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畏友左宗棠的挽联更加明确: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虹▲桥▲书▲吧▲BOOK。
第27节:驭下有术(1)
驭下有术
治军之道或曰为将之道在得人,这一点曾国藩曾多次强调,而且屡次在给九弟的信中作为金针来传授。同样是用人,曾国藩与曹操比起来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是身份的不同。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的权威名存实亡,天下的人事权和财政大权都在曹操手上,他想封哪个就封哪个,他想奖哪个就奖哪个,不受约束,所以用起人来得心应手。而曾国藩却没有他一半的便利,他上有皇帝(两宫太后)、权势极大的满洲权贵;周围都是与他平级而且实力不菲的封疆大吏,掣肘和清议随时都有;下有能征善战之悍将、满腹经纶的才子。就是他本人也长期得不到地方实权,以一个在籍侍郎而为湘军统帅,军费只能靠自己筹划,招揽人才只能靠自己的关系和自身魅力。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曾国藩和曹操竞争人才,无疑不是后者的对手。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情势,当时天下人才几乎都聚集在他的旗下。这说明曾国藩在某些方面有胜过曹操之处。那么,他到底有什么办法能把天下人才驾驭得服服帖帖呢?
其实,古往今来,凡称用人之道,即作为〃道〃,就都有共同的特点、一般的规律。众所周知,曹操用人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曾国藩何尝不是。曹操看重人才的真本事,而不是嘴上功夫,曾国藩又何尝不是。在德与才、名与实、贪与廉、忠与降这些关系的处理上,曾国藩与曹操的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曾国藩与曹操成大事之初,一样都手中无权,身边无粮。但两人均能空手赤拳办大事,所得者就在人才。《天下无贼》中葛优这么说,当今世界什么最贵?答曰两个字:人才。其实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人才人才,就是能办实事之人。曾、曹都是这样。所以两人一开始都注重网罗能够办实事的人才。曹操有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曾国藩则有名言:〃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语虽不同,其实一也。大概还是从曹操那里化出来的。他还说:〃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故后来湘军立下天下第一功之后,封爵开府,名满天下,而他反而时时战战兢兢,多次上表要求开缺他的职位甚至爵位。事实也证明这是一种深谋远虑,后来朝廷命他出征捻军,一个在江南战场享有大功大名的人竟然对付不了实力远不如太平军的捻匪,于是各种非议纷至沓来,甚至危及他的一生英名。就是因为他的名气太大。
←虹←桥←书←吧←。
第28节:驭下有术(2)
曾国藩同样瞧不起那些夸夸其谈之人。他说过:〃长傲多言为凶德。〃〃多言〃是〃傲〃的一种表现,人一骄傲必然流于虚伪,难成大事;好议论他人、讥评时人同样易让人生厌。一个人要做到〃是非皎然于心而一言不发,劲气常抱于胸而纤毫不露〃,不怕成不了大事。如果说他和曹操稍有不同的话,那么,曹操用人是不管名人还是非名人都来者不拒;而曾国藩用人却着意自己培养和提携。
曾国藩对人才培养还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他所说的〃转移之道,培养之方,考察之法〃。所谓〃转移之道〃,就是根据时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的措施来纠正。如吏治松驰,就要严刑峻法;社会风气虚浮好名,就要改变浮夸之风;大多数人墨守成规,就要提倡有作为。所谓〃培养之方〃,要有教诲、甄别、保举和超升。〃教诲〃就是有奖有罚;〃甄别〃就是去莠存兰,去小人存君子;〃保举〃就是向朝廷推荐人才;〃超升〃就是越级提拔人才。他还打了个比方,说人才譬如庄稼,教诲好比栽培,甄别就是分辨田间的良莠,保举就好比灌溉,越级提拔就好比及时之甘霖。所谓〃考察之法〃,就是通过对人才的言行的考察来识人。既可以当面询问,也需要书面考察。书面考察,曾国藩提出了通过大臣的奏折来考察人才的方法。曾国藩自己也很重视奏折的写作,他认为能够写好奏折的人肯定也能够做好行政领导工作,因为他的思想、思路、才华、组织能力、识见都能体现在奏折之中。曾国藩自己的奏折就被当时人称为〃天下第一奏折〃。
曾国藩崇尚理学,尤其是汉学,深信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而不在言语。察人识人是曾国藩胜过曹操之处,而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曾国藩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一个〃恒〃字。他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并且他还能时时对照检讨自己缺乏〃恒〃字的行为。能够守一〃恒〃字的人必定能成大事。第二个是一个〃勤〃字。勤能通神,曾国藩一生用〃勤〃字,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之,还把它作为人生〃八本〃之一传授后人。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便可日起而有功。他有一篇《克勤小物》的文章,就是专门谈百尺栋如何从平地始,万石之钟如何从一铢一两累起的。不仅做事要勤,而且精神也要勤,所谓〃精神愈用则愈出〃,这实际上是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勤奋不勤奋,在精神上也要看得出来,就是常用精神。第三个字是〃志〃。这自不必说了,他身边所用之人哪一个没有远大抱负?但〃志〃不是空谈清议,而是从点滴做起,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要从〃克勤小物〃做起。〃志〃也就是〃器具〃,他深爱〃才大器大〃四字,甚至在他看来,才干之大小取决于器具之大小。〃器有洪纤,因材而就。次者学成,大者天授。〃器具就是度量,就是胸襟,就是见识。绝不是空谈,不是志大才疏。〃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皆堕坏于冥味之中,亲者贤者皆见拒于千里之外,以此而冀大业之成,不亦悖哉?〃
※虹※桥书※吧※BOOK。※
第29节:驭下有术(3)
具体到对将才的认识,曾国藩既有自己的理论认识,又能做到用人得当。他认为:〃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那么这四者如何来求得呢?曾国藩在给九弟指教的时候说了:〃第一、第二端不可求之于牟目散勇中,第三、第四端则末牟中亦未始无材也。〃这就是曾氏识人之最大特长,只恐是曹操不可及也。
曾国藩是理学名儒,道德、纲纪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尤重。他说过:〃德若水之源,水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因此,对那些缺德之人,曾国藩始终是非常警惕的。警惕并不是说就不用他们,而是有针对性地使用,甚至在关键场合重用。曾国藩手下有两个有名的〃缺德〃之人。一是李鸿章。无〃恒〃是李鸿章一大缺点,曾国藩又爱其才,为了对付这一点,还专门教训了他一顿。曾国藩军中规定要早起,而李鸿章开始还可以,慢慢就做不到了。一次吃早饭时李鸿章还没起床,曾国藩派人催了好几次,见躲不过,李鸿章便撒谎说身体不适……这又暴露了他另一个缺点,就是不诚实。结果曾国藩大发脾气,掷了筷子,说非要等到人齐才开饭。这样李鸿章才怕了。贪财是李鸿章的又一大缺点,曾国藩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这方面,尽量满足他。对于钱财,曾国藩向来不看重,虽然贪财是无德之表现,但对于一个人才来说,这毕竟不如他能带兵打仗重要。二是黄冕。前面说过,此人有大才干,但为官贪。曾国藩不仅不说他,反而委以筹办粮饷之重任,并经常保举他。不过这种人,曾国藩始终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
这两个例子,都是曾国藩用人有道驭下有术的表现。在对待那些投降的太平军将士方面,曾国藩同样把他们纳入有才无德者之列,并善于揣摩他们的心理,认为这种人阴险狡诈,难以驾驭。〃吾辈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应严者二。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应严者:一则礼文疏淡,往还宜稀,片牍宜简,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则剖明是非,凡渠部牟勇有与百姓争讼,而适在吾辈辖撞,及来诉告者,必当剖决曲直,毫不假借,请其严加惩治。〃最后他归诸为一句话:宽在名利,严在礼义。这样驾驭降将,确实也收到了实效。韦志俊、程学启、李世忠等降将无不为之拼命效力。
曾国藩带领的湘军,主要是由湖湘子弟组?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