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元素,都是文化形态在人格形态方面的具体体现。人格形态中渗透着的文化元素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多样化的,五彩缤纷的。如体现社会阶层特征的民俗文化、市井文化、胡同文化,体现地域特征的都市文化、乡土文化(如西部文化、上海文化、中原文化、东北文化、闽粤文化等),体现历史特征的隋唐文化、敦煌文化、殷商文化等,体现民族特征的蒙古文化、西藏文化等,体现宗教特征的基督教文化、###文化、天主教文化、佛教文化,无不渗透在各种人格形态中,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类型文化的影响痕迹。而在具有魅力的人格形态中所体现的文化,均是先进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只有渗透着被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的先进文化元素的人格形态,才是有魅力的人格形态。这种形态的人格所具有的魅力,从根本上来说,是来自于先进文化的魅力。
道德修养是人格修养的核心,道德魅力是人格魅力中最为光彩的魅力。道德最大的特征,一是它的实现动力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规范与监督,二是它的水平状况主要依靠个人的修养与自律。因此道德是最具广泛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人格形态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魅力,从根本上来说,来源于广大公众对这些道德形态的高度认同。正是广大公众对良好道德风尚的高度认同,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大的社会舆论,令凡是愿意塑造良好人格形象的人,都不能不用这个为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去努力修养自己,要求自己。人们对良好道德风尚的共同追捧,自然表现于对那些具有良好道德形态的人由衷地欣赏和拥护。越是能够在更高层次上用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人,越是能够得到公众的接受与认可,越是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折射出人类的社会文明。人格形态只有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要求才具有魅力。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从野蛮落后走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现代文明代表着人类发展到当代的最高形态,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美好境界。虽然社会文明的发展成果是由人类共享的,但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人格形态并非人人有之。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个人修养水平不同,社会文明形态在不同的人格形态中有不同的表现。从外在形象的得体服饰,到言谈举止的儒雅风度;从生活习惯的卫生节俭,到为人处事的宽厚豁达;从接人待物的礼节礼貌,到爱护自然的环保意识,等等。这些能够体现社会文明的人格形态都是人人公认的良好人格形态。这些良好的人格形态在那个人的身上更多地更集中地体现出来,这个人就一定是富有人格魅力的。
人格尊严、人格平等与人格理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只有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类才逐渐产生人格意识,认识到人类应享有的人格尊严、人格平等,形成共同的人格理想。人格尊严是人格意识的基本点,是人们对于人格精神的基本需求。享有人格尊严,人格受到尊重,才能享受到做人的基本权利。如果失去人格尊严,就会连做人的资格都得不到承认,作为人的其他各种权利也都无从谈起。因此,人格尊严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甚至与生命同等重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是人们对一个良好人格形态必不可少的要求。人格平等是实现人格尊严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只有在人格平等的环境下,人格才有可能得到尊重。人格不平等,人格尊严势必只是一部分人的奢侈品,而另一部分人却根本享受不到。懂得尊重别人、能够平等待人的人格形态,让人感受到自身人格尊严的存在,享受到人格平等所体现的人格精神。人格理想是人们在人格形态方面追求和向往的最高境界,是人们对于完美人格形态的认同与共识。人格理想既是自己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又是期望别人能够达到的一种境界。这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充分表达出人们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第二节 人格魅力价值观
推崇和追求什么样的人格形态,是由人们的人格价值观决定的,反映着人们在人格价值观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从人们对于人格价值观的取向来看,对于人格价值有着不同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人格的功利价值观。这是一种具有功利色彩或以功利目的为主的人格价值观。这种人格价值观的特点是,树立自我人格形象的动机具有明显的功利目标,以实现个人功利需求作为提升魅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把个人魅力作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提高个人威信的阶梯,实现目标的加速器,打败对手的战斗力,保护自己的防身器,等等。这种人格价值观更多地是看重个人人格魅力对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实际影响,把人格魅力作为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与途径,通过个人魅力的提升,满足实现功利目标的需要。在这种功利需求中,虽然有小“我”与大“我”之分(小“我”是纯属个人的功利需求,大“我”是指包含小“我”在内的群体功利需求),但都以“我”为核心。
这种功利的人格价值观,对人格精神的认识是直观的、肤浅的、初步的。这种人格价值观只看到人格魅力对实现功利目标产生影响力的表面现象,但对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力一知半解,对人格精神尚不能从更高层次上深刻认识。用功利价值观看人格精神,只能看到人格魅力实用的一面,而无法认识到人格精神的本质;只能是从表面上看到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受到喜爱、享有威信,而无法深刻认识到这种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只能从形式和表皮上去模仿有魅力的人,而无法使自己具有真正与长久的魅力。尽管如此,对功利价值观的积极意义还是应该充分肯定。功利价值观是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树立良好人格形态的重要意义,这是对人格精神深入认识与理解的基础。这种“需要”具有积极意义,是人格精神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动力。即使把个人魅力作为实现功利目标的途径,也并不说明这种动机是不光彩的、不可见人的。个人功利需求在许多情况下是正当的、合理的。通过建立个人人格形象来帮助自己实现个人合理的功利目标,也是正当的、合理的,无可非议的。这至少是对良好人格形态的认同,是对不择手段谋取功利的排斥,这就具备了良好人格的基本形态。有这样的人格基础,就能够进而走上人格修养之路,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形态。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为谋取不正当的肮脏利益而妆扮出人格假象,但这种人格假象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真正奏效。
人格的社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在这种合作与分工的社会关系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逐步认识到人格精神对于人与人之间合作与分工的影响,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认识人格精神的重要价值。
一是把个人发展目标同社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以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人格形态的发展目标。这种人格价值观认识到,正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必须同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只有在个人发展目标同社会发展目标一致时,个人的发展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发展了,个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社会不发展,个人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同社会发展目标不一致的个人发展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人格塑造是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人格形态的发展目标也必须同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选择正确的人格发展目标,必须以社会公认的标准来制定自己的标准,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个人需要,以社会发展的目标作为个人的发展目标。在确定自己的人格发展目标时,要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为前提。如果没有同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人格形态,个人发展也不可能成功。从这一认识出发,在确定自己的人格目标时,不是凭自己的个人理解,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是凭个人的好恶,而是根据社会的认同。不是凭个人的情感,而是根据社会的情感。因此,在个人的人格形态中,能够正确权衡与社会发展、社会利益的相互关系,把个人发展放到社会发展之后,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不再时时处处以“我”(包括大“我”和小“我”)为核心,以“我”为唯一的出发点。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适当放弃个人的利益,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二是把个体的人格价值与人格的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以社会价值标准作为个体人格的价值取向。这种人格价值观不仅认识到人格塑造是个人功利的需要,还进一步认识到:个体的人格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人的人格塑造不仅是个人的私事,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数个体人格形态的总合决定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有赖于社会成员人格形态的发展程度。没有社会成员个体人格形态的发展,社会的文明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个体人格形态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利益不同向,也会阻碍和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个人的人格形态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个人的人格形态要与社会发展相同步。从这种人格价值观出发,不再只从个人功利的角度选择自己的人格形态,而是跳出个人功利的狭隘认识,将社会功利放到个人功利之上,根据社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人格。不再只是看自己的人格形态对于自己功利目标的意义,而是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看自己的人格形态能否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看自己的人格形态能否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是把个体人格发展同社会文明发展统一起来,以社会文明的发展引领个人人格形态的发展。这种人格价值观基于对个体人格发展同社会发展一致性的认识进而感悟到,一方面无数个体人格发展的总合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同时另一方面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能引领个体人格的发展和进步。只有把个人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文明紧密联系起来,善于从社会文明中汲取营养,用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将社会实践作为个体人格形态塑造的途径,把个人人格修养同社会文明发展统一起来,才能塑造理想的人格形态。只有主动把自己放到社会实践中,善于吸收消化社会文明的优秀成果,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人格形态中,自己的人格形态才能达到一个高度理想的境界,才能实现人格形态的发展与社会文明同步。只有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个人的人格形态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
人格的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道德的层面上理解和认识人格的重要意义,认为人格与道德的联系最为密切,道德属性是人格的基本属性之一。道德和人格都是以个人自律和社会舆论评价的方式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作用的方式都是在于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及个人的内心信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从道德观念和人们的道德评价、道德情感来看,与社会对于人格的评价、人格的情感是非常一致的。从人格魅力的主要构成来看,尽管良好的人格包含了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但人格中最具魅力的无疑是个人的道德水准。因此,人们从道德的层面上理解和认识人格形态的价值是最普遍的。
一是以道德规范作为评价人格形态的标准。人们把道德和人格在这里完全一致了起来,看一个人的人格优劣,就是看是否符合道德标准。道德标准成为评价个人人格形态的主要标准。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而且这种道德标准都是形象的、具体的。这些形象、具体的道德标准,是衡量人格形态的一把尺子。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格形态的时,从他的道德观念出发,用符合其道德观念的尺子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形态。凡是符合其道德规范标准的人格形态就是良好的人格形态,不符合其道德规范标准的人格形态就是有缺陷的或者是不良的人格形态。
二是从道德作用的层面评价人格价值。人格价值在道德层面上体现得最为直接。道德除对人格形态起着重要的评价作用外,还有着更加实际的意义。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自律,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离不开道德的调整。社会道德水平越高,社会越和谐,越安定,越美好。在这方面,道德的作用经常大于法律的作用。但道德作为一种思想理念与行为规范并不能独立地起到这种作用。只有将道德的思想理念、行为规范与具体的人格形态互相融合、互相渗透,道德才会产生这样的实际意义。道德与人格这种同一关系,使道德和人格的作用统一起来。道德的作用体现于人格的形态,人格形态的价值体现于道德的作用。从道德层面上看人格形态的价值,人格价值的重要意义体现得更加清晰,更加具体。
三是用道德修养水平评价人格境界。人格境界是指一个人在人格修养方面所处的一种状态,包括对人格修养的态度,人格修养的方向,人格修养的程度等等。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人格境界呢?由于道德与人格的同一性,对人格境界,人们往往都是用道德修养水平作为评价坐标。道德修养是人格修养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完全可以说明和代表他的人格境界。一个人对道德的追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人格的追求。道德修养虽然不是人格修养的全部,但是道德修养是人格修养的主体,也是人格形态的较高层次。道德修养的水平,对于人格形态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人格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人格价值观是从文化层面上对人格价值的理解与认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对先进文化的欣赏与追求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细节,也渗透在各种人格形态中。各种人格形态无不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影响,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是历代劳动人民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选择的精华,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宝贵财富。这种历史的选择代表了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这种基于对先进文化认同的人格价值观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欲望。这种人格价值观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以先进文化为标准把握人格结构品质的最高形态。
二是以先进文化为标准理解人格修养状态的最高层次。
三是以先进文化为标准追求人格发展方向的最终目标。
这种人格价值观认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衡量人格形态的最高标准,人格形态愈是能够体现先进文化,就愈是接近人格形态的最高境界。在人格修养方面,通过吸收先进文化塑造自己的人格,使人格修养的过程成为先进文化融入人格形态的过程,这种融入越是自觉、越是深刻、越是全面,就越是接近人格修养状态的最高层次。在人格发?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