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中庸属于处事圆滑的人吗 > 第4部分(第2页)

第4部分(第2页)

富与贵都是人们所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途径而达到目的,是不能承受的;贫与贱都是人们所嫌弃的,不用正当的途径得到富贵,是不能脱离贫贱的。君子抛弃了仁,到何处去成名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生活忙碌之时与仁同在,流离颠沛之时也必定与仁同在。

过去许多孔子的研究论中,普遍认为孔子只推行仁、义,而反对利、欲。然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取得富贵的手段正当与否,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则不择手段,为所欲为。凭本事通过个人劳动所得就是来路正当,所以孔子说替人执鞭的事他也干。以拍马钻营甚至坑蒙拐骗而取得富贵则是“不以其道得之”。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生之路该怎样去走,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必答课题。有的人很茫然,走到哪里算哪里,什么也不知道,活得很空虚。脚下的路,是实际的道路;人生的路,则是命运之道。如何去走?前途如何?目的地在何处?等等,都是人们愿意知道的,用现在的话说叫“人生规划”,并且顺利地工作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孔子一生努力,便是在寻求人生之大道,传播人生之大道。所以,他会有深切的体会和感受:白天听闻到了人生的大道,晚上死去也不会有任何遗憾的。可见,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认识活的价值和意义。这个大道是人生的大道,是宇宙自然的大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合乎了这个规律,便是一个真正的人,无论是生是死已经无所谓了。

如何知道这个大道呢?那你就得切切实实地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步一步地迈进,踏踏实实地行走,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与造做。所以,那些物质至上的人,太计较名利得失的人,都无法在人生的旅途上,踏踏实实地行走,也根本无法领略到人生的真谛。只要你热心于探索人生之大道,就不应该有任何的虚妄执着。

因为真正的君子,只是以仁义作为准则,所以对于天下任何事物都不会过于在意和执着,不会痴迷和嗜癖;没有行或者不行,没有一定要怎么或者不怎么。人活得自然轻松。

屈不是不要尊严,伸不是不要人性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议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薄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荀子》

守“中”的原则虽是不变的,但对“中”的理解则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在某一场合被认为是中庸的东西,改变了外在条件就不再是中庸了。所以智者应该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去确定自己的行事准则,为“时中”,这也称为“行权”。

关于“时中”的原则,先儒们的论述是很多很多的,如《荀子•;不苟》中即提出:顺应不同时间或屈或伸,像蒲苇那样柔软顺从,这并不是胆小害怕;刚强勇毅,没有什么可以屈服的,这不是骄横暴躁;用义去对付变化,知道什么时候可屈服什么时候该伸罢了。

《诗经》说:“往左往左,君子能适应;往右往右,君子也能适应。”这说的就是君子之所以能按中庸屈伸、应变的道理。

由朱熹编辑的《河南程氏遗书》中形象地比喻说:好比天气刚冷的时候穿上薄裘衣就可以称得上符合中,而到极冷之时再穿刚冷时穿的裘衣,就不是中了。另如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在禹稷的时代可以说是符合中,如果是居住在普通的巷陌中的人,这么做就不符合中了。

荀子说,大丈夫根据时势,需要屈就屈,需要伸就伸,可以屈就屈,可以伸就伸。屈于当屈之时,智慧;伸于可伸之机,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峰巅。有低谷,有峰巅,犬牙交错,波浪行进,这才构成完美而丰富的人生。荀子说,大丈夫推崇他人的德行,颂扬他人的美德,这不是出于阿谀奉承;公正地、坦率地指出他人的错误,这不是出于诽谤和挑剔;客观地、中肯地表白自己光明磊落,与舜禹相比拟,与天地相参合,这不叫虚夸狂妄。随时势能屈能伸,柔顺如同蒲席,可卷可张,这不是出于胆小怕事;刚强、勇敢而又坚毅,从不屈服于人,这不是出于骄傲暴戾。

日常生活中,也得把握“与时屈伸”的策略,例如,有些人遇到有人上门求他办事,便产生一种优越感,侃侃而谈,越扯越远。或者,对方故意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来拖延时间,最终以各种借口搪塞。这样的人我们最难说服他。如用一般手法,会中对方的计。但一味沉默,等于对方主动自己被动。对付这类难说服的人物,要先干扰他的决策。最好的办法是频繁地说“有点道理”“是这样的吗”之类的话来打岔,或是故意注意别的东西。这些话和动作会打断他的思考逻辑,结果纰漏百出,从而获得插话的机会。

这种“屈伸”技巧在西方议会争论时常被使用。官员们在议会所说的话,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议员不是很容易能破坏他们的逻辑思路的。老经验的议员会赞成官员所说的一切,并审时度势,抓住机会打断他的一连串话题,使其原则崩溃,说出真心话。对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这种方法更有效果。

回到如何做人上,我还是欣赏这段话:“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读洪应明这段话,眼前马上出现一副清新的画面,但它的“画外音”却是:

山川秀丽的林泉本来都是名胜地方,可是一旦沾迷留恋,就会把幽境胜景变成庸俗喧嚣的闹市区;琴棋书画本来是骚人墨客的一种高雅趣味,可是一产生贪恋的狂热念头,就会把风雅的事变得俗不可耐。所以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洁,即使被外物所感染,置身于人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内心快乐的仙境;反之,一旦内心迷恋声色物欲,即使置身山间的快乐仙境,也会使精神堕入痛苦深渊。所以,生活中你以中庸处世,或屈或伸,不做过度,也就不被物累、不被名利纠缠。

怎样以退让的方式蒙住对方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菜根谭》

人不论做什么事,应罢手不干时,就要下定决心结束。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范蠡追随越王勾践二十多年,苦其心志,运筹谋划,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辱。勾践称霸诸侯后,范蠡也被封为将军。但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安乐,于是急流勇退,携妻将子,扬帆过海,秘密离开了越国。范蠡辗转到了齐国,改名换姓,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定居下来。从此,率子整治家业,开发经营。范蠡记得还是在会稽山上曾与另一位谋臣计然共事,计然说:“要打仗就要备战,备战就要与货物打交道。只有知道货物的生产季节和社会需求关系,才算是知道货物。季节和需求关系能够明确,则天下所有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够看得清楚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