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 > 第10章 第四次战役5西顶东反的构想(第1页)

第10章 第四次战役5西顶东反的构想(第1页)

第三次战役后期,西线志愿军各部在追击逃敌时陆续渡过汉江,于1951年1月7日前推至水原、金良场里一线;8日,人民军第1军团占领金浦、仁川港。

桥头堡阵地,也称滩头阵地,是进攻军队跨越江河障碍作战时预先在对岸占领并固守的一块地方。建立桥头堡阵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敌方利用宽大水障凭险据守,使己方在跨越江河进攻时提前获得一个前进基地。

在汉江南岸桥头堡阵地执行警戒和掩护任务的是第50军和第38军第112师。其中,第50军部分部队向前部署至水原至金良场里公路以北区域,主力则位于汉城与水原之间;第38军第112师则布防在京安里地区,而军主力则远在汉江以北、议政府以东地区集结休整。

此外,人民军第1军团有两个师配置在金浦和永登浦地区,负责海防警戒;第42军第125师则部署在南汉江以东、阳德院里西北地区,担负汉江南岸阵地翼侧的掩护任务。

志司决定在汉江南岸建立并保持一个桥头堡阵地,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为了巩固对汉江以北区域,特别是对汉城的控制,确保汉城不在美军远程炮火的威胁范围内;其次,作为未来春季决战攻势的前进基地。

在这两点中,后一点比重更大一些。从这一角度来看,汉江南岸的桥头堡阵地更多是按照进攻的需求设置的,一旦春季攻势展开,它将成为志愿军西线部队的进攻出发点。

因此,志司命令第50军占领汉城后继续向前推进,迅速派遣一支有力部队控制汉江的桥梁,确保占据汉江南岸一定纵深的区域;若敌军继续向南撤退,则立即尾随追击至水原待命。与此同时,第38军等部队在攻克杨平后,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进攻利川、水原,前出至南汉江以西区域,与第50军在汉江南岸的阵地形成呼应态势。

当时,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沙哈罗夫通过分析战场态势,发现中朝军队在汉江以南的部署存在不足,指出志愿军和人民军在汉江以南的兵力过于分散,未能形成完整的防线。

他建议将人民军第1、第5两个军团及志愿军第50军等部队调至前线,以巩固骊州、利川、水原一线的防御。同时,他强调应加强对敌方的侦察,以保障志愿军和人民军主力在汉江以北的休整。

然而,志司并未完全采纳沙哈罗夫的建议,不赞成按照坚守防御阵地战的思路,在汉江南岸设防,同时也不愿在这一方向上投入过多兵力。

当时志愿军能够投入前线作战的共有6个军,其中仅有第50军和第38军的一个师驻扎在汉江以南,其他部队则集中在汉城以北的高阳、议政府、加平等地进行休整。由于持续作战且未获得补充,驻守汉江南岸的部队已经十分疲惫。

以第50军为例,该军在第一次战役时仓促入朝,经过三次战役后,全军兵力仅剩3。2万人,人数在志愿军的6个军中排名倒数第二。

尽管第38军是志愿军的主力部队,但由于大量的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部队也只剩下人,在原第13兵团的4个军中兵力最少。多数战斗连队的兵员仅为出国时的三分之二,少的甚至不到一半。第38军112师在前几次战役中,一直承担主要作战任务,已被消耗殆尽,抵达汉江南岸时疲态尽显。

此时,汉江南岸还有人民军第1军团的两个师,但每个师的兵力仅有数千人,作战能力有限,并且被美军的登陆佯动牵制在海岸方向。

与美军在这一方向投入的兵力相比,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数量已明显处于劣势,更何况在炮兵、航空兵及坦克装甲力量方面,两者之间的差距更为巨大。

从客观角度来看,汉江两岸的地形对防御一方极为不利。汉江南北的地形差异显着:江南多为起伏不定的丘陵和山地,而江北则是广阔的低洼平原,几乎没有天然的屏障可供防守。在这种情况下,防御重心只能放在南岸。

然而,南岸的纵深有限,从水原、金良场里、利川、骊州一线到汉江,纵深仅有30到40公里左右。一旦前线阵地被敌方突破,防御方就将陷入背水一战的不利局面。此外,汉江以南的山地,从利川、骊州到京安里一带,山谷多为南北走向,底部交通条件较好,便于机械化部队的移动,这对于进攻方而言也是一种优势。

进一步来说,通过汉江向南抵达水原、平泽,并接近西海岸的江华湾,还面临美军登陆的威胁,尤其是来自仁川方向的压力最大。在这种防御部署中,必须加强对海岸的警戒,预留一部分兵力以应对可能的反登陆作战,这无疑增加了防御方的组织难度。

由此可见,汉江南岸的桥头阵地在设防之初便遭遇了诸多不利因素。

以1月15日启动的“猎犬行动”为起点,美军开始从防守转向反攻。

这一变化在初期经历了一个试探性的阶段。刚开始,美军的攻击行动更多是威力侦察和骚扰性质,未能引起志愿军的高度重视。

1月22日,志司致电中央,汇报汉江南岸的防御部署,判断美军在该方向的调动“似乎是为了加强正面防御,还没有进攻我汉江南岸桥头阵地的意图。志司还认为,对敌方小股部队的侦察活动不必过于担心,可以放任敌人胆子大一些,然后歼灭其几个小股部队,这样局势就会平静下来。

然而,事态的发展证明了这一判断是有问题的,志司完全没有预料到美军会如此迅速地展开大规模进攻。在1月下旬和2月初,美军相继展开了“霹雳行动”和“围捕行动”,逐步将局部的试探性攻击升级为涵盖西线和东线的全面反攻。

为了应对战场局势的变化,中央决定迅速准备发动第四次战役,其基本设想是:

首先,在西线采取行动,守住仁川及汉城南岸桥头堡垒,确保汉城安全,同时吸引敌军主力于水原、利川一带。随后,在东线发起反攻,集中主力突破原州,直取荣州、安东方向。

这一指示,可以看作是“西顶东反”战略的最初版本,也是其最全面的版本。

1月30日,志司根据中央的指示进行了前进部署。

邓华回国处理事务时,彭、韩、洪和解四人正专注于分析敌我形势。

李奇微的攻势重点集中在西线,即汉城和汉江一带,这条战线主要由美军主导,推进速度较快;而东线以伪军为主,进展则相对迟缓。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