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
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
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
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
瓷胎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
而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
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再就是釉色,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澹不一。
哥窑的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
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
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
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
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
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
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就是看底足,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
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也是哥窑最特殊的一种特征,攒珠聚球!
就这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也叫聚沫攒珠。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
“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彷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
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
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
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这种等级的瓷器,最出名的应该是一件损坏的盘子。
2011年7月4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在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
事故发生后,故宫博物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彻查事故成因。
经过反复模拟试验和多次专家论证,在十日前得出初步结论。
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验室科研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国家一级文物青釉葵瓣口盘受到挤压损坏。
发生损坏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呈六瓣葵花式。
它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
线条富于变化,为宋代哥窑的代表作品。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