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大致有三种,物质欲妄的生活,思想意识的生活和心性的生活,这就好比水一样,表面的好比是物质,再深一点的好比意识,底部就好比心性。
物欲的生活是稍微有些不如意就瞋恨发怒,很容易受八风所动摇,就像水一样,稍微有点风就起波浪,意识的生活就比较深了,他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有点风吹草动也不会改变它,意识是无始却来累积的习气,这是长时间的累积,就像水风是吹不动的,但有了水震或潮汐现象,也会改变他的面貌,而心性是不可能被改变的,因为它不属于生死的范围,他是常乐我净的。
如果说生存是思想的范围,那么生死或了生死的方法就是意识,而心性却是置身于生死之外的人间净土,我们和我们最亲的人相处,大多就是物欲思想的生活。
为了生存而做出种种嗔恨发怒的事情,这是典型的思想生活,很少一部分用的是意识的生活,比如人生育的习气,顽强的生存现象。
狗生下来就会吃奶就会游泳,这是先天的意识,修行人追求净心净土的生活,只把这一世的生活当做因缘,有因则聚,无缘则散,毫不在此世上争夺计较,身语意完全想着净心净土,并用净土的生活为人处事,这就是心性的生活。
有人问师父,本事大的人应该具备什么呢?一个太在乎外在的人,是很难经营好内心的,一个智者让一个年轻人端着一杯水,在热闹的小城里走一圈,等到年轻人回来时,却一滴水都没洒,老人问他你看周围的环境,听周围的声音了吗?
你见人打招呼了吗?那人说我只顾着端水,别的什么都没想,老人又让他重新走一圈,他看着周围人就打招呼。
对环境声音都很在乎,结果回来时水杯一滴水都没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得有专注内观的心,不为任何人事物所动摇,只有这样你的事情才能做好,如果总被外界的事情所影响心绪,那么你外在的事情,内在的事情都做不好。
我们修行就像水一样,在乎人事物境,佛号是不会摄心的,所以修行就是看破放下人事物境,修专心内守的心灵,不管人事物多么的变幻莫测,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心灵,不管内心的欲妄多么的强烈,都不能改变我们的佛心,这才是人生修行的基础。
建筑物的上梁与栋梁之材有什么区别呢?佛堂的建成代表佛陀教育的开始,能培养出无我利他的栋梁之材,这才是上粱的真实意义,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世间人常说:入宝山不能空手而归,指的是学了有用的东西,物质或精神都得到了充实,而佛教要求得的是心灵,是心空及第归,就像小孩子上学一样,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学有所成,而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而佛法也是这样,要得到心灵的智慧,就要完全的看破放下,待到学有所成之后,就可以逍遥自在于三界之中,并用心灵的智慧,来完成度化众生的大愿。
精神的开示对现实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抱有坚定的信心,不管别人怎样说,也不管对你怎样,遇到什么逆境恶缘,都不改变自己的菩提心,这就是一个修行有进步的人,我们活着时可以自己做主。
死后只能通过我们生前所作所为的惯性意识做主,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跟别人跑,死后就更守不住这股意念了,如果我们的思想坚定,这股凝定的力量会进入意识之中,使意识熏修心性,这样佛性就会坚固。
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了,诵经念佛只是事修,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在逆境恶缘中都不改信愿之心,一点点潜移默化,我们在梦中也就坚定了,梦中是小死,死后是大梦,这样必能感到人间净土的果报。
为什么说精神的引导和现实的努力,才能有幸福快乐的人生?修行需要放下自以为是,好勇斗狠的蛮力,靠的是我们宁定摄心的力量,在世间法中,不是人多才有力量,那么古代人非常多,怎么还受到欺负呢?可见不是人多就有力量,因为众多的人都是身体的蛮力。
这种力量再多也只是一团散沙打不倒别人,反而伤了自己,只有将这种力量升级为少数精英的领导,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这正是学佛的道理,用什么指挥身体做事,指挥五欲六尘工作,找到人体的总指挥佛性,这是修行的重中之重。
如果这个心找对了,就算你其他的不怎么好,你也会成为修行中的觉者,如果你这个心性没找对,其他不管怎样精进用功,也是盲目的精进的迷者,所以人活着要有头,修行的出发点要找到心性。
为什么说只有把所有的能力用到当下,人生才会幸福?经中说:三心了不可得,出世的佛菩萨将三心全部放下,世间的圣人,把过去心未来心放下只把握当下的一念,而我们普通人,忆念过去,看着现在,想着未来,所以心思烦乱,什么事都做不太好。
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放下才是修行,既然都放下了,不是个无情无义的人了吗?佛又说返照回光,直下自承担,何处不乐邦!就是说要把思前想后的杂心斩断,全部用在把握当下的一念,只有把握住当下,才有最美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果你遇到烦心悲伤事,按照普通人的做法,就是要悲痛很长时间,总活在这种阴影之中,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有强烈的悲伤感,这样你当下的事就不能做好。
修行就是把握住当下,为过去的事情悲伤,为未来的事情担忧,还不如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当下,只有当下做好了,那过去未来才会好,普通人在乎的是过去未来,而修行者只把握当下,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当下的见性中,这种力量必能化做净心净土。
生死轮回是为了什么呢?人在六道中生生死死,随业受报轮回无有出期,如果身有形长存,将会堆满虚空法界,人穿的、吃的、用的、包括身体都是身体的反复受用,可见身命和我们毫不相关,这样才能归向心灵,认不变的慧命心性为自己,不认物质的身体为自已,人如果这样想这样做,那我们就会将一切罪过化为功德。
人从心性一真法界的快乐无极,自在无碍,而逐步的迷于物欲,而旺受生死轮回,灵性法界就是极乐世界,物欲法界就是三途剧苦,由灵性的万德吉祥,坠入到物质世界的三途剧苦,这是无明的开始。
人为什么会贫穷或富有呢?古语说:穷也是一窝,富也是一堆,这主要是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穷人的思想行为和富人的思想行为截然不同,所以扶贫就是让他们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物质可以适当的借助別人,但思想要自强自立。
修行也这样,身相物质可以靠亲人,我们的心灵一定要散发功德,随着正能量的增加,身上的光明也会增强,这不是有形象的光明,而是一种亲切的感觉,志同道合的吸引。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