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血腥的盛唐柴少鸿 > 晋阳起兵的历史真相上(第1页)

晋阳起兵的历史真相上(第1页)

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

它就像一道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一举刺破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束穿越浓云的熠熠曙光,瞬间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早晨。

这个令天地为之变色、令历史为之改辙的大事件有诸多人物参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他们是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唐俭、柴绍、殷开山、刘政会、温大雅、武士彠(huò,武则天的父亲)……

这些人是晋阳起兵最重要的一批骨干力量,正是有了他们的推动、策划并参与实施,这次起义才能获得成功,大唐王朝最终才得以横空出世。可不管怎么说,他们终究只是这个大事件的配角。

而晋阳起兵的主角,当然非李渊父子莫属。可问题是,在李渊父子当中,谁才是这次起兵的首谋?谁才是这个大事件真正的灵魂人物?谁才是开创大唐三百年基业的第一人?

对此,历代官方正史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李世民。

后晋刘昫修撰的《旧唐书》声称:“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也断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按照官方正史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和李渊在晋阳起兵前夕都做了些什么。

李世民跟随李渊来到太原后,结交了一批江湖义士。《旧唐书?太宗本纪》称其“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资治通鉴?隋纪七》说:“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长孙顺德与刘弘基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李世民结成了生死之交。长孙顺德是长孙晟的族弟,与刘弘基原本都是隋宫廷的宿卫军官,因逃避辽东兵役,亡命太原投靠了李渊,因此与李世民相结纳。这两个人后来在募集义兵时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外,刘文静和裴寂也先后加入了李世民“潜图义举”的行列。

刘文静时任晋阳令,裴寂时任晋阳宫监,二人因职务交往而成为好友。他们目睹天下大乱,而自身前途未卜,时常相对而叹。有一次裴寂说:“贫贱如此,又逢离乱,将何以自存?”当时刘文静还未参与李世民之谋,但是暗中已经对他极为倾慕,所以趁机游说裴寂道:“李世民非寻常之人,其胸襟豁达类似汉高祖,天纵神武如同魏武帝,虽然年少,却是命世之才!”言下之意是让裴寂和他一起依附李世民,可裴寂对此却不以为然。

不久,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而坐罪,被关进郡狱。正当他对前途感到茫然之际,李世民忽然亲自来狱中探望他。刘文静大喜过望,马上向李世民发出试探,说:“天下大乱,非汉高祖、光武帝之才华者,不可平定四海!”

李世民笑着说:“先生怎么知道没有?只是常人不知道罢了。我之所以来看你,并不是像小儿女那样注重个人感情,而是来和先生图谋天下大事,不知先生有何见教?”

刘文静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如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天下群盗多如牛毛。值此之际,若有真命之主应天顺人、振臂一呼,取天下则易如反掌。今太原百姓为避战乱,皆入晋阳,文静为晋阳令数年,知其中豪杰之士众多,一朝啸聚,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亦有数万,一声令下,谁敢不从?进而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听完朗声大笑:“君言正合我意。”

从此李世民与刘文静开始积极部署,准备起事。

而这个时候,李渊在做什么呢?

按照正史的说法:“渊不之知也。”而李世民则是“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资治通鉴》卷一八三)

李渊真的是这样浑浑噩噩,对李世民的起兵密谋一无所知吗?

这个问题我们留待后面探讨,现在接着来看在官方正史中,李世民是如何软硬兼施地“说服”李渊起兵,而李渊又是如何举棋不定、出尔反尔的。

由于裴寂与李渊的私交很好,所以李世民决定从裴寂的身上突破。他天天与裴寂交游,同时拿出私人的钱数百万,让人与裴寂赌博,每一次都诈输,把裴寂乐坏了。等到那些钱输得差不多的时候,李世民也顺理成章地和裴寂变成好友了。最后李世民把自己的密谋告诉了裴寂,同时让他想办法说服李渊。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