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玄奘精神作文小学生 > 第6部分(第2页)

第6部分(第2页)

摆在李昌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秉公办事,捉拿玄奘押解回凉州向李大亮复命请功领赏;二,变通办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暗地里帮玄奘一把。见到玄奘后,李昌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师不是此耶?〃

这句话有两种念法,因此也有两种理解:

一是说:〃师父,您不是吗?〃

二是说:〃师父,您不是吧?〃

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第一种,语气上扬,是质问的口气,就等于认定了玄奘是通缉令上的人;第二种则带着询问、试探的语气,有些提醒、暗示的味道。所以李昌采用的很可能是第二种问话的语气,意思是我大致已经猜到师父你的身份了,特地再来证实一下,师父您看着办。一句话能问得如此到位而又滴水不漏,可见李昌很有办事经验,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

玄奘也是聪明人,岂会听不出李昌的弦外之音,心中自然犹豫起来:如若不承认自己就是通缉令上的那个人,那就是说谎,而出家人是不能说谎的;如果照实作答,很可能会当场被捕遣返长安。尽管如此,玄奘依旧没有表现出半点慌张……既然不好回答,那就干脆不答!

李昌的本意是,不论玄奘如何回答,自己都有应对之策,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可玄奘一句话不说,自己又不能拿他怎么样,这么耗下去,完不成任务回去没法交差的是自己!所以当时的场景是,原本胸有成竹的李昌反倒被一言不发的玄奘瞪得有些着急了,干脆直截了当的说:

〃师须实语。必是,弟子为师图之。〃

第一句,是让玄奘务必说实话。第二句里面的〃必是〃又能做两种理解:

一是说:〃您肯定是访牒上通缉的人。〃

二是说:〃您假如真是访牒上通缉的人。〃

第一种,那是看玄奘不说话,吓唬他一下,〃装死〃是没有用的;第二种,语气缓和了些,是让玄奘不必有太多顾虑,事情还有商量的余地。又是一语双关,还说得玄奘没有退路……无论玄奘如何理解,主动权又回到了李昌手中,足可见独孤达知人善用,派他来办这件事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欢◇迎访◇问◇。◇

第21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7)

事已至此,玄奘再无退路,只好告诉李昌自己没有听从李大亮的劝告返回长安,而是继续西行,只为前往西天求法。这等于是向李昌摊牌: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往回走,你看着办吧!

难题再次摆在李昌面前,是抓,还是不抓?但是这位瓜州小吏的态度大大出乎玄奘的意料:

〃师实能尔者,为师毁却文书。师须早去。〃

意思是:师父您确实能做到这件事情(取经),那就让我来为您把通缉令撕了吧!不过您要走就要趁早,晚了就没有机会了!从这个记载可以得知,撕毁通缉令的不是独孤达,而是李昌。如果说独孤达是个聪明人,那么李昌在干练之余,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当然,他失职了,很可能还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对玄奘来说,他就是救命恩人。

不过李昌真的是出于一个佛教徒对高僧的崇敬和同情才帮玄奘的吗?恐怕未必。如果换成是别的僧人,李昌做得不会如此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但玄奘的气度和决心打动了他,让他觉得西行取经的确是一项重大使命,自己有义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玄奘达成所愿。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只要玄奘不走,官府的通缉令就会不断的发往地方,直到将他缉拿归案,所以李昌让玄奘马上走,迟则生变。

事情做到这个份儿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李昌对玄奘可谓仁至义尽。反过头来看,李昌为什么敢这么做?独孤达为什么会单单让李昌来办这件事?他难道猜不到李昌会这么做吗?

事实应该是:从挑选李昌来处理玄奘这件事开始,独孤达就在有意放玄奘一马……你一个僧人千里迢迢离开繁华的长安来到瓜州这个偏远之地,只为出关求法,本身已经很不容易,况且又不会妨碍边境安全,我如果不成全一把,那也太不近人情了……

但是身为刺史,独孤达不能亲自去办,所以他选中了同样笃信佛教而且非常精干的李昌。在把通缉令交给李昌的时候,独孤达的〃原封不动〃,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是告诉李昌,别为难法师,这件事你看着办;二是说,事情办好了你我都没事,办砸了,我不知情,全都是你的责任……所以务必要办好。

上传下达,李昌不但充分理解了上级的意思,还把事情办的干净利落。

李大亮后知后觉,独孤达有意成全,李昌仁至义尽……三位〃不称职〃的地方官,把西行之路的大门给玄奘敞开了。

玄奘如果再不走,不但会错过唯一一个离开的机会,还会拖累李昌,辜负独孤达的一番心意。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需要耐心的等待,机会更需要稳准狠的去把握!

有条件要走,没有条件要走,光着膀子也要走,谁能咬牙坚持,谁才有活下去的机会!

十七年后,当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重回瓜州时,独孤达已病逝多年,李昌也已调任别处。重情重义的玄奘寻访故?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