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士 > 第二章 放旷不羁(第1页)

第二章 放旷不羁(第1页)

帝王亦名士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魏晋士族是由东汉中期的豪族演变来的,进而成为累世为官的世族,从此士人完成了贵族化,也使中国进入门阀政治时代。虽然魏晋时客观上仍存在一个寒士阶层,但唯一的现实是:这几百年,门阀士族和他们的文化与风尚才是绝对主流。

王仲宣即“建安七子”之一的诗人王粲。王粲,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文采斐然,深受魏文帝曹丕喜爱。他死去时,曹丕大为悲伤,亲临灵堂,对身边大臣说:“王粲在时,喜欢听驴叫,你们可各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

东汉后期和魏晋的名士率性不羁,情之所来兴之所来,是无所束缚的,很多名士都喜欢听驴叫。比如,东晋名士孙绰、孙统的祖父孙楚。

年轻时,孙楚隐而不仕,想对挚友、老乡王济说:“我当枕石漱流,做个高逸的隐士!”没想到一激动说成“漱石枕流”。

王济笑道:“流可枕?石可漱?”

孙楚笑,将错就错,让那口误转为名言:“有何不可?所以枕流,是想洗耳;所以漱石,是想砺牙!”

及至四十岁以后,孙楚才为官,其风刚毅,每多直谏,有可能是第一个质疑当时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人。孙楚推崇王济。王死后,孙楚非常伤心,对着棺椁说:“王武子!你生前最爱听我学驴叫,现在我就再为你叫一次!”

于是灵堂上顿生驴鸣。

前来吊唁的宾客无不掩嘴而笑,孙楚抬头道:“为什么死的是王济这样的英才而不是你们!”

现在,王粲喜欢听驴叫,皇帝曹丕在灵堂上也要大臣一起学驴叫。

可以设想,约一千八百年前,在王粲的灵堂上,驴叫声此起彼伏,是何样的情形。虽然是皇帝发话,但中间却无强迫成分,意义就在这里。

曹丕本人有没有学驴叫?当然。

不拘儒家的传统礼法,从皇帝那里就这样做了,一个时代的风尚安能不变?

看上去,貌似魏晋人爱好奇特,实则是亲近心性的结果,由此才可以无拘无束、自由畅达。再比如,东晋玄学家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另一名士袁山松好作挽歌,时人谓:“张屋下陈尸,袁道上行殡。”松柏,本逝者之树;挽歌,亦逝者之歌。这两者,本身已森然,而却成爱好。

现在,我们无法理解的,便是当时见怪不怪的。或者说,我们之所以无法理解,是因为心性早被规矩框死。而魏晋于我们的意义,即在于破除内心的樊篱。

最后,还是说说曹丕吧。

击败弟弟曹植,接过父亲曹操开创的天下,曹丕代汉而建魏,这是三国时代真正的开始。

曹丕做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九品中正制”。

这个选官制度是来自“士之汪洋之地”颍川的大臣陈群建议的。

皇室曹家背景寒微,在曹操时代,枭雄强调“唯才是举”,这也符合其贵刑法之术的特点。到曹丕这里,好黄老之术,采取了陈群的建议,九品中正选拔官员的制度确定下来。对陈群来说,他当然要为士人代言;曹丕呢,本意想把父亲选拔人才的方式制度化,但结果是: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制度保证和法律依据。

九品中正制,简单地说就是把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在各州郡设立“中正”这个职位,担任“中正”的人,工作只有一个,即围绕着出身、德行和才华评议人物,然后向上级举荐。

在这个选官制度中,“中正”这个角色最重要,即对某一地区的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西晋后由朝廷中的司徒选授),或由朝廷里的官员兼任,他们基本上都来自士族。品评人才的内容有二:一是家世,二是品行才能。

九品中正制的出发点是好的,除看出身外,还注重人的德才。不过,进入西晋,大小“中正”已经完全被世家大族把持,出身不好的寒门子弟要想干出一番事业,真是忒难了,难怪左思忧愤成诗,在《咏史》中骂了一通门阀政治: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竹林七贤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永嘉乱起,中原士人纷纷渡江,在寄居江东之后,思念和追想曹魏、西晋时的旧人成为普遍的情绪,在感怀中渐渐有了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这样的划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