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价值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之奇《三山书传》,今以《永乐大典》校之,皆非完帙,而徐氏仍登梨枣,是又何说欤?今特录存之,俾重著於世,庶於《经》义有所裨焉。

△《读易考原》·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萧汉中撰。汉中字景元,泰和人。此书成於泰定中。凡三篇,一论分卦,一论合卦,一论卦序。不敢显攻《序卦传》,而亦不用《序卦》之说。大旨以圆图《乾》、《坤》、《坎》、《离》居四正为《上经》之主卦,《兑》、《艮》、《巽》、《震》居四隅为《下经》之主卦。复按图列说,申明《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多寡分合之不可易。及《乾》、《坤》之后受以《屯》、《蒙》,《屯》、《蒙》之后受以《需》、《讼》,次序之不可紊。卷后论三十六宫阴阳消长之机,以互明其义。汉中书不甚著,明初朱升作《周易旁注》,始采录其文,附於末卷。升自记称:“谨节缩为《上、下经》二图於右,而录其原文於下,以广其传。”则是书经升编缉,不尽汉中之旧。今升书残缺,而汉中书反附以得存,此本即从升书中录出别行者。朱彝尊《经义考》作三卷,盖以一篇为一卷,实无别本也。其说虽亦出於邵氏,而推阐卦序,颇具精理。盖犹依《经》立义,视黑白奇偶蔓衍而不可极者,固有殊焉。

△《易精蕴大义》·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元解蒙撰。蒙字求我,吉水人。《江西通志》作“字来我”,盖字形相近而误也。中天历乙巳江西乡试。与兄子尚字观我者,并以善《易》名於时。子尚所著《周易义疑通释》,久无传本。朱彝尊《经义考》载蒙此书,亦注曰“佚”。

今检《永乐大典》所引蒙说尚多,自《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之后四爻外,其他皆文义完备,釐然具存。其例於彖爻之下,采辑先儒之说,而末乃发明以己意,各以“蒙谓”二字别之。虽原为场屋经义而作,而薈萃群言,颇能得其精要。凡所自注,亦皆简明。

如《颐》六三云:“颐养之道,以安静为无失。二三动体,故颠拂而凶。四五静体,故颠拂亦吉。《震》三爻凶,《艮》三爻吉。可见《恒彖》云恒有二义,利贞者不易之恒,所以体常;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所以尽变。天地圣人所以能恒者,以其能尽变也。”其义虽多根柢前人,而诠释明晰,亦殊有裨於后学。至所引诸家之说,往往不署名氏,盖用朱子《诗集传》例。虽不能尽考其由来,要皆宋元以前诸经师之绪论也。谨依文排比,正其讹舛,釐为十二卷,著之於录。解缙《春雨堂集》称是书为《易经精义》,《经义考》称是书为《周易精蕴》。考《永乐大典》所题,实作《解蒙周易精蕴大义》,二人皆偶误记也。今据以为断,庶不失其本名焉。

△《易学变通》·六卷(永乐大典本)

元曾贯撰。贯字传道,泰和人。天历辛巳举於乡。官绍兴府照磨。元季兵乱,弃官家居。乡人推率义军,后御龙泉寇,战败抗节死。事迹见《江西通志》。所著《四书类辨》、《学庸标旨》诸书,俱湮没不传。惟朱彝尊《经义考》载有《周易变通》之名,亦以为已佚。今检《永乐大典》所录《周易》各卦下,收入贯说尚多,其标题实作《易学变通》。知彝尊未见原书,故称名小误矣。谨裒辑汇次,釐为六卷。其《豫》、《随》、《无妄》、《大壮》、《晋》、《睽》、《蹇》、《中孚》八卦为《永乐大典》所原阙者,今无可校补,亦姑仍其旧。是书纯以义理说《易》,其体例每篇统论一卦六爻之义,又举他卦辞义之相近者参互以求其异同之故。如《乾卦》云:“《乾》六爻不言吉,无往而非吉也。初九处之以勿用,即初九之吉。上九处之以无悔,即上九之吉。二之见,五之飞,三四之无咎,皆然。盖位或过於中,而圣人处之则无不中。位或失於正,而圣人处之则无不正。所谓刚健中正,纯粹以精者。吉有大於此乎!”《坤卦》云:“或疑六三王事为六五之事,然《乾》主君道,《坤》主臣道,王事乃九五大人之事,故《坤》卦三五,圣人皆有戒辞者,其所以正人臣之体,为虑深矣。”《艮卦》云:“敦《临》、敦《艮》皆吉,何也?曰敦者,厚道也。厚於治人则人无不服者,《临》是也。厚於治己而己无不修者,《艮》是也。人之自处容可处於薄乎?”

凡此诸条,立义皆为纯正。其他剖析微细,往往能出前儒训解之外。间取互体立说,兼存古义,尤善持平。在说《易》诸家,可谓明白而笃实。且其成仁取义,无愧完人。而《元史·忠义传》失於记载,殊伤漏略。今蒐辑遗文,著之於录,非惟其书足重,亦因以表章大节,发潜德之幽光焉。

△《周易会通》·十四卷(内府藏本)

元董真卿撰。真卿字季真,鄱阳人。尝受学於胡一桂。斯编实本一桂之《纂疏》而广及诸家。初名曰《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盖其例编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经》而翼以孔子之《传》,各为标目,使相统而不相杂。其无《经》可附之《传》,则总附於六十四卦之后,是为《经传》。又取程子之《传》、朱子之《本义》夹注其下,是为《集解》。其程子《经》说、朱子《语录》各续於《传》之后,是为《附录》。又取一桂纂疏而增以诸说,是为《纂注》。其后定名《会通》者,则以程《传》用王弼本,《本义》用吕祖谦本,次第既不同,而或主义理,或主象占,本旨复殊。先儒诸说,亦复见智见仁,各明一义,龂龂为门户之争。真卿以为诸家之《易》,途虽殊而归则同,故兼搜博采,不主一说,务持象数、义理二家之平,即苏轼、朱震、林栗之书为朱子所不取者,亦并录焉。

视胡一桂排斥杨万里《易传》,不肯录其一字者,所见之广狭,谓之“青出於兰”

可也。惟其变易《经》文,则不免失先儒谨严之意,可不必曲为之词耳。

△《周易图说》·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钱义方撰。义方字子宜,湖州人。尝举进士,其仕履则不可考矣。是书成於至正六年。上卷为图者七,下卷为图者二十。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疑传写误也。其说谓《河图》为作《易》之本。《大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乃圣人即理推数,二者可以相通,故并言之,非谓作《易》兼取《洛书》。

又引朱子之说,谓圆图有造作,且欲挈出方图在圆图之外。又谓“朱子《易本义》於先天、后天卦位必归其说於邵子,似歉然有所未足。是以不揆其陋,而有所述”

云云。其说较他家为近理,然犹据陈抟以来相传之图书言之。其实《河图》、《洛书》虽见经传,而今之五十五点、四十五点两图,其为古之图书与否,则经传绝无显证。援《左传》有《三坟》,而谓即毛渐之书,援《周礼》有《连山》、《归藏》,而谓即刘炫之书,考古者其疑之矣。且《系辞》言《洛书》,不言即《九畴洪范》。言《九畴》,不言即《洛书》。卢辩注《大戴礼记》,始云明堂九室法龟文,其说起於后周。阮逸伪作《关朗易传》,因而述之。於是《洛书》之文始传为四十五点,而《九畴》亦遂并於《易》。义方知《九畴》之非《易》,而不知《洛书》本非《九畴》,其辨犹为未审。至其谓自汉以来惟孟喜本《易纬稽览图》推《易》《离》、《坎》、《震》、《兑》各主一方,馀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为有图之始,寥寥千载,至陈抟始本《易》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因而重之”及“天地定位”等说,为横、圆、大、小四图,传穆李以及邵子。又本“帝出乎震”之说,为《后天圆图》,内《大横图》之卦为《否》、《泰》,反类方图。则於因《易》而作《图》,非因《图》而作《易》。本末源流,粲然明白。不似他家务神其说,直以为古圣之制作,可谓独识其真矣。其所演二十七图,亦即因旧图而变易之。奇偶之数,愈推愈有。人自为说,而其理皆通。譬之自古至今,弈无同局,固亦不妨存之以备一家焉。

△《周易爻变义蕴》·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陈应润撰。应润,天台人。始末未详。《黄溍集》有是书《序》,称其字曰“泽云”。又称其延祐间由黄岩文学起为郡曹掾,数年调明掾,至正乙酉调桐江宾幕。首卷应润《自序》题“至正丙戌”(案《经义考》载此《序》,题至治丙戌。至治有壬戌无丙戌,干支不合。且黄溍《序》题至正丙戌,《序》中称“延祐间余丞宁海,又数年余为越上盐运,三年余乞老金华”。溍延祐二年进士,下距至治壬戌仅六年,安有乞老之事?此必《经义考》刊版之讹,非此本传写之误也。谨附订於此),则是书成於桐江也。其书大旨谓义理玄妙之谈,堕於老庄,先天诸图杂以《参同契》炉火之说,皆非《易》之本旨。故其论八卦,惟据《说卦传》“帝出乎震”一节,为八卦之正位,而以“天地定位”一节,邵氏指为先天方位者,定为八卦相错之用。谓文王演《易》,必不颠倒伏羲之文,致相矛盾。其论太极、两仪、四象,以天地为两仪,以四方为四象,谓未分八卦,不应先有揲蓍之法,分阴、阳、太、少。周子无极、太极、二气、五行之说,自是一家议论,不可释《易》。盖自宋以后,毅然破陈抟之学者,自应润始。所注用王弼本,惟有《上、下经》六十四卦,据《春秋传》某卦之某卦例,如“《乾》之《姤》”曰“潜龙勿用”、“《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吉”之类,故名曰“爻变”。其称一卦可变六十四卦,六爻可变三百八十四爻,即汉焦赣《易林》之例。盖亦因古占法而推原其变通之意,非臆说也。每爻多证以史事,虽不必其尽合,而因卦象以示吉凶,以决进退,於圣人作《易》垂训之旨实有合焉。在宋元人《易》解之中,亦翘然独秀者矣。

△《周易参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梁寅撰。寅字孟敬,新喻人。元末辟集庆路儒学训导,以亲老辞。明年兵起,遂隐居教授。明初徵修礼乐书,将授以官,复以病辞归,结屋石门山。学者称曰“梁五经”。著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诸书。此乃所作《周易义疏》,成於至元六年,前有寅《自序》。其大旨以程《传》主理,《本义》主象,稍有异同,因融会参酌,合以为一,又旁采诸儒之说以阐发之。

其分《上、下经》、《十翼》,一依古《易》篇次,即朱子所用吕祖谦本。其诠释经义,平易近人,言理而不涉虚无,言象而不涉附会。大都本日用常行之事,以示进退得失之机,故简切详明,迥异他家之轇轕。虽未能剖析精微,论其醇正,要不愧为儒者之言焉。

△《周易文诠》·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赵汸撰。汸字子常,休宁人。师事黄泽,受《易象》、《春秋》之学。

隐居著述,作东山精舍以奉母。洪武二年召修《元史》,不愿仕,乞还。未几卒。

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此书大旨源出程、朱,主於略数言理。然其门人金居敬《跋》,称其“契先天内外之旨,且悟后天卦序之义”,则亦兼用邵氏之学也。

《经义考》载八卷,此本旧钞止四卷,然首尾完具,不似有所阙佚,或后人合并欤?原书上方,节节标题细字,详其词意,不类汸笔,或后来读者所题识,於《经》义亦无所发明。今并从删削。汸平生学力,多在《春秋》,所著说《春秋》之书亦最多,并已别著於录。其说《易》只有此本,流传颇罕。其中诠释义理,大抵宋儒绪论为多,不及其《春秋》诸书之深邃。然其於天道人事、吉凶悔吝之际,反覆推阐,亦颇明畅。观其名书曰《文诠》,其宗旨固可见矣。

卷五 经部五

○易类五

△《周易大全》·二十四卷(内府藏本)

明胡广等奉敕撰。考《明成祖实录》,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命行在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修《五经四书大全》,十三年九月告成。成祖亲制《序》,弁之卷首,命礼部刊赐天下。赐胡广等钞币有差,仍赐宴於礼部。同时预纂修者,自广、荣、幼孜外,尚有翰林编修叶时中等三十九人。此其《五经》之首也。朱彝尊《经义考》谓广等“就前儒成编,杂为钞录,而去其姓名。《易》则取诸天台、鄱阳二董氏,双湖、云峰二胡氏,於诸书外未寓目者至多”云云。

天台董氏者,董楷之《周易传义附录》。鄱阳董氏者,董真卿之《周易会通》。

双湖胡氏者,胡一桂之《周易本义附录纂疏》。云峰胡氏者,胡炳文之《周易本义通释》也。今勘验旧文,一一符合。彝尊所论,未可谓之苛求。然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笃守朱子,其说颇谨严。董真卿则以程、朱为主而博采诸家以翼之,其说颇为赅备。取材於四家之书,而刊除重复,勒为一编,虽不免守匮抱残,要其宗旨则尚可谓不失其正。且二百馀年以此取士,一代之令甲在焉。录存其书,见有明儒者之经学,其初之不敢放轶者由於此,其后之不免固陋者亦由於此。郑晓《今言》曰:“洪武开科,《五经》皆主古注疏及宋儒。《易》,程、朱。

《书》,蔡。《诗》,朱。《春秋》,《左》、《公羊》、《穀梁》,程、胡、张。《礼记》,陈。后乃尽弃注疏,不知始於何时。或曰始於颁《五经大全》时,以为诸家说优者采入故耳。然古注疏终不可废也。”是当明盛时,识者已忧其弊矣。观於是编,未始非千古得失之林也。

△《易经蒙引》·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蔡清撰。清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人。成化甲辰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书专以发明朱子《本义》为主,故其体例以《本义》与《经》文并书。但於《本义》每条之首加一圈以示别,盖尊之亚於《经》也。然实多与《本义》异同。如《经》分上、下,朱子云:“以其简袠重大,故分为上、下二篇。”清则云:“六十四卦何以不三十二卦为《上经》,三十二卦为《下经》,而乃《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也?”“用九,见群龙无首”,朱子云:“用九是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见群龙无首是此卦六爻皆用九者之占辞。”清则云:“孔子《象传》及《文言》,节节皆是主六爻皆用九者言,但《本义》不主此说。”又云:“若依朱子之说,则於用九之下又当添‘六爻皆用九者’一句。”“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朱子说:“上句知字重,下句终字重。”清则云:“此未必是本文之意。本文下句一知字,岂偶然哉!岂姑以对上句而无所当哉!”其他不肯委曲附和,大率类此。朱子不全从程《传》,而能发明程《传》者莫若朱子。清不全从《本义》,而能发明《本义》者莫若清。

醇儒心得之学,所由与争门户者异欤!

△《读易馀言》·五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崔铣撰。铣字仲凫,一字子锺,安阳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侍郎。谥文敬。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书以程《传》为主,而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与朱子《本义》颇有异同。大旨舍象数而阐义理,故谓陈抟所?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