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多少次,跟第一次相比,没有多少质的差别,只不过是量的增加而已,你只要找准要害,就一定能打断它的脊梁骨。
火制对刺刀
1939年7月9日晚10点,小松原集中火炮,对苏军据守高地进行射击。随着炮火的逐步延伸,近2万名日军步兵冲出了掩体。
所有步兵,搭配最拿手的夜袭动作,别的不说,光是2万人深更半夜的齐声大吼,就有让人虎躯一震的效果。
小松原相信,它足以冲垮苏军的任何防线。
当人流汇集到苏军阵地前沿时,冲锋的士兵们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白昼,这是怎么回事?
天亮还早,白昼纯属人工制造。
打夜袭战,依赖的就是夜色,朱可夫早就想到了破解之法,他事先给前线炮兵部队配发了大量的曳光弹、照明弹、燃烧弹,又秘密调来12部探照灯车,此外,坦克装甲车也都换装了大功率远射车灯。
这么多的专用器材,足够把方圆几公里范围内都照得一片光明,上万名日军步兵被强光暴露在开阔地带,完全失去了夜的掩护,顿时全傻了眼。
苏军立即用机枪集中射击,浓密火力下,日军成排成排地被扫倒在地,顷刻之间便尸横遍野。
眼见突袭不成,日军索性直接展开“猪突冲锋”,士兵们就像在练兵场上进行训练一样,一边喊着“万岁”,一边端着刺刀不顾死活地向上猛冲。
贴身近战和白刃格斗长期作为日军的训练重点,一般日本老兵的拼刺术都相当娴熟,日军对此一直引以为豪,认为用刺刀就可以决定战争胜负。
如果是近距离以刺刀对刺刀,日军绝不会处于下风,问题是你接近得了吗?
日军这种带有冷兵器时代痕迹的拼刺刀战术,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很少有国家采用。日本虽然也参加过一战,不过仅局限于亚洲区域,没有到欧洲主战场去试过身手,就是在亚洲,它也没碰上高段位的选手,当时的俄军在武器装备上最多跟日军一个档次。
可以说,从战术到武器,日军的思维大多还停留在一战以前,拼刺刀也始终被作为制胜的基本途径之一。苏军则不同,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后,实践出真知,他们已经紧紧跟上了现代军事大潮,作战时非常注意通过“火制”,也就是增强火力密度的办法,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苏军士兵原来普遍使用俄制莫辛步枪。正是在轻武器自动化的潮流影响下,苏联着手研制成功一种冲锋枪,并已在前线进行了试用,它的名字叫“波波沙”。
最初,苏联人并不知道冲锋枪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波波沙”只配到班长以上的中下层指挥官,与作为自卫武器的左轮手枪进行搭档使用。
就在日本兵蜂拥而上的那一刹那,苏军发现了冲锋枪的价值。
冲锋枪的射程低,但是射速和进入射击状态较快,而且几乎无后坐力,枪口也不会跳起,连续发射很少出现故障,即便刺刀快到鼻子尖了,持枪者只要扣住扳机不放,仍然可以将面前的魑魅魍魉统统打烂。
更加让人省心的是,“波_波沙”的弹鼓装有71发子弹,横扫的时候根本就不用顾虑枪膛里有没有子弹。
在“波波沙”掀起的狂风骤雨面前,端着刺刀的日军还没把格斗架势摆出来,便被打得血肉横飞,现场那种无价可还的惨状,令幸存士兵以后不提冲锋枪便罢,一提脸上就没了血色。
你再怎么宣传精神万能、“武运长久”,这人掰开来揉碎了,也不过是几十种化学元素,哪里能承受得了成千上万子弹的消磨!
上半夜,日军如潮地上去,又稀稀拉拉地退了回来。
说是要动员全部资源,小松原让炮兵联队把克式野炮运了上来。克式野炮是一战前日本从德国购买的火炮,它与速射炮一样可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但威力比速射炮还要强。
日军用克式野炮抵近射击,高地上的探照灯车被一一击毁,而苏军可使用的照明弹也已消耗殆尽,战场上的光线立刻黯淡下来。乘此机会,日军又组织起第二次集团冲锋。
在黑暗的环境下,“波波沙”冲锋枪的拦阻效能有所减弱,前沿阵地因此被日军突破。
苏军在战死一名团长后,放弃了一线阵地,包括721、733在内的几座高地上的守军全部撤向后方。
第三个晚上,小松原终于有了圆梦的感觉,直到天亮以后。
天亮以后,朱可夫用行动告诉小松原,他的暂时放弃,只是为了给小松原制造一个新的噩梦。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