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一流企业是什么样的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每当对未知的新发生没法从经验的口袋里拿出标尺时,很少有人会现场观察,而是偷懒躲进习惯了的偏见之中。在那里不必花费什么,可以闭着眼随便掏出习惯了的陈词滥调,〃共产党专制〃、〃新帝国主义〃、〃中国国企侵略〃等等俯拾皆是。他们表面上崇尚自由,实际上却是为那些冷战时期的偏见所拘押的奴隶。偏见及其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撕扯着西方媒体的心。

奈斯比特的良知,让他摆脱了偏见的桎梏。因为有幸作为奈斯比特撰写《中国大趋势》的助手,接触多一点,学到的东西也多一点。

一双〃童真的眼睛〃

奈斯比特撰写《中国大趋势》是一个工程。在天津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找了30个大学生,分别阅读100个城市的日报,搜寻新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做成摘要,再翻译成蹩脚的英语,是为奈斯比特写书的第一道工作。第二道工序是由几个助手跟他一起讨论他阅读学生读报摘要的批注,形成一些基本判断。其后就是由他自己主刀完成全书的写作了。

一天上午9点,我们一起坐小车去天津的路上,他把前一天晚上阅读学生们的读报摘要给我看,整整100多页的东西,他都做了详细批注。而在前一天晚上我10点钟离开的酒店时候,他也就读了20多页。车在行走,我不习惯阅读,只好合上夹子。奈斯比特却看了一路的China Daily。车一到天津,他就坐下来目光炯炯地跟三个中国助手和他夫人一起讨论从读报摘录中所学到的东西。他的一些批注,颇具敏锐而深刻的洞见。

老人精力之充沛,让我称奇。奈斯比特像个小孩一样地笑了。他说,〃我有一双童真的眼睛〃。他解释说,他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哲学家、不是金融专家,没有任何成见,他只对中国一刻接一刻的新发生感兴趣。中国人对许多事情熟视无睹,对他这个老外却很新鲜。西方人没有耐心来阅读中国,更没有掌握100个城市的发展报道这个巨大的宝库。他像孩童一样的天真无邪,没有任何传统和成见的负担,当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观察一个现象,最忌讳先入为主。你已经有一大堆理论、判断、逻辑和经验了,你还怎么去把握那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比如,观察30年改革巨变,是从源头一点点梳理更容易得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呢,还是从今天反观30年更准确呢?奈斯比特当属后者。从现实反观历史,便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大致脉络。而从历史一点点追溯,反而容易迷失在历史的丛林之中。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问世,没有人把它当成一本严肃著作。其中没有数据的分析推演,没有对历史的解剖,富有的只是对一些新发生事件的观察和分析。

可是25年过去了,《大趋势》所作的预测大都兑现。世界各地不断有人问奈斯比特:〃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而且常常另外一个问题紧跟在后面:〃你为什么能知道未来?〃一位朋友更是穷追不舍:〃照你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是隐含于现实生活中的,可是我们观察同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出同你一样的结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奈斯比特回应,自己有一双没有被庞大的〃已知〃污染的〃童真的眼睛〃。

BOOK。▲虹桥▲书吧▲

第3节:前言

前言

多年来,奈斯比特以一双〃童真的眼睛〃省察现实,把握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而从来不顾忌现有的理论或官方权威的信息,于是常常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他还喜欢借助〃新闻眼〃来看世象。一张报纸的版面很金贵,许多东西都要上。无限的信息,有限的版面,能挤进热点版面,大多是对社会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观察者对这些经过选裁的事件不带偏见地觉知,就可以洞悉一个地方一刻接一刻的真实,也就容易把握这个地方的未来趋势了。

奈斯比特令人兴奋。当一些未来学大师如大前研一、阿尔文·托夫勒、克里斯·安德森等急于去分析描述互联网所改变了的世界面貌,他则转向了人们的思维和精神,而且抓住了不受传统、经验、理论、成见等束缚的〃童真的眼睛〃。〃童真的眼睛〃,让我想起了母亲。

童真,让母亲有了难以想象的力量

一年前,母亲过世的噩耗撕碎了我的心。母亲是我的元神。母亲走了,我成了孤儿。一如老舍所言:〃失去了慈母的爱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失去了根。〃

我们家兄妹六个,我最小,大哥比我大16岁。上个世纪50~60年代,山东农村很苦。父亲在供销社一个月8块钱的工资。母亲一个小脚女人,撑起了这个家。母亲压弯了自己的腰,挺起了儿女们的脊梁。1961年大哥考进了南开大学。大姐1963年考进了鞍山钢铁学院。在我们村许多人家,孩子只有2~3个,可是连高中都上不得,要回家干活挣工分。母亲虽是个文盲,却没有这样短视。她心里从来没有自己,具备了令人想象不到的能量。她常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出水才看两腿泥〃。

许多的恐惧和危难,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对挫折的恐惧,很容易使一个人陷入琐碎的事物中。给挫折盛开的自由,让它们充分展现。〃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挫折开花结果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就迸发了,生命的火焰也就燃烧起来了。老母亲这份面对挫折和危难的达观,使许多饱学之士汗颜。

富者拥有过多,因而碌碌无为。家境贫寒,使母亲身上的潜能得到了最充分的释放。她常年忘我地劳作,从不吐露一个〃苦〃字,大嗓门说话,爽朗地大笑,以她独特的方式相夫教子。或许由于她心灵的纯净,超强的劳作并没有损害她的健康,晚年除了腿脚不利索,身体还一直很硬朗,面容红润祥和。她坚持每天早晨三点多钟起床做气功,打扫前后院,然后自己做饭,从不肯让别人伺候。母亲小时候缠脚落下了鸡眼病根,致使每每需要去公共浴池找专业技师修脚。她周身皮肤白嫩透亮,成了老家公共浴池的一道独特风景。她走的那天,村里有500多人来送行。

一个山东乡下不识字的小脚女人,怎么能有如此的大能和造化?我一直在考问,在求解。直到去年〃十一〃在徒步穿越西藏墨脱原始森林的行程中,我才有所领悟。那次我们一行8人我负责独自在前边开路,给了我长时间单独的机会。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处处悬壶直挂的瀑布,静静的河床,清新的空气,沉静的山谷,构成西藏空灵纯净的世界。当那些要成为什么的欲望开始停歇,母亲每天晚上都能如约而至。一种圆融的感觉,沁透了我的心扉。此前,无论在山东或北京的家里,还是出差在外,母亲一直不肯到我梦里。

在墨脱的原始森林中,有许多几个人抱不过来的参天大树,树下堆积着厚厚一层脱落的树皮和落叶。它们曾经是新鲜的、嫩绿的,后来黄了,落在了地下,似乎和这棵大树没有关系了。但实际是,它们却都依偎在树下,化成尘埃后,还在义无反顾地反哺大树。那些参天大树,正是传承了母体的基因,汲取了天地精华以及落叶和树皮的营养,才生机盎然,身姿挺拔傲岸。伟岸与尘埃交替,落叶、脱落的树皮与勃勃生长着的大树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回。

或许,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母亲的那股大能,不是从文明教化过的心智中产生的,而是发源于她的大爱。爱就是单纯、干净、无我。她的心智从来没有去提醒她,哪里是能量的极限,哪些可以驾驭,哪些会危及健康。她拥有一颗单纯优质的心灵,时时处于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空灵状态。一如那些郁郁葱葱以万年计的原始森林,母亲没有自己,没有任何心智能够去局限她的能量。一旦专注于当下需要做的事情,她圆融的大能便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

老母亲有一颗被无私的爱充分解放了的心灵。那是她那股大能的本源。顿悟到这一层,哀痛的心悄然消失,母亲常驻进了我的心灵。我知道我们已经融为一体,我知道我们将一起度过有意义的人生。一种爱的力量开始在我身上汇集,一种清新的视野正在形成,一种圆融意识正在展开。

▲虹桥▲书吧▲。

第4节:从童真到本真(1)

从童真到本真

〃童真的眼睛〃,之所以引发我强烈的共鸣,还与我觉知企业的方法有关。作为一个企业人,我在观察企业时,不是从概念和理论出发,也不是从具体利益出发,我常常不带任何成见,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专注于所发生的事情。互联网把世界抹平,一个热点企业的热点事件,会被无数记者编辑轰炸过。我只需要以一个企业人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观察事情的来龙去脉。通常我会从本体、本然、本真三个维度,看待企业的新发生。要说明这三个维度,还得首先借用一下企业文化大师理查德·巴雷特的企业其层次意识模型。

理查德·巴雷特1997年开发了个人意识和企业意识的七个层次模型,即生存意识、关系意识、自尊意识、变革意识、和谐意识、整体人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与此相应,巴雷特把企业领导者也分成7个层级。由低到高分别是:专制主义者、家长式统治者、管理者、提供便利者、合作者、伙伴服务者、智者设计师。按里查德·巴雷特的定义,最高层级〃智者设计师〃的行为由服务人类的动机所驱动。他们从社会的角度审视他们自身的和企业的愿景(里查德·巴雷特《解放企业的心灵》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在企业七层次意识模型中,每一个层次都可以抽出相关的20~30个行为价值,由员工和企业领导人从中选出前十位的价值,包括〃个人行为价值前十〃、〃企业现行价值前十〃以及〃期望中的企业价值前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就可以绘制出企业整体的价值图谱,发展成一整套文化量化测评工具(CTT)。在过去十年中,CTT已经被成功运用到35个国家的600多家企业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