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后汉书多少字 > 第297部分(第2页)

第297部分(第2页)

三三七0页一行熹平二年十二月癸酉晦日有蚀之灵帝纪同。按:是年十二月乙巳朔,晦为甲戌而非癸酉。今推三年正月合朔甲戌,实时历上年十二月晦,日蚀可见,纪、志俱斗。

三三七0页二行天有大异按:“天”原作“夫”,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三三七0页六行光和元年二月辛亥朔日有蚀之灵帝纪同。按:今推是年二月合朔辛亥,无日蚀,纪、志俱斗。

三三七0页一0行简宗庙*(上)**'水'*不润下据汲本、殿本改。按:“简宗庙”下疑脱一“则”字。

三三七0页一一行其救之也按:海原阁校刊本蔡中郎集作“则其救也”。

三三七0页一六行河决海*'溢'*久雾连阴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作“河决海溢,久雾连阴”。今按:“河决海”不成语,据钱说补一“溢”字。

三三七一页三行雷电击杀骨肉相攻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作“雷击杀人,骨肉争功”。

三三七一页一0行后火烧官兵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作“火烧后宫”。

三三七一页一一行六年*(十月癸未)**'二月丁卯'*朔献帝纪作“三月丁卯”。集解引洪亮吉说,谓“十月癸未”应作“三月丁卯”,此因下文十三年而误。今按:

建安六年三月丁酉朔,无丁卯,十月甲子朔,非癸未,推是年二月合朔丁卯,八月合朔甲子,实时历七月晦,均有日蚀可见。足证志月日俱误,献帝纪“三月”则为“二月”之斗,今据以改正。

三三七二页七行*(征)**'在'*南北面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七二页九行皇德传史按:汲本“皇”作“星”。

三三七二页一四行偏刺日按:汲本作“篃周日”,殿本作“篃刺日”。

三三七三页六行时则天雨按:汲本、殿本“天”作“大”。

三三七三页七行社稷移*(亡)**'主'*据汲本、殿本改。 后一页

后汉书志第十九 郡国一 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右司隶

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今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一'以为郡国志。'二'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三'

注'一'臣昭案:志犹有遗阙,今觽书所载,不可悉记。其春秋土地,通儒所据而未备者,皆先列焉。

注'二'本志唯郡县名为大书,其山川地名悉为细注,今进为大字。新注证发,臣刘昭采集。

注'三'帝王世记曰:“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之王天下也,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名天鼋,于辰在子,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斗建在丑,今齐分野。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一名娵訾,于辰在亥,谓之大渊献,于律为太蔟,斗建在寅,今卫分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于辰在戌,谓之阉茂,于律为夹钟,斗建在卯,今鲁分野。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于辰在酉,谓之作噩,于律为姑洗,斗建在辰,今赵分野。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沉之次,于辰在申,谓之涒滩,于律为中吕,斗建在巳,今晋、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睰洽,于律为蕤宾,斗建在午,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于辰在午,谓之敦牂,一名大律,于律为林钟,斗建在未,今周分野。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谓之大荒落,于律为夷则,斗建在申,今楚分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于辰在辰,谓之执徐,于律为南吕,斗建在酉,今韩分野。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于辰在卯,谓之单阏,于律为无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钟,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东方苍龙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闲。距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阳道左行,故太岁右转,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数,凡万一千五百二十星,万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黄帝创制之大略也。而佗说称日月所照三十五万里。

考诸子所载,神农之地,过日月之表,近为虚诞。及少昊氏之衰,九黎乱德,其制无闻矣。洎颛顼之所建,帝喾受定,则孔子称其地北至幽陵,南暨交址,西蹈流沙,东极蟠木,日月所照,莫不底焉,是以建万国而制九州。至尧遭洪水,分为十二州,今虞书是也。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一)**'三'*十万*(八)**'六'*千二十四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自'*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经'*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以供财用,俭则有余,奢则不足。以男女耕织,不夺其时,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积,私家有九年之储。及夏之衰,弃稷弗务,有穷之乱,少康中兴,乃复禹夡。孔甲之至桀行暴,诸侯相兼,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方于涂山,十损其七。民离毒政,将亦如之。殷因于夏,六百余载,其闲损益,书策不存,无以考之。又遭纣乱,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又减汤时千三百矣。民觽之损,将亦如之。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错,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人,周之极盛也。其后七十余岁,天下无事,民弥以息。及昭王南征不反,穆王失荒,加以幽、厉之乱,平王东迁,三十余载,至齐桓公二年,周庄王之十三年,五千里内,非天王九傧之御,自世子公侯以下至于庶民,凡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人,除有土老疾,定受田者九百万四千人。其后诸侯相并,当春秋时,尚有千二百国。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至于战国,存者十余。于是从横短长之说,相夺于时,残民诈力之兵,动以万计。故崤有匹马之祸,宋有易子之急,晋阳之*(国)**'围'*,县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周之列国,唯有燕、卫、秦、楚而已。齐及三晋,皆以篡乱,南面称王。卫虽得存,不绝若覴。然考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尚当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犹以余力,行参夷之刑,收太半之赋,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阿房、骊山七十余万,十余年闲,百姓死没,相踵于路。陈、项又肆其余烈,故新安之坑,二十余万,彭城之战,睢水不流。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自孝惠至文、景,与民休息,六十余岁,民觽大增,是以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武帝乘其资畜,军征三十余岁,地广万里,天下之觽亦减半矣。及霍光秉政,乃务省役,至于孝平,六世相承,虽时征行,不足大害,民户又息。元始二年,郡、国百三,县、邑千*(四)**'五'*百八十七,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三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四千五百四十八万五十五人,汉之极盛也。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中元二年,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口*(三)**'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永平、建初之际,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迄于孝和,民户滋殖。及孝安永初、元初之闲,兵饥之苦,民人复损。至于孝桓,颇增于前。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垦田亦多,单师屡征。及灵帝遭黄巾,献帝即位而董卓兴乱,大焚宫庙,劫御西迁,京师萧条,豪桀并争,郭汜、李傕之属,残害又甚,是以兴平、建安之际,海内凶荒,天子奔流,白骨盈野,故陕津之难,以箕撮指,安邑之东,后裳不完,遂有寇戎,雄雌未定,割剥庶民,三十余年。及魏武皇帝克平天下,文帝*(授)**'受'*禅,人觽之损,万有一存。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又案正始五年,扬威将军朱照日所上吴之所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昔汉永和五年,南阳户五十余万,汝南户四十余万,方之于今,三帝鼎足,不踰二郡,加有食禄复除之民,凶年饥疾之难,见可供役,裁若一郡。以一郡之人,供三帝之用,斯亦勤矣。自禹至今二千余载,六代损益,备于兹焉。”臣昭案:谧记云春秋时有千二百国,未知所出。班固云周之始,爵五而土三,盖千八百国。转相吞灭,数百年闲,列国耗尽,至春秋时,尚有数十。

Ua**河南尹***

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一'

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

注'一'应劭汉官曰:“尹,正也。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赞,肇自建武,讫于阳嘉,注其清浊进退,所谓不隐过,不虚誉,甚得述事之实。后人是瞻,足以劝惧,虽春秋采毫毛之善,罚纤厘之恶,不避王公,无以过此,尤着明也。”

Ub**雒阳**'一'周时号成周。'二'有狄泉,在城中。'三'有唐聚。'四'有上程聚。'五'有士乡聚。'六'有褚氏聚。'七'有荣锜螕。'八'有前亭。'九'有圉乡。

'一0'有大解城。'一一'**河南**'一二'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

'一三'东城门名鼎门,'一四'北城门名干祭。'一五'又有甘城,'一六'有蒯乡。

'一七'**梁**故国,伯翳后。'一八'有霍阳山。'一九'有注城。'二0'**荧阳**有鸿沟水。'二一'有广武城。'二二'有□亭,□叔国。有陇城。'二三'有薄亭。

有敖亭。'二四'有*(费)**'荧'*泽。'二五'**卷**'二六'有长城,经阳武到密。

'二七'有垣雝城,或曰古衡雍。'二八'有扈城亭。'二九'**原武***

*阳武**'三0'**中牟**'三一'有圃田泽。'三二'有清口水。'三三'有管城。'三四'有曲遇聚。'三五'有蔡亭。**开封**'三六'**菀陵**有棐林。'三七'

有制泽。'三八'有琐侯亭。'三九'*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