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求职那点事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公务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心理素质、个人奉献的意识、交往的能力等等,一些文科生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岗位,就去报考,从一开始,就是陪考者。

殷谦:“一举成名衣食无忧”,我们是该提倡?还是应该批判?

马斗成:当代中国是一个空前的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社会对各种职业的认可,使得个人经济利益、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不是非要建立在“吃皇粮”这种方式上。而纯粹依靠考取公务员来改变命运的想法是非常单纯的,一是自己主动放弃尝试其他职业的机会,另外对公务员工作的环境、内容带有很大的偏见。所以不提倡带着这种封建的官本位思想考试公务员。

殷谦后话: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拉开了招考的序幕,报考刷新的新闻又会响起,我向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著名的考试专家姬雪松咨询了考生报考前应着重考虑哪些问题?专家认为是所报考的职位,他说,尽管每次考试结果可能只是一场练习,但是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去报考。综合考虑的因素包括近几年来同一职位的竞争激烈程度、自己对这个职位工作内容的了解程度、自己的能力是否所及等。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陪考者,比如省政府办公厅主任一职位,它对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是相当高的,那些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毕业生不适合去报。有时候适当降低自己的能力所及职位,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不过更多的人是刻意拔高自己。

“求职大军”催生了一批新型产业

每年都会有几百万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以求谋得一职,虽说找工作难,但求职大军却也红火了不少人。各方人马抓得先机,在求职大潮中甚是得意。

培训机构,这其中包括求职培训机构、技能培训机构。公司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更感兴趣,好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瞅准了这个时机,大肆宣扬以吸引众多毕业生回笼接受“再教育”,且不说其对毕业生就业效果如何,主办方绝对是赚了个喜笑颜开。刚出校的学生在职场礼仪,面试技巧很生疏,也需要培训,商机又来了。毕业于某普通高校的小孙有幸进入了公务员的面试,忍痛花600元报了个面试突击班,拿她的话说“好多人都报了培训班,(自己报了班)图个心理安慰也好。”

出版业及书籍作者。各职场成功人士,资深专家献身说教,争相出书,“宝典、红宝书”纷纷出炉,各种怪谈奇遇让读者为之澎湃。翻开里面的内容看看,“撞车”者,观点相悖者还不少,但经验之谈不能不看,青涩的毕业生对此类书籍甚是膜拜,于是出版社和作家也火了。

为招聘者和应聘者提供场地、空间的机构和个人。先说招聘会,举办方要么向招聘单位收取摊位费,要么向应聘者兜售门票,总有一方要买单,为求得工作,为招到人才,只有交钱。另外就是网站了,免费注册,还有详尽的服务,使求职者和招聘者都很满意。庞大的点击量吸引众多的广告客户寻上门来,这生意也就来了。

招聘单位。一场场的招聘会,拿着华丽夺目的宣传海报从不落下,招聘人员激情地向有意求职者讲着自家的发展史,求职者倒是热心满满,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网上的招聘广告也一直挂着,投去的简历却是石沉大海,为什么?公司那是在做免费的宣传广告,微小的投入,换来得极大的注意力,这招聘活动做的,值!

骗子团伙。这是一个见不得光的群体,但在这也得说说。摸准了众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骗子们也是大显身手,骗招骗术出尽。典型案例就是打来电话,给你一个所谓的“面试”序号,要求你于哪天回拨电话进行电话面试。信以为真者电话费高速上扬。这只是小损失,很多人被骗到身无分文,更有甚者被骗到传销团伙不得脱身。

细细想来,庞大的求职队伍不仅仅是火了上述几个领域。为参加招聘会征战南北,支持了交通业,其间的食宿又发展了餐饮业;参加面试一身得体的行头火了服装业;低薪、零工资就业推动了小企业的发展等等。虽没就业,也已经开始推动社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个体工商户成为弱势群体的真实原因(1)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是多少令人羡慕的一个群体,他们腰上别着时髦的挎包,喊着“文明经商”、“礼貌服务”的口号,满脸笑容地数着大把大把的人民币。他们首先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他们曾经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生动的因子,是最富创造性、自主性的群体,他们甚至一度成为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象征。然而,时过境迁,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依然迅速,个体户这个词却已经很少被人们提起,他们的风光也早已成为过去。

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1999年,我国个体工商户为3160万户,而截至2006年6月,这个数字变成了万,减少了约65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蓬勃发展到今天的日渐式微,究竟什么原因让个体户变成了弱势群体呢?

80年代的风光与现状

近日一家主流网站发布了一组名为“看看80年代中国的个体户们”的照片,重温个体户当年的风光。照片上,有街边卖衣服的小摊,挂着“文明经商”、“礼貌服务”的白底红字招牌;有留着刚兴起的“青年头”的小伙子,腰上别着时髦的挎包,当街支起“缝纫机”,为排队等候的顾客缝补衣服;还有沾满污垢的灰白色铁炉,上面架一个热气腾腾的铝盆,里面盛着茶叶蛋。在个体经济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初,这样的一台缝纫机或一架炭炉一度十分普遍,它们当时甚至象征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希望。然而在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今天,这样的景象也只能在电影或者老照片中看到了。现实中,个体户们的生活又是怎样呢?

27岁的李女士大学毕业后因为不喜欢天天上班的工作,便开始在青岛市李沧区的夜市上摆地摊卖衣服。经过三年的打拼,如今她已经有了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店铺。谈起摆地摊的经历,李小姐直叹,现在的个体户真难。“我虽然有了十多平方米的门面,但因为太小,所以晚上还要到夜市去摆摊。用手推车推着去,刚开始时感觉很累,后来大家都这样,也就习惯了。大家都认为我们很赚钱,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门面虽然只有十多平米,但每个月还要交个体工商管理费100元,地税100元,国税80元,铺租500元,除此之外在夜市上摆摊,每个月还得交500元的保护费,不交这保护费,你根本别想在这摆摊。这样的开支,让我每个月挣的钱刚够自己生活。”李女士告诉记者,生意难做不光是因为开支大,她还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同样的一件衣服,从温州过来时的进价是45元,在大商场里可以卖到400元,在夜市上却连卖70元都困难,因为大家似乎都认为只有大商场里的衣服才是真的。除此之外,还有同行的互相排挤等困难。

李女士的困难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在我国一些城市,没收个体户的生产工具,强拆个体户的临时住所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他们的生产工具被没收了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们没有注册。擦皮鞋、卖烤红薯、修自行车,这些普通的经营在许多国家并不需要登记注册,而在国内,不注册就是非法。在一些城市甚至连收废品都要统一注册、统一着装。个体经济的发展之路越来越艰难。2006年,有的城市甚至将创建“无摊城市”作为塑造城市新形象的目标。

警钟敲响:中国离不开个体经济 txt小说上传分享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