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去三亚的特别经历 > 第35部分(第1页)

第35部分(第1页)

在医院安住了一个多月,原来已被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徐明清,总算恢复了一些体力,脸色也渐好转起来。

一天中午,徐明清正在睡午觉,秦城监狱的监狱长忽然走进了她的病房,通知她说:“赶快起来,你现在可以回家了。”

“回家?”徐明清一下子懵了。

她百感交集地从床上坐起来,不觉大声反问:“回家?我还有家吗?有家吗?”

监狱长和蔼地安慰她:“有家,你的孩子们都来接你了,就在楼下等着呢!”

真是喜从天降,徐明清连忙穿衣下床,不过她细细一想,又站住了。

她连声问道:“你们说我是‘现行反革命’,说我是‘叛徒’,这些帽子不摘掉,我不离开这里!我在监狱里写的材料,是被逼抄写,我不能承认!”

于是,徐明清被请到医院的一间办公室,由前来的中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安部和徐明清所在单位农业部的代表,向她明确宣布:“你身体不好,先回家休息。组织上正在对你的问题进行重新调查、核实,现在问题基本澄清,不久就会为你重作结论。请你放心。”

就这样,徐明清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回到了家中。

14年,她终于得到了彻底平反

不过,徐明清一案,直接涉及“四人帮”首犯江青,被逼所写的材料,上了“红头文件”,所以她的冤案平反,不仅要由中共中央组织部重新进行仔细调查,而且要报送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

在胡耀邦同志领导下,中央组织部对平反冤案工作抓得很紧,他们委托农业部党组织对徐明清的历史结论做复查,农业部党委组织了专人做了大量的内调外查,历经半年多时间,终于搞清了历史事实,推倒了江青专案组用非正常手段整出来的所谓口供材料。

1980年3月10日,农业部党组经中央组织部审批后正式向徐明清本人和亲属宣布:撤销“文革”中于1972年错定徐明清为叛徒的决定;恢复她的党组织生活和行政十级的待遇;恢复名誉。

1982年7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的《案件复查通报》第1号上,特别刊载了《关于徐明清同志是否包庇江青问题的复查结果》。

“复查结果”指出:“徐明清同志和江青的关系问题,经中央组织部核实,徐明清同志在延安给江青写的证明材料并未证明江青在上海北新泾有党的关系,与其他同志所写的证明材料是一致的,是实事求是的;徐明清同志在关押审查中被迫写的交代材料,在宣布她自由的当时,即申明推翻了。”

“复查结论”还说:“徐明清同志没有包庇江青的问题,中共中央组织部于1981年7月报告中央,上述各项报告,已于1981年9月1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同意。”

就此,徐明清的冤案终于彻底得到了平反,从“文革”中抓“叛徒”开始,直到因江青问题蒙冤,徐明清度过了14年漫长的艰难日子。

在采访中,徐明清坦率地谈到了她对江青的看法。她说,最初,江青在俞启威的影响下,加入了共产党,走过一段革命道路。她到上海晨更工学团工作时,是个要求进步的青年,表现可以。而后来,江青进入上海戏剧、电影界,明显表现出争名夺利、爱出风头和生活问题……,再后来,随着地位的变化,她越走越远,以至篡党夺权,成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头子,成了历史的罪人。人是会变的,江青的一生也有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回顾徐明清所经历的磨难,让笔者深切感到:为实事求是,老人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她心怀坦荡,一身清白,哪怕身陷囹圄,面对强压,仍坚持着讲实话,绝不编造事实,在当时的非正常政治环境中,是需要极大勇气和人格力量的。徐明清老人的正直和高贵品格值得人们敬重和钦佩。

1982年,在徐明清的丈夫王观澜患病去世前,胡耀邦总书记曾亲自到医院看望,他拉着徐明清的手对她说:“不要难过,这几年你受苦了!” 徐明清与胡耀邦同志紧紧握手,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胡耀邦又安慰道:“这事过去了!过去了!你要保重。”

前些年,徐明清不顾年高体弱,在一些同志的帮助下,奋笔写出了一本她个人的回忆录。

张闻天夫人刘英欣然为徐明清的回忆录作序,并为她题词“为留清白在人间”;萧克同志抱病为回忆录亲题了书名《明清岁月》。

95岁高龄的徐明清,在家中安详、平和地颐养天年。

对自己一辈子走过的路程,经历过的事情,她都写在了书中,不再多想了,但她的内心,却和她走过的路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革命的“急先锋”女子

1958年6月18日,昆明城外,56岁的张若名伫立在河边,目光呆滞而悲愤,她转过脸,最后望了一眼身后美丽的云南大学校园,便纵身跃入河中。

她甚至未来得及给亲人留下只言片语,就猝然离弃了这个世界,划下了人生的惨痛句号……

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位被打成“右派”含冤而去的女性,曾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与爱国运动的先驱,是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核心——“觉悟社”的创办人之一,也是中国留法学生中的第一位女博士。还有,她曾是周恩来早期的革命战友……

1902年2月,张若名出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清苑县温仁村一个富户人家。张若名出生后不久,父亲张绍文又娶了第二房妻子,从此,生母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备受歧视和虐待。

常常是夜深人静时,若名从睡梦中惊醒,听到母亲在暗自哭泣。母亲的悲伤,深深刺痛了她幼小的心。她甚至打算,长大后“削发为尼”,永不依附男人,不受男人欺辱。

年幼的张若名在二伯父的支持下,来到天津上小学,1916年,14岁的张若名考入了天津“直隶女子师范学校”,与邓颍超同为第十级学员。她发奋读书,立志将来一定要为妇女争口气!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