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抗日烽火烽火燎原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写给读者的话

一;开头的话

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一幅融胶东民俗、民风、抗日、锄奸为一体的画面。

黄花以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悲愤不已、时而激情满怀的写作风格,为你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山村农民和沿海渔民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活动故事。黄花常听老人们讲起故乡的抗日故事,深深为故乡的先辈们那些抗日英雄事迹所感动,因此下决心写这本抗日烽火映山红。

当年的老人们大多已经去世或者不在本地了,写这本书加进了很多情节拓展构思和民风民俗,黄花多次回没住过的祖居故乡采风,费了很多时间,也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耐心看这类题材的文章。文笔其实有限,不过,尽心了。

抗日烈士英灵千古。谨以此拙笔祭奠千千万万位抗日英雄。安息吧,先烈们。

请记住那充满了耻辱的岁月,请记住哪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请记住活着的和长眠在开满映山红的翠岭上那些抗日英雄。

二;回复读者书评:

我觉得现在网络上不乏描写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的作品。其中很有一些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书。很多好的军事文学写的都是大场面大手笔,都很大气。但一味的描写血腥、战争场面的作品也是有的。

我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就把它定为:为读者展现一幅融胶东民俗、民风、抗日、锄奸为一体的画面,并且以刻画女性人物为主。

在后面的章节里,我将继续用女性细腻的特点来为大家献上独特视觉中的抗日故事情节。当然,也会有一些战斗场面,但是,不作为重点,我刻画的是一些山村农民由单纯的报仇逐渐升华为解放全中国的理念过程,因为我觉得当年的抗日先辈很多是农民出身,这些人是朴实、勇敢可爱的,他们是战斗在抗日第一线的抗日功臣。

以新奇细腻、场景小(山村、渔村)、贯穿胶东民俗,土气且耐细品来颂扬先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是我构思此书的初衷。初次写长篇小说,很需要大家的指点,黄花多谢各位读者的点击阅读,诚挚的希望大家在看了这些章节后给予点评提出建议。

序一 回故乡

九十年代末一个秋天的早晨,胶东半岛东部,一辆黑色上海大众轿车疾驶在大山怀抱的沥青公路上。

好奇地趴在车窗上看着车外一闪而过的村落和田野的娃子回过头来,她向脸色凝重地双手捧着用党旗包裹着的骨灰盒的父亲看了一眼,坐在父亲旁边的母亲说:“娃子,又要问快到了没有是吗?”“是啊妈妈,我们离老家还有多久的路呀?”“娃子,快了,只有十几分钟的路了。

故乡的村支书和村主任每年来家里送几筐家乡的苹果和地瓜、花生。他们每次来都要和娃子的父亲提起故去多年的祖父祖母骨灰回故乡下葬的话题。祖父和祖母的骨灰一直存放在郊区英灵山纪念堂,每年清明节娃子都随父母去祭奠看望。按照家乡人的说法,故去的人应当入土为安,老家的人们对娃子祖父和祖母的骨灰一直没有回乡入土很不以为然。

娃子的父亲也很想让老人骨灰早回故乡,只是这样一来,离的路远了,平时祭奠不方便。今年父亲在家乡来人的催促下终于下了决心,按故乡的习俗送祖父祖母的骨灰回老家下葬。

要回早就在心里想象了很多次的故乡,这一路上娃子一直嫌车速慢,其实娃子小时候在她心里呀,常挂在父亲嘴边的这个胶东半岛东部的小山村只是祖父的故乡。长大了,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她所以期盼着回故乡,是因为平时老家来人一说起当年村里人打鬼子和二鬼子的事来就眉飞色舞,话语间透着得意,透着自豪。

他们常提起当年日本鬼子在附近村里制造的那几场灭绝人寰的惨案,就是那几场死了好几十口子乡亲的惨案,令老家十里八乡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悲愤难忍,他们先是自发的相约报仇雪恨,后来在地下党的组织下奋起反抗,由此,人们凭借着靠山、靠海的独特地理位置,引敌人入山洞、进深山,下海、上船,打击了侵略者,消灭了二鬼子,铲锄了汉奸。就这样,在娃子的故乡发生了一桩桩动人的抗日故事。

家乡人零星的讲述使娃子对从来没有回过的小山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怎样一个不屈的村落?那些令家乡人自豪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的抗日故事是真是假?娃子的祖父、一个山村的农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成为中共地下党员??挂在家乡人嘴边的、当年全村最俊的玉风姑娘、现在还健在的玉风婆婆,她是怎样和俊子婆婆一起带领村里的姐妹们在小日本的碉堡眼皮底下挑道挖坑,阻止这些强盗开赴和八路军激战的战场的?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原本安静羞涩的姑娘毅然成为村民的抗日带头人之一?她直到现在还念念不忘的保林哥当年到底为什么弃她另娶?保林爷爷现在还健在吗?当年随大军南下的他后来怎么样了?

娃子想知道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序二 玉风婆婆

上海大众骄车停在了村头的老榆树下,娃子扶着父亲和母亲下了车,一家人的双脚落在了故乡的土地上。早就等候在村口的村委会主任新松上前说:“三爷爷、婆婆,你们总算是回来了。亭叔、亭婶、娃子,先跟我回家。”一家三口随着主任一路走,父亲一边按家乡的习俗和爷爷的骨灰说着话:“爹、妈,到村北头了,爹、妈到老憨家房西头了,一边和陆续跟来的乡亲们点头。

祖屋到了,娃子的祖屋在村东河边,这是村里现在少见的老房子,打开黑漆脱落的院门,眼前就是爷爷对娃子描述过很多次的三间青石到顶,海藻屋顶的小屋:一个不大的小院,木格窗棱被岁月洗刷的露出了它原来的本色。糊窗户的窗纸早已没了影,窗外石条上那口黑瓦坛子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屋里的黄泥墙壁已经被年久的烟熏火燎涂上了一层烟黑色。

简单打扫了一下屋子,父亲把骨灰盒放到正屋的地柜上,得到消息的乡亲们也陆续提着烧纸来祭拜灵位,等大家都在灵位前磕完头,新松说:“亭叔,山上的墓圹打好了,天不早了该上山了。”

村东耐古山向阳的山坡上,是娃子故乡祖祖辈辈故去的先人们的茔地,初秋季节,老远看过去满山遍野的苍翠中的座座坟墓间开满了火红的山杜鹃,娃子听爷爷说过,村里人习惯在为去世的亲人扫墓的时候,到石崖上移来一些山杜鹃栽到坟墓旁边,慢慢的,春天一到,这耐古山上看上去是火红的一片,也正应了当地人把杜鹃也叫做映山红这一说了。

父亲往墓圹抓了第一把土,爷爷的骨灰和奶奶合葬在了一起,众人把村里提前准备好的墓碑也立好了。

就在大家准备下山的时候,山下来了几个人,新松一看急忙对娃子一家说“是玉风婆婆的几个孙子用家里的楸木椅子把老人家抬上山来了。”新松和娃子的父亲急忙迎过去,把玉风婆婆扶了下来。

年近90岁的玉风婆婆颤巍巍的挪到坟前,她用双手抚摸着墓碑,两行老泪流在了饱经风霜的脸上:“三哥,三嫂,你们总算是回来了!”

安葬了祖父祖母,娃子一家要告别故乡的乡亲们回城了。年迈的玉风婆婆执意要留下娃子住几天,娃子也想和玉风婆婆好好聊聊,就在婆婆家里住了下来。

几天里,白天娃子跟着婆婆的孙子孙女们走遍了山村的每一条街,爬遍了村子周围的南北西三座山。看了石头凿成的捣米臼子和边沿刻满了绳子痕的老井、古庵、纺车。夜里,娃子听玉风婆婆聊着战争年代的抗日故事和家乡的民风民俗。老人家说起六十多年前的往事竟然如同说着昨天的事情,连日期、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些述说和娃子以前看过的那些同样题材的电影、小说情节有些不一样。就这样,娃子有了写一部抗日烽火映山红的念头。

引子 胶东第一枪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寇大举南侵,在10月逼近济南。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昆俞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受党派遣来到文海城领导当地的抗日起义。

中共胶东特委制定了:‘利用矛盾,发展统战,壮大自己”的方针以后,理琪和林山通过各种关系和国民党驻文海城管理公署专员孙锡进行接触,商谈发动文海城起义,联合抗日。孙锡犹豫不决,下不了起义的决心。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