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大学中庸讲解 > 第4章(第1页)

第4章(第1页)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熹自早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沉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辩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

第一天命之谓性

天命①之谓性②,率性之谓道③,修④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⑥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⑨中和,天地位⑩焉,万物育焉。

【注释】

①天命:天所赋予者

②性:理也。

③率性之谓道:率,循也。道,路也。

④修:治也。

⑤睹:见也。

⑥见:现也。

⑦和:无所乖戾也。

⑧大本:道之本体也。

⑨致:推而极之也。

⑩位:安其所也。

育:遂其生也。

【译文】

上天所赋予人的气禀,叫做本性,人人依照本性做事,叫做正道;要人人修治这正道,叫做教化。道是不能有一刻离开身心的,如果可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有德的君子要戒饬要谨慎在众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要畏惧在众人所听不到的地方。暗得看不见的地方,却是最现露的;细得看不见的事物,却是最显著的。所以一个有德的君子,最谨慎小心的时候,是独居的时候。

喜、怒、哀、乐这四种情感,当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在心上一点没有偏向,便叫做中;发出来如果都合宜,便叫做和。中,是天下事事物物的大本;和,是天下事事物物的共通大路。如果能完全做到中和的地步,天地间的一切也安排得得当,万物也都顺遂地生长发育了。

(右,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

,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①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意。)【注释】

①杨氏:名时,字中立。末将乐人。晚隐龟山,称龟山先生,看中庸解一卷。

【译文】

这是子思说明传授中庸的意思,用它来写成此书,开头就阐明道的根本和起源是出于天而不可改变的,这道的本体实在具备于自己不可能有一刻的离开,其次是讲明存养和省察的大要,最后说明了圣和神的功效和感化的终极。用意是要求学的人,反而求之本身,而自得之于心,除去那由外面引诱而起的私心,充实那本然的天性,杨时所说的中庸全篇纲要,就是这一章。以下的十章,都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话,终结这一章的意义。

第二君子中庸

仲尼①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②;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③。”

【注释】

①仲尼:孔子也。

②时中:随时以处中也。

③无忌惮:无所畏惧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完全依照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完全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能合乎中庸,就是能随时处在正中无过无不及;小人的违反中庸,是由于小人胆大妄为心中无所忌惮的缘故。”

第三中庸其至矣乎

子曰:“中庸其至①矣乎!民鲜能久矣。”

【注解】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