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在世界上只排在第五十三位,资源约束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节约型发展的道路,但事实上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却非常低。如2005年中国的GDP只占全世界总量的,但却消耗了全球原煤的40%、粗钢的32%、氧化铝的25%、水泥的48%、玻璃的33%和化肥的30%。也就是说,中国占用世界13以上的资源只产出了120的产值。此外,中国能源消耗量极大,单位产值能耗非常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倍,是印度的倍、美国的倍、日本的倍、德国的倍。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10 倍!中国的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这种损失甚至超过了经济增加值,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已经被污染损失抵消掉了。
种种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发展道路上已陷入一个近乎于“进退维谷”的困局,不往前走是不行的。因为依照中国目前的国情,制造业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不发展制造业,无法解决中国国内的实际问题;但向前走,按目前的情况,中国又面临着一种“四面楚歌”的风险,低端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激烈,高端技术与高端设备稀缺,主要依赖进口。长此下去,中国仍然只是为欧美国家做一些打工的“保姆”工作,随着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中国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乃至无法自拔,陷入像拉美国家曾经经历的境地。
中国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困局之中,这盘棋还要继续走下去,但必须要找到一个全局的“手筋”所在,建立做活的眼位,进而让整局棋都活起来,这需要等待机会,或许是百年一遇的机会。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1)
一、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1。 母亲河成为“下水道”
2005年9月,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组织起来的一个“大河之旅”报道组,在万里黄河的沿岸地区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报道组在沿途看到的黄河所遭受的污染和环境被破坏的情况,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以下是报道组发回的一组报道:
在黄河中部的一个省份,沿着河岸随处可以见到冒着浓烟的化工厂,林立的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遮天蔽日,看不清几公里外的城市和山脉。空气中都弥漫着刺鼻气味,烟尘呛着人的喉咙和眼睛,初到这里的人会被熏得头晕目眩,很难想象这里会是人类能够居住的地方!
河附近的国道上,运送焦炭的载重卡车一辆接一辆,每辆车都载有近30吨的焦炭,把马路都压出坑来。道路、房屋、庄稼、车辆上都蒙着一层灰,工人的脸上和衣服看上去也是灰黑色的。沿途碰到的羊群,身上的毛竟然全部变成了灰黑色,远远望去,像一团污色的沙丘在移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想象黄河面临的遭遇:这条曾养育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已成为了一条不折不扣的“下水道”。由于沿岸的各类化工厂、电厂等企业的过度用水和过度污染以及采掘业的乱采石、乱挖沙和破坏植被等行为,黄河已彻底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那种“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美丽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都已成为一种残存的记忆,渐行渐远了。
非只黄河才有此悲剧,淮河、辽河等流域的情况甚至更糟。由于地方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发展,导致这些河流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污染逐步加剧。淮河干流在1989、1992、1994年发生过特大水污染事故,支流污水进入淮河干流,形成近百公里长的污水团在淮河传播,所经之处,水质突变、河内生物全部死亡,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对沿淮供水也造成巨大破坏。当地有民谣称:淮河水“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也不止是江河有此劫难,像洞庭湖、鄱阳湖这样的湖泊,其遭遇有过之无不及。洞庭湖2006年9月以来就经历着一场3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洞庭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水位骤降至30多年来历史最低点,湖水自净能力降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湖区周围集中着成百上千家造纸、化工企业,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环保设备,产生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湖区,乱排污已经造成湖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水质恶化。
实际上,从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以来,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崛起以来,从南到北的中国各大水系、几千年来滋养着炎黄子孙的江河湖泊,就都开始陷入了危机。
2。 “河神”的报复
2007年5月26日,工业污染严重的太湖爆发了大规模蓝藻。据媒体报道:当时整个无锡市都被一种臭味弥漫着,居民使用的自来水开始发臭,不仅不能喝,连洗澡都不能用,洗过的手,臭味完全覆盖了洗手液的香味。自来水变臭的原因,就是太湖蓝藻爆发所致,它让无锡唯一的饮用水水源遭受污染。
蓝藻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藻类原核生物,常于夏季大量繁殖,*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太湖每年进入夏季都会出现蓝藻,但规模都很小,一般一两天就过去了,但这一年,太湖似乎遭受到了“河神”的报复——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蓝藻就大举侵入了太湖。整个无锡市处于一种臭气弥漫的状态,这让习惯用吴侬软语唱着《太湖美》的无锡人十分无奈,人们开始疯狂抢购矿泉水,工厂停工,学校放假,游人骤减,无锡陷入了困境。一夜之间,太湖的“美”成了“臭美”。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2)
而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蓝藻爆发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它是对人们无节制用水和过度工业污染的一个报复。
太湖水的严重污染是蓝藻大量产生的前提条件。太湖流域一直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生活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沿岸的苏州、无锡等五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以全国的土地资源、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尤其是太湖,在严重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围网养殖和城市生活污染等多重污染交困下,水质在20年中下降了两个等级。在经济增长的光环下,掩盖的是太湖环境的不堪重负和由此带来的生态灾难。事实上,太湖污染事件也并非个案,让人恐惧的蓝藻在侵入太湖之后不久又先后侵袭了滇池、巢湖等地。
据媒体报道,无锡市曾在水危机之后反思:蓝藻爆发的问题“表面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是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方式的矛盾积累,和对太湖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就有数以千计的企业在太湖沿岸聚集,这些企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持续地污染着太湖。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等“三高两低”企业是粗放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源头。
针对目前中国严重的水污染状况,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公开发文说:目前,中国的水污染已经逼近危险临界点,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农业用水也不能做。也就是说,七大江河除了干流因水量大而水质尚可之外,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80%的湖泊水也全部坏死。蓝藻事件是一个标志——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不能有效地治理水污染,恐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我们就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谐问题!
3。 全球第二大污染源
中国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一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它让“中国制造”名扬世界;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副产品——环境污染已让中国陷入“不能承受之重”的境地。这其中不但有水污染,还有更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中国的污染排放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大气污染非常严重。由于长期沿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排放的单位GDP氮氧化物远高于发达国家,是日本的倍、德国的倍、美国的61倍;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倍、德国的倍、美国的60倍。
污染的排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的损害。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量达到了亿吨。国际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 2007》中提出:中国很可能在2007年取代美国成为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16个。英国《独立报》记者查尔斯·沃克在一篇报道中称,中国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整个欧洲排放的还要多。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