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 > 第39部分(第1页)

第39部分(第1页)

1964年她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的神圣殿堂时,夏菊花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女青年,光阴荏苒,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夏菊花见证了共和国的日益富强,也见证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辛历程。40多年的风雨历程,夏菊花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的法律意识在逐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一步步深化、完善,进程不断加快。

二 姓氏的一字之差背后饱含童年的无尽辛酸

1957年的一次盛大演出前,李先念在接见杂技演员时,杂技团团长介绍说:“这就是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的夏菊花同志。”李先念边握着她的手,边含笑点头:“夏菊花,好!”随后,又不解地问:“嗳!?夏天是不开菊花的,你这个菊花怎么会夏天开呢!?”

一下子,夏菊花年轻的心震颤了,苦涩酸辣一起涌上心头。其实,她名字的“季节错位”,有着一段辛酸的往事。夏菊花本姓徐,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安徽省潜山境内。今天,你若有机会去往那里,潜山县的乡亲们便会告诉您:潜山县有“三宝”———一座山、一条水、一朵花。山,就是闻名天下的天柱山;水,就是潜山籍的著名作家张恨水;花,便是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

夏菊花的曾祖父徐继康是独子,打了大半辈子光棍,一直熬到30多岁,才娶了个穷家女成了亲。第二年,徐继康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徐又财。在徐又财还不到3岁的那一年,徐继康便一病不起,没几天就咽了气。从此,只剩下孤儿寡母,生活无着,其艰难可想而知。此时,徐继康的姐妹伸出了援助之手,主动承担了抚养徐又财的重任。

徐又财在姑母的疼爱下渐渐长大成人,在他20多岁的时候,姑母为他娶了一位胡姓的妻子。胡氏过门以后为徐又财生了两女一男,不幸两个女儿都先后夭折,只活下一个男孩,夫妻俩给男孩取名叫徐造钱———小名徐造生,这便是菊花的生父。

徐造钱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徐又财听说浙江省长兴大山里砍柴烧木炭能赚钱,便带着儿子徐造钱去了那里。

父子俩在前往长兴县的路上,在路过一个名叫洗脸卡的木桥时,徐又财竟不慎掉入山泉奔涌的水流中,儿子想拉父亲一把,结果也落入到了冰冷刺骨的河水里。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姓吴的木匠路过此处,见状立即奋力抢救,徐又财父子方才转危为安。从此,徐又财父子对吴木匠感激不尽,把他当成救命恩人,并且在吴木匠的指点下打柴烧炭,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没有想到,吴木匠的大女儿吴巧云16岁时,她的父母在议论大女儿婚事时,不约而同地相中了忠厚勤劳的徐家独子徐造钱。于是,徐吴两家联了姻。徐造钱与吴巧云结成了患难夫妻。次年的农历九月,一名女婴呱呱坠地,当了外婆的吴妻见外孙女是秋天生的,就乐呵呵地给她取名叫“菊花”。

快3岁那年,小菊花由爷爷和父母带着,经过长途跋涉,由浙江长兴回到了安徽潜山老家。

1941年秋天,因为躲壮丁徐造钱离家出走。在一个小镇上进了一个姓夏的马戏班,被雇用去喂马,跟着马戏班过着飘泊江湖的日子。这个马戏班的班主叫夏群,由于婚后生了两个孩子都没留住,算命先生告诉他只要能收一个养女做“押子”,就会改变无后的状况。徐造钱得知了这一情况后动开了脑子。他思女心切,想把小菊花带在身边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父女二人也有个照应。于是,等夏家班子来到潜山县柳岭镇演出时,徐造钱请假回到家中。不久就带来了小菊花,同意菊花给夏家当“押子”,还同意她改姓夏,但留住菊花这个名字,以纪念给她取名的浙江外婆……从此,他们同在一个杂技班子,却不再以父女相称。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夏群夫妇将夏菊花带进了杂技的世界。

接受采访时,夏菊花感慨地说:“我的名字是外婆给取的,出生在那年阴历九月,开菊花的时候,就叫了菊花。5岁那年,父母为生活所迫,含泪将我送给了马戏班的夏老板做女儿。夏老板见我人长得水灵,身子骨特别灵活,认准我是赚钱的好工具。”

夏菊花:菊傲群芳夏若春(4)

一年后,夏菊花成为夏家马戏团里一个耍杂的小艺人。那时的马戏艺人,像戏子一样被人看不起,过着闯荡江湖、疲于奔命的生活。小小夏菊花,由此饱尝了世间的沧桑与人情冷暖。

从演“摸爬滚打”之类的简单节目,到风驰电掣般的马术、爬上二十几尺高的竹竿顶端表演动作的登梯子,特别是空中吊辫子,在毫无保险措施的情况下,夏菊花的辫子被吊在高空,整个身体飞速旋转,头发扯得她眼冒金星。从舞台上下来,夏菊花还要给马戏团老板一家洗衣服、看孩子,稍有怠慢,就会遭来打骂。夏菊花的童年是在劳累、惊吓、悲苦和孤独中走过来的。

回望身后的足迹,夏菊花饱含深情地说:“旧社会,摆地摊演杂耍尝尽艰难,只有在新中国,艺术工作者才有自己的地位,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到拥有今天的荣誉,最大的体会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夏菊花。”

三 难以释怀的学习情结与无法割舍的亲情

解放前夕,在衡阳安营扎寨的夏家班子要散伙了。徐造钱只有自谋生路与爱女菊花告别去了福建。临行前他到当地照相馆要到了夏家全家福的照片,一直留在身边。

解放后,夏群夫妇重操旧业,带着他们的马戏班子来到了长江畔的重镇武汉。为了适应新社会的要求,夏群觉得再叫“夏家班子”有点不合潮流了,于是将班子改称马戏团,并给马戏团起名为“群艺”。不久,“群艺”马戏团开进了当时汉口最著名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民众乐园。那段时间,为适应新社会观众口味的变化,夏菊花演出的主要节目已经做了不少改变。节目经过加工出新以后,夏菊花娴熟的技艺、稳健的台风、端庄秀丽的扮相、娇巧灵活的身段,都受到了武汉观众的好评。

后来,马戏团实行公私合营,在军管会的领导下,一边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边鼓励艺人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在民众乐园的识字班里,从未进过一天学堂、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夏菊花,开始学起了文化。

1983年9月,江汉大学校园内传开了一条新闻,该校文秘专业班,破格招收了一位不同寻常的新生———46岁的中国杂协主席、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夏菊花。于是,好多家乡对自己的孩子说:“人家夏菊花名气那么大、地位那么高、技艺那么超群,还上学深造,你凭什么不好好读书?你要好好向人家学习!”

或许有人会说,夏菊花上大学是为了镀金什么的。其实,夏菊花并不需要镀什么金,她拥有数不清的金牌、奖牌,早已金光闪闪!谈起自己这次上大学的出发点,夏菊花不免有些感慨:“我从小生在穷苦人家,后来给人家当‘押子’,完全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我的文化知识是解放后在民从乐园扫盲班开始学的。正像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我的大学是社会’。在日常工作中,我虽然学到了不少的文化知识,但都是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从来没有好好坐下来静心静意地学过一段时间。很高兴,后来实现了集中一段时间认真学习的机会。”

为了支持并保证夏菊花专心致志地完成大学学业,武汉市文化局下发了红头文件———通知武汉及全国所有的有关单位,在夏菊花脱产学习期间,任何事情都不得干扰她,让她一门心思学习。

当时,文秘班设有27门课程,对于已46岁而从未进过正规学校的夏菊花来说,攻下这一道道难关,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她像当年练习《顶碗》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的目标走去。终于在第三年顺利拿到了江汉大学的毕业证书。

再说,夏菊花自5岁就离开母亲,寒来暑往,母亲在哪里、是什么样子,能否在某一天找到失去联系的亲人,一直是夏菊花心中的隐痛与渴求。其实,武汉杂技团党组织始终在作这方面的联络工作,一封封调查信早已寄出,可是没有好的消息。

。。

夏菊花:菊傲群芳夏若春(5)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