孩子,衣服一层又一层地裹着,可越是这样孩子越容易反复感冒,嗓子、扁桃体经常发炎,消化也不好。我在临床上看到很多这样的小患者。这样的孩子有个特征,就是舌尖经常是红的。舌尖代表上焦,上焦代表心肺,小孩天真无邪,一般没有心火,所以小孩的舌尖红就代表肺热。我给这样的孩子调理的时候往往用芦根、白茅根等清热去火的药方。

除了三分饥与寒,我们的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养护小儿的真诀。如南宋陈文中在《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中首先提出正确的乳食法:“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直到今天,人们还在遵循这种喂养小儿的方法。书中不仅仅谈到小儿喂养,还涉及着衣、看护、用药等方方面面,陈氏概括为“养子十法”,其主要内容为:“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暖,五要心胸凉,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七者脾胃要温,八者儿啼未定勿饮乳,九者勿服轻朱,十者宜少洗浴。”这十法中大部分是为护阳而设,陈氏认为小儿以阳气为本,无病时在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而固阳护阳的核心是“脾胃要温”,因为“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在现代医学看来,《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中所论的“养子十法”,除“少洗浴”颇有争议外,其他方法均较为科学,成为后世儿科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常带三分饥与寒”的观点,不仅适用于小儿护理,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养生。

台湾星云大师的养生秘诀就是:“吃得粗,吃得少,吃得苦,吃得亏;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七分饱,不就是三分饥吗?

阎崇年先生说:“我有个习惯,每逢参加学术研讨会,凡是遇上80岁以上的年长学者,总要询问他们健康养生的经验。我所问到的健康养生经验,回答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心胸豁达,二是吃八分饱。”

中医有句古话:“若要衍生,肠胃常清。”就是强调经常吃个七八分饱,对身体健康乃至长寿是大有益处的。特别是晚饭,一定不要吃得肚子溜圆,这样劝您可不仅仅是为了您的体形着想,更主要的这是一个健康习惯。 。 想看书来

第三讲 调理三焦,身动心静(9)

三分治,七分养

对于疾病,老百姓有句俗话叫“三分治,七分养”。乍一听,不理解,疾病不去治疗,不去除恶务尽,而是说“养病”,有点不可思议。其实,养病的目的主要是不让病情继续发展,避免产生并发症。很多常见病,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眼下的医疗水平都是很难治愈的,比如说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肝炎、风湿类风湿、慢性肾炎、甲状腺疾病、红斑狼疮、白癜风等,所以养病很重要。得糖尿病的人,有的人把病情控制得很好,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也不影响寿命,但有的人不但病情不断发展,而且还产生了很多并发症,原因就是有些患者不懂得养病。

糖尿病为何发展成了肾衰竭

前几年我到南方的一个城市给人看病,有位老太太非常能干,挣下了殷实的家业,为她的五个孩子都买了房子和轿车。可以说,在事业上,她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人。但是我给她看病的时候,她已经患了严重的肾衰竭,每周要去做两三次透析,并且双目失明。其实,她开始只是得了糖尿病。现在糖尿病是常见的病,只要控制得好,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影响。可她为什么双目失明,并且发展成肾衰竭了呢?就是因为她不注意养病。她说最早得糖尿病时,身边到处都是糖尿病患者,还听说糖尿病治不好,所以就想既然治不好还治它干什么,没把病当回事,吃药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饮食控制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可是她不知道别人把血糖控制得非常好,病养得好,身体就一直不错。她由于不注意控制血糖,不注意养病,很快就出现了很多并发症,到现在拿再多的钱去买健康都买不回来了,后悔莫及。

有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可怕的是病情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要达到养生的目的一定记住病要“三分治,七分养”。

带病也可以长寿

有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得病还是件好事,因为它提醒你要注意养生了。清代陈俱诗中写道“人言病压身,往往延寿己”,意思就是说有病在身的人反而还能长寿。30多年以前,在北方的农村有个风俗习惯,就是有老人的家里,都在堂屋中间放个棺材。因为家里老人岁数大了,没准哪天就寿终正寝了,所以早早准备好棺材放着。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姑姑在年轻的时候,得了很多病,医生说她肯定会短寿,肯定要走在其他同龄人的前面。所以她就想开了,年龄不大就早早地给自己预备好棺材,想吃啥吃啥,想喝啥喝啥,每天出去该干活干活,没有什么精神压力。而且由于医生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她也很注意,按时吃些很便宜的药物。结果她的棺材几次都被别人借走。因为有的人突然死亡,来不及准备,就借她的用,回头再还她。到后来,村里那些和她同龄的人都走了,只有她还健在,很长寿。这就是“人言病压身,往往延寿己”的代表例子。

台湾星云大师有个观点:对于疾病,首先要懂得预防,与疾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做到“与病为友”,坦然面对。身体有病,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这观点和我前面说过的那句话的道理是一样的,对待疾病,“能除则除,不能除则处,和平共处”。

所以说,有病不可怕,有病要注意养生、养病,不要让病情快速发展,起码尽量让其发展得慢一些。这样,等病情发展严重了,人也老了,也该寿终正寝了,这就是带病也可以长寿的道理。 txt小说上传分享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