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科幻科技 > 第82部分(第2页)

第82部分(第2页)

事实上,读者能够阅读的,只是最终出版的作品。网络时代稍稍能够改变这个局面,但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是彻底地改变。而出版本身则带着自己的规律性。这些规律都影响着作品的完整。比如,出版社要求作品有题材、篇幅、风格的限制,于是,作者在投稿时,也要尽量符合出版社的要求。出版社出版有时限,作者只能赶在时限前完成作品,也会导致某些遗憾。

即使没有这些外力影响,严格来讲,也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够百分之百地实现作者预定的创作意图。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可谓改无止境:情节可以无限精练下去、文字可以无限润色下去、细节可以无限修改下去。笔者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一篇小说修改到二稿、三稿,便已经达到“发表水平”。但如果因故一时没有发表,放在一边,过段时间自己又会从里面找出许多问题。金庸到今天仍然在修改早年创作的武侠小说,即使它们已经成了公众文化,这就是“改无止境”的典型例子。

但客观上的改无止境,会在人为设定的出版日期面前停止。笔者经常会听到作者同行的婉惜:这个地方我本想发挥一下,可惜没时间了,到了截稿日期。或者,这个地方我本想着重写一下,可惜就是找不到有关资料,只好一笔带过。但出版后,我又发现了某某资料。这些遗憾很少出现在创作经验谈中。尤其是科幻文学,迄今为止没有什么发表评论的阵地。作者们的创作经验只好私下里交换。对于无法接触到作者的读者来说,理解式阅读也是很难进行的。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九章:科幻小说的鉴赏(3)

第三节:作品的流行与欣赏

说句无奈的话,这年头多好的东西埋没了也就埋没了。《思潮与文体》43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文学评论界,有“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区别。一部作品在文学上很有价值,是文学现象。一部作品很流行,则是个文化现象。评论家固然也研究流行作品,但多半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去研究。好作品和流行作品之间并不是划等号的。

但是,一部作品在社会上是否流行,极大程度地影响着鉴赏心理。笔者有一次主持科幻讲座,某位大学生读者问我,您知道现在什么科幻小说流行吗?当时我就很奇怪,他不是问我认为得什么作品优秀,而是问我流行与否。这后面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一种怕“掉队”,怕被别人说成是“老土”。这么有名的小说你竟然没读过?这么有名的歌星你竟然不知道,对于许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来说,这似乎是个严重的问题。他会感觉到自己被从同龄人的圈子里隔绝开来。

青年们特别强调个性,其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的个性并不成熟。就象饿肚子的人才强调粮食一样。妨碍青年人个性成熟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容易受流行趋势的影响。这种心理特点是否有几千年之久不得而知,至少近现代史上是如此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也是个普遍规律。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无论创作还是欣赏,保持个性是第一位重要的原则。而追逐作品的流行性,正是消蚀个性的行为。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让流行的东西充满你的时间,意味着你和大部分人最终没什么区别。他们看什么、用什么、玩什么,你也看什么、用什么、玩什么,最终,你怎么能拥有你自己的个性呢?只关注于流行作品的惟一好处,就是让你在和他人交流时,共同语言多一些。但这是以你的平庸为代价的。

从文学作品的表面上的传播史,可以把流行类型划分为以下四类。头一类作品可以称为“长寿型作品”,它们一问世就轰动,就很流行,到今天仍然流行。比如凡尔纳、威尔斯或者倪匡的科幻小说,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用出版界的术语来说,它们已经成为“常销书”——细水长流,每年总能卖出一部分。用文学本身的术语来讲,它们可以称为经典类作品,代表着一个文学门类的特色。因为不可能每一代读者都缺乏欣赏眼光,让滥作鱼目混珠至今。

第二类作品可以称为“流逝型作品”。它们发表时就默默无闻,今天更不为人所知。如果有专业工作者的发掘和非商业的传播,它们或可免于被人遗忘。如清末的文言文科幻小说,就其艺术价值来讲并不低。但它们生不逢时,当时无法流行开来。现在更没有消费价值,只能供研究者阅读。更有许多作品则是彻底流逝,以至于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它们了。

对于现代出版业和文学界来说,“流逝型作品”其实占绝大多数,可以说是文学金字塔的塔基,甚至塔身。我们之所以很少感觉到它们存在,正是因为它们出生不久就消失的原故。它们已经被回收到造纸厂化浆了。绝大部分作品流逝的原因,主要还是作品本身不过硬。但也有极少数作品,属于被埋没的黄金珠玉,盼望着后人中有慧眼相识。

第三类作品可以称为“轰动型作品”。发表时轰动一时,如今则只能从文学艺术史里找到。笔者在撰写科幻文学史时,就深深感慨于此类作品的命运。有些甚至晚于九十年代才出现的作品,曾经轰动一时,现在却已经无人提及。

对于历史上曾经轰动的作品,我们或有隔岸观火的感觉,但对于刚刚冒出来的流行作品,我们并不知道它们将来会成为“长寿型作品”,还是“轰动型作品”。在这个时候,不为“流行”所动,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哈里波特》与《指环王》都流行。后者在西方文学世界是长寿型作品,而前者的命运如何,仍然要靠时间的评判。

第四类作品,可谓“掘起类作品”。出版时默默无闻,几乎过了一个、两个时代,它们却流行开了。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初版时无人理会,四十年后才大放光采。钱老毕竟活着看到了它的价值被人发现。更有许多作品,甚至作者生前都没有看到它们得遇知音。比如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生前穷困落迫,死后享尽哀荣。令人感叹万分。

文学史上“掘起类作品”的例子令人感慨时代的力量、流行的力量。也更让我们重视独立审美标准的重要。事实上,一部作品流行与否,有许多文学和非文学的原因。比如商家的炒作,成为禁书或者解禁,时代变迁导致人们欣赏趣味的变化,等等。对于一个高水平的鉴赏者来说,应该立足于自己觉得什么作品好,而不是大家觉得什么作品好。应该努力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好作品。笔者非常欣赏主流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他一直坚持为无名作者的作品写评论,也就是坚持了自己的审美趣味。笔者在创作《科幻纵览》时,也时时告戒自己,绝不受流行趋势的影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好作品。所以,本书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可能完全不为人所熟悉,但这无妨它们的价值。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九章:科幻小说的鉴赏(4)

第四节:硬伤问题——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

科幻文学的欣赏过程中,最有特点的问题,就是如何区别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就是所谓“硬伤”问题。“硬伤”即作品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常识产生错误。

不惟科幻文学,其它种类文学在涉及专业知识时,也会有硬伤问题出现。历史文学可能是科幻文学之外,被挑剔硬伤最多的一个文学门类。反映秦始皇时代的电视剧,有人在坟前烧纸钱;唐朝宫庭剧,武则天的厅堂上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