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帝国error帝国ink > 第7部分(第2页)

第7部分(第2页)

毛罗注记明确地说:“该船在第70天回到了上述迪布角。”①这个证据表明,达?伽马并非从欧洲绕好望角远航东非的第一人。早在1420年,就有葡萄牙水手冲刺好望角,抵达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岛,并与中国船队不期而遇——那就是1421年,郑和副使洪保、周满等率领的分船队。

我们的视线已经逼近好望角了。它的名字里暗藏着某种惊心动魄的视觉景象。在到达大陆顶端之后,一片突如其来的海上风景会取代那片错综复杂的陆地。马达加斯加距离好望角只有咫尺之遥,中国船队能抵御这个诱惑吗?中国人会绕过这里,去探寻《混一疆理图》以外的世界吗?根据茅元仪关于船队从索法拉外海以节的速度向南航行,门西斯计算出它们刚好赶上阿古拉斯洋流(Aghulas current),于永乐十九年七月(公元1421年8月)绕过好望角,然后搭上本贵拉洋流(Benguela current),到达西非的突出部。他用那幅《混一疆理图》支撑他的观点——那幅古地图不仅明确地画出了好望角,还画出了非洲西岸的轮廓线,这证明中国船队曾经到达那里,并作出测绘。

搜寻进一步的证据显然并不轻松。在锡兰山、在古里、在柯枝,中国人都会留下石碑。在非洲西岸,如果能够找到一个石碑,一切疑问就都迎刃而解了。人们在刚果河的马塔迪瀑布发现了一座石碑。门西斯认为碑文是中国通译用番文镌刻的。中国人到达那里显然不是为了欣赏瀑布,而是瀑布下面的深潭取得淡水。

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称“大西洋”为“绿海”,一切未知海洋为“暗海”,也即世界的极点。在*人的地理概念中,太阳降落的西方处的海洋为暗海。由于*人航海从未超越莫桑比克海峡以西,故将这个海域视为“暗海”之始。中国人面对无穷无尽的“暗海”,应该望而却步,还是铤而走险?

门西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用上百条证据来证实他的设想。他认为郑和的分船队在加纳、科特迪瓦、利比里亚海岸乘洋流,搭了1500公里的便车,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洋流消失时,他们已经到达塞内加尔海岸。此时的东北信风又把他们吹向西南的绿角群岛,就是毛罗描述过的那个岛屿。这就是这只神秘的船队突然出现西方人视野里的原因。

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认可了这一论点。现在的分歧在于,大多数人认为,由于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没有止境的茫茫大海,中国船队于是掉转航向,原路返回;而门西斯则认为中国船队顺洋流抵达巴西海岸,到达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并通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洪保甚至向南越过德雷克海峡,在南极洲舶岸,并登上南设得兰群岛的冰原。此后,洪保船队掉头东返,沿南纬52度40分的航线航行,在澳大利亚停舶。而周满的船队在通过麦哲伦海峡之后,则进入南太平洋,抵达澳大利亚。双方的航线沿着相反的方向,合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此后,洪保与周满从澳大利亚北部和西部分别按不同的航线回到中国。

这听上去仿佛一场荒诞的虚构,危言耸听却又丝丝入扣。但是,在通常被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到达的美洲东海岸,不仅发现了大量的青花,而且发掘了当地土著不可能制造的巨型铁锚。

第六章 档案(4)

公元1421年注定会成为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围攻拜占庭,切断了西方通往中国的陆路通道——丝绸之路。七年后,葡萄牙太子伯多禄(航海家亨利王子的兄弟)从威尼斯带回一张世界地图,上面不仅标注了好望角,而且标注了麦哲伦海峡。问题随之而来——早在麦哲伦航海近一百年前,麦哲伦海峡竟然被标注在1428年的世界地图上。正是这幅地图,给沉寂的欧洲带来一线希望。由于这幅地图落到葡萄牙人手里,世界史于是被改写。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依靠的就是这幅地图的抄本。在15世纪20年代,谁有能力进行如此规模的海上探险?谁是麦哲伦海峡的真正发现者?

大海善于销毁一切痕迹,因而,大海没有历史。浩瀚的太平洋,或许永远是中国人记忆里的暗海。

朱棣的雄心壮志使大明王朝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使得户部尚书成为整个朝廷中最难堪的角色。尚书夏原吉经常随身携带户口、田赋赢缩的数据,以便迅速回答朱棣的询问。对于皇帝大兴土木、遣船出海以及挥师北征等决策,以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兵部尚书方宾为代表的官员集团始终固执地坚持着反对的态度。这一矛盾的结局是,夏原吉被囚禁,方宾自杀,还有多名尚书非死即囚。

一连串的死亡使郑和的事业处于捉摸不定的摆动之中。首先是朱棣于公元1424年在北伐边疆的途中溘然长逝。从明仁宗的画像可以看出,46岁登基的朱高炽是一个肥胖而慵懒的皇帝,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一批传统的儒生,他上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颁诏禁海。他决定将都城迁回南京,同时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但朱高炽即位仅9个月后就驾崩了,他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年号宣德。第五年,郑和下西洋的最大反对派夏原吉也寿终正寝。

朱瞻基14岁的时候,朱棣曾经给他出过一个对联,上联是“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对出的下联是“一统山河日月明”。从中可以看出朱瞻基同他的祖父一样胸怀大志。在朱瞻基上台后第五年的六月初九(公元1430年6月29日),他颁布《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诏》,郑和第七次奉诏出海。

这一年,郑和已经六十岁。他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已时日不多,以及朝廷官员销毁他全部航海档案的可能性,出发之前,他在太仓刘家港和福建长乐的天妃宫中特意树立了两块石碑,记述六次航海的经历。后来的事件证明了郑和此举的意义——这两块石碑几乎成为我们今天能够面对的有关郑和航海的仅有的原始文字资料。

宣德六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432年1月12日),郑和开始了他生命中——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远航。此次航行的分船队一直抵达*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天方国),从马欢的《瀛涯胜览》中,可以找到他们在圣地的行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公元1433年7月22日),船队如约归来,它们带回了大量的*草药,比如用以治疗呼吸疾病的芳香树脂安息香、消炎药苏合香、古埃及人的防腐剂(中国人认为它可以促进血气畅通)没药等。*药典《回药方》在此次航海之后开始在中国刊刻并风行。农历九月十四,随船前来的苏门答腊国、锡兰国、古里国、柯枝国、忽鲁谟斯国、佐法尔国、阿丹国及其他*国家的使臣,从北京紫禁城的午门鱼贯而入,在奉天殿,向宣宗进献他们的贡品。这所有的景象与以往几乎没有任何不同,但是,与大航海事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位领导者,已经不在人世,一位是朱棣,另一位是郑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档案(5)

郑和从长乐出发的时候,长乐县城的百姓给予他英雄般的礼遇,然而,这一次,人们没有从归航者当中发现郑和。据说郑和于各支分船队在古里集合的时候,病逝于古里。现在人们可以在南京牛首山下找到一座郑和墓,但是没有人能够说清它的来历。

已经无从寻找郑和的遗骨。不妨作出这样的推测——在船队归航的途中,船员们根据穆斯林习俗,为他举行了海葬。我考查了穆斯林的丧俗,发现它十分简单——人们在清洗遗体之后,裹上白布,一边祷告,一边将死者抛向大海。郑和一生曾经到达世界许多地方,但没有人能说清他消失于何处。

五年之后,即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36岁的朱瞻基突然驾崩,大明?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