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湘君湘夫人 > 第17部分(第1页)

第17部分(第1页)

文宗见曾国藩一再推延出兵的日期,十分焦急,手书一道诏书,说安徽省急待援救,如果曾国藩偏执己见,便会延误战机。年轻的皇帝说:我看了你的奏章,要把几个省的军务,由你一人担当。试问以你的才力,能够担当下来吗?你能主动承担重任,是那些胆小害怕的人无法相比的。但是你既然把大话说出口了,就要全部做到,你去办给朕看一看!

文宗在诏书中把话说到这个地步,曾国藩自然能够掂出其中沉甸甸的分量。文宗的语气,哪里还像是皇帝的诏书啊?简直是朋友之间吵嘴!这个二十二岁的满清皇帝,如果脱下龙袍,在已过不惑之年的曾国藩面前,充其量只是一个晚辈的学生,只能问计和依赖于这位湖南的师长。但他坐在龙椅上,出言无忌,一针见血,指出曾国藩的野心。曾国藩所关心的,确实不是某一个省的战事,他是想把消灭太平军、攻进金陵的大事一肩担当!

曾国藩既然向文宗夸下了海口,出兵是难免的了。但他确实有实际的困难。新募的湘勇训练不够,正在省内分头攻打会党,没有得到休整,军饷也很匮乏,武器、旗帜和军服都很简陋,所以他还是不愿带兵出省作战。他还要等一等,直到他有把握出师告捷的那一天。

王錱却总是跃跃欲试,企图带兵出省。曾国藩本来想把王錱当作湘军的大将,而王錱动不动就要出兵,心高气傲,不听指挥,所以他干脆让王錱独立于自己的体系之外,让他自行其是。他说,王錱有自己的志向,很久以来就不愿听他的调度。根据观察,这人过于自负,似乎适合于去剿土匪,而不适宜去对抗太平军这样的大敌。

曾国藩把湘军合并为十营,每营三百六十人。罗泽南统帅中营,王錱统帅左营,邹寿璋统帅右营,塔齐布统帅另外两营兵勇,周凤山和储玟躬也各自统帅两营,曾国葆统帅一营。

在这个过程里,曾国藩淘汰了王錱招募的部队,王錱对此大为不满,此后还发生了一些争执。

47

曾国藩既然在文宗那里拍了胸脯,就积极地为湘军出征做准备。他所做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建设。这段时间他确立了湘军的营制,对于湘军日后的作战,具有极大的意义。甚至有人说,湘军之所以能打胜仗,多半是占了营制的优势,善用兵法还在其次。 。。

1853年,咸丰三年(29)

太平军与清军爆发战争后,清军调发军队上前线,但绿营将帅们都不懂营制,而是临时拼凑一支部队,依照惯例领取武器和军械,铁锅、帐篷、铁锹、斧头和枪矛,质量粗劣,因久未使用而生锈了,刀锋也钝了,简直派不上用场。

这时候,地方上也忙成一团。州县派出民夫和牲口运送物资,将领们大咧咧地坐在车马上,住宿时要下榻公馆。士兵们只能步行,扛着一枝长矛,靠在民家和旅店门口,居民和旅客都很害怕,恨他们迟迟不走。

到了前线,与起义军遭遇,部队修筑军营,士兵们不肯下力,壁垒的高度还不及肩膀。商贩们在军营前往来,阻塞道路,杂乱喧哗。清军的十支部队,有九支部队都是如此。

一些清军将领,也懂得约束部队,想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有些将领甚至很想统一管理,但他们彼此之间都没有统辖的关系,禁令无法执行。只有满族和蒙古族的部队稍为整齐,但他们骄横傲慢,言语不通,有人死亡,立刻就要奏报上去。这些将领出身尊贵,总督和巡抚无法统领,所以不轻易调发,出征的多是绿营常规军。

清军存在这样的弊端,民间只知道他们侵扰百姓,增加百姓的负担,都不为他们上战场送死而心生怜悯。于是出征的将士仇视百姓,在起义军没到的地方抢掠,百姓们怨声载道,纷纷躲避清军,欢迎起义军。

江忠源创建楚军时,带领三百人跟随乌兰泰,不能形成营制。后来江忠源官居高位,手下的兵多了,却还是沿用旧军制,没有进行体制改革。

曾国藩组练湘军,毅然以募兵法取代抽调法,不用职业官兵,只用儒生率领农民,各自成为一营。搜求考证过去的规则,古今的章法,都没有可以仿效的,唯独戚继光的兵书,切合时事,非常适用,于是按照他的营制变通实行。

湘军是异军特起,各支部队之间,以及湘军部队与清军的部队之间,互相都没有统辖关系。如果让湘军接受其他将领的节制,关系就会闹僵。不是创立部队的将领,部队就不能隶属于他。

后来湘军大举出征,取得战果,王錱、罗泽南和胡林翼分别将他们的军营制度撰写成书。王錱自序,夸耀自己的作品,说是千万不能落到太平军手里,然而他所写的,都是家喻户晓的内容,只是别人无法简单模仿罢了,因为优良的营制要发挥优越性,还必须训练军士。

湘军的创建,本来是为了消除绿营常规军的弊端。曾国藩统帅湘军,最终成就了功业,却从来不以精通军事自诩。他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擅长训练部队。湘军自创建以后,一直服从上级,遵纪守法,热爱百姓,就是训练的结果。

曾国藩说,考察一名将领治军是否有方,其实很简单。只要在列队时,军号吹响三遍,看看军士们是否神情严肃,成群结队地跑出来,就知道这支部队能否打胜仗。这就是营制与训练相结合的好处。

湘军的营制,借鉴了罗泽南、王錱和朱孙贻的经验。湘乡勇的营制规定一个营的人数为三百六十人,后来大举出征时,有些营的人数增加到五百人,多了一百四十人。湘军把五百人的营称为大营,把三百六十人的营称为小营。

湘军陆师的一个营,下辖四哨和六个亲兵队。每哨又辖八个队。队就是基本单位,由十人编成。每队还设有一名斯养,加上队长,就是十二人,属于正常编制。

每哨的八个队,军械武器的配备,不是完全相同的。分别如下:第一队和第五队配备抬枪,第二队、第四队、第六队和第八队配备刀矛,第三队和第七队配备小枪。抬枪队中,如果抬枪很重,就增加两人。所以八个队共有一百零六人,由哨长指挥,因此一哨的人数,加上哨长,就有一百零七人,委任哨官率领。

每营有六队亲兵,队长和斯养的设置,按照哨的编制,每队十二人。亲兵的军械武器装备如下:第一队和第三队以炮为主,第二队、第四队和第六队都配备刀矛,第五队配备小枪。六队亲兵总共七十二人,不设哨长。这些亲兵,和四哨的四百二十八人,都由营官统领,所以说一个营共有五百人,而哨长和营官没有计算在内。书记和医匠,或有或无,由营官决定,费用在公费中开支。

1853年,咸丰三年(30)

湘军各队武器的配备,已经包含着阵法和战法的考虑。在作战中,持不同武器的单位将各司其职。

每营的用具,由哨和队来预备。军用物资,在建营时就会配给,旧了或坏了,由营官修理,修理费在公费中开支。铅弹、药品、绳子和帐篷,却可以随时领取。

帐篷的配给是定量的。营官配给十顶帐篷,八顶夹层的,两顶单层的。哨官配给三顶帐篷,一顶夹层的,两顶单层的。亲兵队配给两顶帐篷,一夹一单。每哨的各队,也是配给两顶帐篷,但都是单层的。每个营配给的帐篷,共有八十顶单层的,十八顶夹层的。

湘军中随军配备了搬运工,叫做长夫。所以,湘军所到之处,不许征用民夫。辎重、军装和行军粮草,都由长夫运输,每一百名军士配备三十六名长夫。按此计算,每营五百名军士,配备的长夫不能超过一百八十名,也不能人数不足。如果在行军时去拉夫,便是犯了死罪。

部队开拔时,由三百五十名军士准备兵器,另外的一百五十名军士监督长夫,保护军用物资。行军时,前面有探马,后面有押帮,都是以营为单位,不会交错。

曾国藩规定,湘军每天行军的路程为三四十里,不能超过里程。部队黎明出发,天黑前休息。行军不能太快,休息时不可懈怠。他说,行军速度太快,军士就会得病;休息时懈怠,部队就会散漫。曾国藩认为,部队虽强,但久不作战,必然荒废。他说,他宁可指挥老百姓,也不愿率领一支陈腐的部队。养兵千日,无异于自找麻烦。

曾国藩规定每天行军的里程,经过了较为精确的计算。军人步行,大约两个小时行军十五里。天冷时,白昼较短,行军比较轻松。天热时,白昼较长,行军就比较困难。按照白昼为十一个半小时来计算,用四个小时行军三十里,用四个小时修筑营垒,再过三个小时之后,才到黄昏。这样一来,军士们还蓄养着精神,身体也很壮健,可以警惕敌人的进攻。如果部队急行军,百里奔袭,一定会累倒,会打败仗,这是兵家大忌。

部队到了目的地,就修筑壁垒。营官选择地点,用绳子标示出来,在四面挖壕。壕的宽度为一丈五尺,把从壕沟里面挖出来的泥土堆垒起来,就是土墙,厚度为一丈,高度为八尺。墙与壕之间相距二丈,其余的土都运到远处。

挖壕的办法,设置两重,分外壕与内壕。外壕宽六尺,深八尺,内壕的宽度和深度,是外壕的一半。挖掘一道环形的壕沟,必然要有横路,横路之间相距两丈。壁垒修成以后,挖掉外面的横路,留下里面的横路。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