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黑岩射手 黎明降临 > 第二章 罗江日记(第1页)

第二章 罗江日记(第1页)

2002年12月2日维基百科上对“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解释实在是弱智,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维基小组对我关于词条修改建议的漠视。这已经是我第7次提交修改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有时我们会考虑什么是人力所能制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没有高到可以创造人工智能的地步,等等。但总的来说,“人工系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人工系统。关于什么是“智能”,就问题多多了。这涉及其他诸如意识(consciousness)、自我(self)、心灵(mind,包括无意识的精神unconsciousmind)等等问题。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我们对我们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对构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对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他关于动物或其他人造系统的智能也普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课题。目前,人工智能在计算器领域内得到了愈加广泛的发挥,并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了应用。2005年2月1日整个学术界对于智能的定义是混乱的,在几乎所有的基础性研究上都没有共识,只有霄壤之别的争吵,其中大部分都还处在单纯思辨的阶段。反而商业界积极介入得更多,这也决定了目前所谓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目的其实都在工具化和商品化现有技术这一块。对于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几乎完全是空白。现代对于智能的理解几乎还处于人类自身对自身思维的范围,智能的定义为人类大脑特有的功能。流行的人工智能也基本关注在如何复制全部或一部分人类个体大脑功能的领域,甚至是更边缘的跟思维几乎无关的擦边球,会摇尾巴的机器狗啦、根据某些探测数据调整空调的智能家居啦、自己订牛奶的冰箱啦等等。而基于人类群体的智慧体现却被视而不见。现代个人通信将人类个体间远超以往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相对于实际存在的巨大的信息和相互的联系复杂度,个体间智慧的联系效率和五十万年前还在同一数量级,都需要最终借助自身原始的信号接收器官交于大脑处理,再通过同样的途径传输出去。其中有效的处理速度低得惊人。我们现在简直就是在用一把调羹来试图舀干太平洋。一个系统的智能由系统内的信息数量和信息间的联系决定。信息数量越巨大、越复杂,联系越复杂、越迅速,系统蕴含的智能就越大。2006年9月12日现在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说,量子力学描述的在超小尺度下微观粒子展现出的“非理智性”“不可被观察”的运动,就是越小质量的物质具有的“智能”量度越小的证明。而大质量物体表现出的“可被理解”的运动,就是尺子另一端最好的反例。2008年6月2日齐教授必须是个伟大的天才!昨天他对经典的JohnA。Wheeler的延迟选择实验(1)(DelayedChoiceExperiment)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这个方向无疑让我们在解开自然智能原理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JohnA。Wheeler的延迟选择实验(DelayedChoiceExperiment)发现了正确的现象,但是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所以此后所有人为解答这个问题所做的努力可能完全搞错了方向。人不是观察光子,而是自始至终被宇宙这个整体智能观察着。人不是(唯一的)观察者,观察者是宇宙。一切现象和事实的确都是不可靠的,但这种不可靠不是来源于人类或者人类自身具有的智能,恰恰是来源于人类自身不具备某程度的智能,人类的智能存在限制。或者说所有的智能都是更大范围智能的一部分,部分很可能无法完全了解整体。齐教授认为DCE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智能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某种反馈机制的证明。齐教授对于这个“反馈机制”似乎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种“反馈”究竟是什么样的机制?齐教授和我们讨论了很久,但似乎没有任何现有的实验或者理论可以参考。坦率地说,我个人觉得DCE对于自然智能的意义更多的应该在于光子的“无理智性”运动和光子本身的物质体量关系,这应该是继续研究的重点。所谓的自然智能原理“反馈机制”有可能是存在的,但毫无疑问这是整个自然智能原理的边缘。研究的中心应该放在原理核心结构、描述公式和参数平衡上。冯灿也这么想。需要和齐教授继续探讨。(1)1979年,约翰·惠勒(JohnA。Wheeler)在纪念爱因斯坦100周年诞辰的讨论会上提出的关于电子双缝干涉的著名思想实验,指出可以在电子实际通过双缝屏幕之后,再选择究竟通过一条缝还是两条,即“延迟”电子的决定。换句话说,可以在事情发生后再来决定它应该怎样发生。此种说法震惊了学术界。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