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的稍晚些时候,蓉城,611研究所内。
59岁的飞机设计师卢育英刚刚吃完晚饭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作为歼7E飞机的总设计师,他如今已经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
这种歼7的深度改进型深受部队好评,并且很快就可能出口到其它国家,换取宝贵的外汇。
卢育英自己也对这个型号颇为满意。
但满意不代表满足,随着歼7E的定型收尾工作结束,他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对歼7进行下一步的改进了。
作为611所的一员,他当然清楚十号工程目前进展顺利。
但无论是从预防项目风险的角度,还是单从出口的角度考虑,歼7都还有继续改下去的潜力。
不过在改进思路这块,卢育英却犯了难。
毫无疑问,如今已经是90年代下半叶,继续搞昼间战斗机已经没有任何出路了。
但是之前跟歼7E同步搞的全天候型号歼7CD却并不成功,部队的评价甚至还不如前者。
所以靠放大机体、牺牲机动性换取极为有限的超视距探测能力这条路……
走不通!
因此卢育英很快开始考虑全新的设计思路。
把机头空间腾出来安装雷达,进气道则放到其它地方去。
但尝试了几种方案之后,要么是性能无法达标,要么是改动幅度太大,总之都不太能让他满意。
最近几个月的时间卢育英正在研究一种下颌进气的方式,但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构设计难度却不小。
机头部分的雷达罩会对迎面来流产生干扰,影响进气道的正常工作。
大多数设计草案甚至都没能走到完稿。
仅有的一个相对较成功的独苗,吹过几次风洞之后,发现在某些特定速度和攻角下的进气畸变甚至能突破0。3,这无疑会让WP13F发动机本就不太充裕的性能进一步雪上加霜。
现在吃完饭回来加班,也正是为了这件事情。
就在卢育英掏出钥匙准备开门的时候,他注意到门口墙上的信箱里塞着一个信封。
拿出来一看,牛皮纸上面印着几个大字:
《航空学报》编辑组。
作为这本杂志的审稿人之一,他每年自然是会有一些审稿任务需要完成的。
卢育英对审稿并不排斥,也从不拖延,每每收到稿件都会尽量在第一时间看完。
这次他也不准备破例。
只是可惜这一整个晚上怕是又无法推进手头的工作了。
“唉……”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