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真千金竟是前女友 > 败北贸易战(第1页)

败北贸易战(第1页)

虽然同在一个地球村,但每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生产效率和需求不同。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按照社会分工理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正如教科书上罗列的诸如增强社会分工、提高全球经济效率、增加竞争等好处,在自由贸易政策下,每个人、每个国家或者地区,只做自己擅长的、效率最高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去交换,在效率最高的情况下,所有人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

在自由主义贸易政策下,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可以以低成本获得更多产品和服务,也可以输出低成本的产品,占领更多、更大的市场;经济实力弱的国家因获得了更大市场,也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

但这仅仅是理想状态,自由贸易政策不是固若金汤的堤坝,而是弱不禁风的防线,自由贸易体系内一旦出现裂缝,整个体系将不可逆转地崩溃,贸易战争将开始。

在经济形势向下时,贸易经常作为优势一国对另外一国的制裁手段之一。特别是当出现霸主之争时,贸易战必不可免。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此后,为了扩大市场,英国的贸易政策由贸易保护变为自由贸易政策,与欧洲各国签订互惠协议,降低进口关税,取消出口禁令。到了1875年,英国的制造品平均进口关税已经下调为零。

“一战”期间,为了把钱用在刀刃上,英国政府首先加强了对私营企业的控制与监督。为了把有限的外汇用在军需品上,191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麦克纳关税法,开始对钟表、汽车和其他奢侈品征税。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遭受重创,世界第一的位置随时可能被抢。为了恢复发展经济,英国挥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1921年,通过的《保护工业部门法案》对进口的精密仪器、化学品、金属制品征收50%的关税。至此,英国完全抛弃自由贸易政策,走向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角落。

贸易保护主义是帝国衰落前打开的潘多拉盒子,盒子一旦开启,直到所有人遍体鳞伤,才会真正坐下来和谈。战时的贸易政策只是开始,随着英美双方经济实力的转变,英国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贸易实现对后来者的打压。

贸易战的直接表现是提高关税,人为设置贸易障碍。众所周知,贸易障碍的提高,会提升贸易成本,甚至导致贸易不能进行,无论是成本的提高还是交易无法达成,最终都会传递到国内市场,国内的消费者需要付出更高价格或者完全丧失原有的购买机会。

新兴国家想要实现反超,成为世界新的霸主,除了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还要运用各种策略在贸易战的困境中出手反击,实现逆袭。

“如果你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咱俩还能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就像《潜伏》里这句经典台词,贸易战的最终目标不是打死对方,打贸易战只是手段,最终还要一起做生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有亮剑精神,敢拼敢打,哪怕打到两败俱伤才能坐到谈判桌上握手言和。

贸易战,提高关税,正好迎合了美国国内某些人的提案,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解决美国国内的生产过剩问题,同时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就业。

于是,在英国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之后,美国就开始讨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实施贸易反制措施。但美国人十分清楚,全面的贸易战一旦开启,自己也吃不到什么好果子。

因此,美国国内有两方面的声音:一种来自贸易保护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代表人物是德·斯姆特,他在1922年就主持起草了《佛德尼—马克昆柏关税法(Fordney-McCumberTariff)》,1927至1928年他再次提议提高关税。另外一种声音是坚决反对提高关税,主张继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代表人物是保罗·道格拉斯、欧文·费舍尔、詹姆斯·TFG·伍德、弗兰克·格雷厄姆等经济学家,以及汽车巨头亨利·福特、J。P。摩根的首席执行官托马斯·W·拉蒙特。

与议员和总统相比,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地位明显处于劣势。1930年6月17日,胡佛总统签署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TheSmootHawleyTariffAct)》。《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主旨可以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形容——美国优先,将两千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那个年代,美国虽然已经算是世界强国,但还称不上绝对的霸主,即便是“铁哥们”,英国也不会束手就擒。

先下手为强,晚下手遭殃。早在美国参议院正式通过该法案之前,就有国外政府已经开始了报复行动,或者发表联合抗议声明,或者直接提高关税。尽管美国国内有一千多名经济学家联合签名抵制这一法案,但最终还是通过了。

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引起了连锁反应。法国将全部美国商品拒之国门之外;1930年6月30日,意大利对美国的进口汽车征收2倍关税;7月22日,西班牙出台《WaisTariffof1930》,让美国汽车价格高得卖不出去;9月17日,加拿大出台《CanadianEmergencyTariff》,提高关税。

各国纷纷报复美国,英国也不会坐以待毙。

1931年9月,英国成立了以麦克唐纳为首的联合政府,他完全接受了保守党的主张,在财政大臣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NevilleChamberlain)的支持下,为了恢复战前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高筑贸易壁垒。

1932年2月,张伯伦提出的《进出口关税法案》规定,对所有进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关税,并要求进口税咨询委员会向财政部建议征收附加税。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贸易大战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国家,还有几十个国家纷纷以彼之道还之彼身,采取报复行动,一场全球性的贸易大战全面开打。正如表1-1所示,1929年至1932年间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税平均税率大幅提高。

表1-1国际关税水平(平均税率)[6]

世界第一、第二的大佬打架,全世界跟着遭殃,特别对于那些在资本主义体系之下没有独立经济体系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来说,经济和贸易受到的打击更加沉重。

在经济危机冲击之下,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市场更加迫切了,一方面它们向其倾销更多商品,扩大市场,转嫁危机;另一方面压低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口商品的价格,获得实惠。这样的政策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国家的出口贸易举步维艰,以中国为例,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向中国倾销棉花,使中国进口棉花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1931年进口达到高峰后,1932年出现了贸易历史上最大的贸易逆差。

贸易战的结果不是双输,而是满盘皆输。世界贸易数值的下降与大萧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各国的贸易战更使得经贸数据雪上加霜。面对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冲击,各国束手无策,只能筑起贸易的壁垒,通过关税和非关税政策对进出口进行限制,试图来增加本国产品的销售,保证国内的就业。

事实上,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大萧条之后的十年,世界范围内贸易战中所有的国家都是受害者。

如图1-1所示,世界工业产值和世界贸易在1929年达到峰值之后一路下跌,1932年世界贸易萎缩了约25%,且接近50%的降幅是由贸易保护导致的,贸易保护带来的恶性竞争势必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前途漫漫雨纷纷,世界贸易的恢复远远落后于世界产值的恢复,直到1935年,世界贸易仍比1929年低了约15%。事实上,贸易战的余波很难快速平息,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贸易仍未恢复到1929年之前的水平。

图1-1世界工业产值和世界贸易(1926—1938)[7]

在这次世界贸易大战中,英国赢得了短暂的胜利。从1933年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复苏明显强于美国,1934年的生产指数已经超过了1929年的水平,1937年的工业产值较1929年提高20%。

美国在贸易战中并未如愿以偿,没有解决自身生产过剩的问题,更没有实现对英国的进一步反超,反而适得其反。关于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由《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起的政治纷争是引起崩盘的重要原因。法案通过后,美国的失业率从1930年的7。8%一路上升到1933年的25。1%。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929年后世界贸易战的警钟至今仍在耳边回响,每当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出台时,这段历史仍会被重新提起,愚蠢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是对当政者最大的警告,历史不可重蹈覆辙。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