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孤独的一面,每个人面对孤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人是社会性动物,孤独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但有人畏惧孤独,有人却享受孤独就好像有人害怕夜的黑,有人却享受夜色阑珊。
贾平凹说:“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人之所以会去追求社会认同,甘愿放弃个性、遵循共性,正是我们天生不能孤独的属性所决定的,但强者总是逆道而行,在孤独中醒悟,在独处中觉醒后做出傲人业绩。
这就是说,当人们过于追求社会认同,完全放弃自我时,便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随波逐流的盲从者。
人一旦盲从,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被打压,社会也变得缺乏多样化和进步的动力。
因此,我们应当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的头脑,找到自身价值与社会认同的交叉点。
关于孤独问题,克里希那穆提,这位来自印度的伟大哲学家,他的观点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过我们心灵的深处。
他指出,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读书、娱乐、交友、恋爱以及婚姻等各种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分散注意力。同样地,人类创造出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和金钱欲望等诸多事物,也都是出于对分心的追求。那么,究竟是什么需要被分散呢?答案是孤独的心。人们害怕无所事事,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受到孤独。
而这种孤独感又会引发无尽的焦虑、恐慌和不安。只要生命存在,孤独所带来的焦虑、彷徨、未知和慌乱就会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徘徊。这些情绪如同阴影一般,紧紧跟随着我们的脚步,让我们无法摆脱。
其实,无论人们如何竭尽全力地去躲避孤独,孤独感却始终如影随形般伴随着我们,贯穿于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若非要对其加以描述,孤独宛如灵魂的影子一般,越是光明的所在,影子便愈发深沉。倘若我们的文化能够积极地认同人类对于孤独的恐惧这一特性,那么孤独感将会如同饥饿、口渴与性欲一般,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并获得合理的满足。毕竟,我们深知饥饿、口渴以及性欲恰好是人类快乐的源泉,将它们视为如同穿衣吃饭一般正常的需求。同样地,当我们认同孤独感时,它也能为人们带来无尽的人际社会愉悦与满足。
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鼓励人从家庭(群体)分化出来实现个性独立,多少做了一些挑战孤独感的事。不过个性独立并不意味着人不再害怕孤独,只是把从属对象从家庭转移到事业、社会、爱情。如果没有文化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热衷于孤独体验也许是人独特的精神享受。但喜欢孤独对社会是一种否定,文化不想给人这样的权利。
孤独感是不能战胜的,更不能潜抑,最好的处理孤独感的办法是觉知它的存在,并愿意和它共存。
觉知孤独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孤独刚刚冒头,人立即会去做一些事来“分心”,不让心智感觉到它的存在。
真正可以与孤独共存的人有两种人:
一种是修士高僧,每天冥想,突然某一天突然悟出人的本性,不再为逃避孤独去做违心的事,远离人类文明社会,躲进深山老林,每天吃斋念佛,清心寡欲,享受大自然赋予的阳光、空气和水,这样的人是心灵的超越者是现在文明社会生活的人的最高境界,但在原始社会,人类就不得不过群居生活,而群居才是人类的超越者。
这就提到了另一种就是类似《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那样的人,一个人被迫在孤岛上,不得不享受孤独,这种人当孤独袭来恐惧万分却无路可逃,慢慢地无奈接纳了孤独感反倒变得无所不能。
面对孤独这种特定的存在,我们既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妄言挑战它,能做到的只能是平心静气地觉知并接纳它,接纳它与生命并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为害怕孤独而违心地去讨好某些文化、观念与团体,真正活出自我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无法达到修士高僧或者荒岛求生者那般的境界。我们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时刻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有时,我们为了迎合他人,不惜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我们为了逃避孤独,盲目投入到社交活动中,却越发感到内心的空虚。
那么,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平衡,既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又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呢?
一,学会思考。每天临睡前把一天做过的事情认真思考一遍,然后做个断舍离。
二,制定人生目标。将自己人生目标确定后,朝着目标前行。
三,敢于拒绝。敢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拒绝。
四,尽量少参加集体活动。人越多事情越繁杂,越耽误自己做事的时间。
当然。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抵抗孤独感,但孤独是一种存在,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妄言挑战它。人能做到的只能是平心静气地觉知并接纳它,接纳它与生命并存。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