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开发自己的编程语言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过渡。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过程,就是适应过程。儿童的智慧就是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即儿童智慧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儿童客观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有质的差异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出生至2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并与之取得平衡。该阶段只有动作活动,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但尚无表象、思维和言语。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上出现言语,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成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儿童开始用表象和语言进行交际,描述外部世界和不在眼前的事物,该阶段的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是表象性,儿童凭借这种表象思维进行延迟性模仿、象征性活动、游戏、绘画等活动;二是直觉性,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较突出。注意,他的自我中心是因为他还不能区分你我。因而不可能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也不能进行可逆性运算,不能形成守恒概念,对量的判断缺乏系统的传递性。例如,儿童能理解A=B、B=C,但不能作出A=C的判断。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在这一阶段上儿童能进行初步逻辑思维,出现具体运算图式。儿童的动作具有内化、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的特点。此时的儿童既能使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图式,又能从各种具体变化中抓住概念的本质,也能正确掌握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也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与成人思维接近。儿童可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根据假设和条件并离开具体事物进行复杂的推理活动。

从皮亚杰的研究看儿童的早期教育(2)

皮亚杰把自己的儿童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理论运用到教育上,认为教育应该成为一门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智力,使儿童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他指出,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博学之才,而是培养智慧的探索者。根据这一基本观点,他提出了以下教育原则和方法。一是应按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儿童的智力、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并与成人有本质的不同,教学目的、教材和教法都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的智力水平,教给儿童的知识应是他们可能理解的知识。并由此引申出一条“准备性”原则,主张教学应在儿童已有心理准备的状态下进行,教给儿童的知识不应超出其认知发展阶段。例如,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对加减法运算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但若把这种知识硬塞给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由于儿童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具备同化这些知识所必需的认知结构,于是只能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无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力戒从外部人为地加速儿童对某个问题的认识过程,不应把学习速度看作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因而提出了“最佳期”的概念,主要是指因人和教材内容而不同的最佳学习准备状态。由于儿童的准备性具有个体差异,教师必须因人施教。二是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儿童的认识能力不能从外部形成,儿童思维结构的变化是由内部决定的,教育就是要用最合适的方法,在最合适的环境中去帮助儿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强调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知识,进行创新,一切教育活动必须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使活动成为儿童主动获得知识的积极活动。三是儿童的实际活动在教育中应占优先地位。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思维产生于动作,智慧来自动作。他认为学习是儿童主动动作的过程。体现这一思想的方法就是活动法、自我发现法、冲突法。就是说儿童只有直接、自发地参加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予以证实或否定。因此他很强调活动性,把活动原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放手让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去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以及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发展、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他把活动看作连接主、客体的桥梁,看作认知发展的最直接源泉。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发现”的东西才会被儿童积极地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于是他提出了自我发现法,要求教师不要把自己期望学生掌握的东西硬塞给学生,不要强迫儿童去达到预定目的,对儿童的回答也不应作肯定或否定的强化,而是让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自己去“发现”并接受教师希望他学习的东西,得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结论。冲突法也叫新颖法,是让儿童学习与已有知识不同的新知识。皮亚杰的自发认知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平衡化。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儿童都有一定水平的认知结构,并用这种结构去同化传入的信息。由于在能够同化与企图同化的两种信息之间存在矛盾,导致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在运用冲突法时要贯彻适度新颖的原则,即注意冲突的适当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动机、兴趣和意志,这是认知活动不可缺少的动力。四是儿童的互相协作应在学校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皮亚杰十分重视儿童之间的互教和相互影响,把它看作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儿童认知的发展与情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并行的,密不可分的。学校中的儿童通过游戏、团体活动和语言交流,互相监督遵守游戏规则,养成开展竞赛的集体精神,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逐渐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形成儿童社会化过程。。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从皮亚杰的研究看儿童的早期教育(3)

我们透过皮亚杰关于从感觉运动行为,到具体运算,再到形式运算的过程是儿童心智发展最佳轨迹的论述,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神经生物学关于人类早期大脑神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灵活性的认识,联系到目前绝大多数儿童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到,尽管每一个家庭都在子女的教育上不遗余力,尽管每一所学校都在学生的培养上竭尽所能,但在对儿童教育规律的认识及培养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转变的观念和改进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不可能进行系统讨论,但有这样一些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只要引起重视,并非不可以解决。

第一,“重养轻教”。重“养”的表现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养”,也就是高度重视怀孕前的身体与精神准备,希望产生最佳的基因传递。如今你在酒桌上,不时会遇到一个说是今天不能喝酒的年龄不等的人士,原因是准备要孩子了,需要“封山育林”。于是,大家均无异议。这样的理由,比其他任何借口都管用,甚至你拿出明天就要住院的诊断证明,也不见得能取得如此一致的意见,可见“生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比成年人能否更好地活着要高出许多。二是喂养,也就是高度重视幼儿营养的结构,希望为大脑发育提供最佳的物质供应。不论一个家庭的条件如何,父母都不会在“吃”上亏待了儿女。

与人们对幼儿“养”的重视程度相比,对幼儿的“教”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许多人觉得幼儿没有意识,不具备学习能力,因此,在吃上动脑筋多,在“教”上下的工夫却很少。有的则以孩子不哭不闹为原则,恨不得让孩子终日昏睡,落个安心清静。

其实,幼儿两岁以前,是大脑智能发育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是最需要“专业”教育的时期,可事实上绝大多数家庭对幼儿的教育都是“业余”状态。这个“业余”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父母养育幼儿的时间是“业余”的。他(她)们大都处在事业发展的初创时期,不愿意或没有条件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培育上,大都以请自己的父母或保姆为主带孩子,自己只是在工作之余“逗逗”孩子。有的甚至干脆把孩子寄养在自己的父母家里,一心一意干工作。二是教育幼儿的方式是“业余”的。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幼儿,要么请老人或亲属帮助照管,要么请保姆帮助照管。无论是自己的亲属,还是社会上聘请的保姆,也许她们有喂养幼儿的一定经验,但大都缺少教育幼儿的基本知识。可是,对于幼儿来说,“养”的专业化是必须的,而“育”的专业化同样是必须的。我们有幼儿师范学校培养保育员,有师范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可是,绝大多数幼儿园只接收3岁以上的幼儿,那么,3岁以前的孩子不需要教育吗?他们的教育仅仅是家庭的责任吗?这是一个被全社会忽视了的大问题。三是父母“教育”幼儿的能力是“业余”的。现在,家庭的单元越来越小,成年人也没有经过四世同堂一类大家庭的文化熏陶,社会也没有此类的培训服务,初为人父、人母的小夫妻往往不知道如何履行好父母的职责,表现得很不“职业”,等到明白,一切都无法改变了。

父母在促进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示范者、机会的提供者、回应者。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但现在许多有成就的家庭却生养出不争气的子女。这是为何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父母的直接的影响,父母没有起到上述三个作用,他们往往是跟着保姆长大的。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受到成长环境的污染。

从皮亚杰的研究看儿童的早期教育(4)

第二,“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对幼儿生活环境的无意识的“污染”。有这样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有位朋友的孩子,学习不认真、不刻苦,看电视、上网却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很不稳定。他屡次用平和的方式教育孩子,没有效果。终于愤怒,由愤怒而怒骂。没想到,孩子狠狠地甩过来这样一句话:“还不都是随你,都是你遗传的!” 差点把他气晕过去。想想自己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一心一意为孩子前途着想,为此自己牺牲了很多,怎么就落得孩子这么一个评价呢!这位朋友从骨子里感到伤心与失望。

孩子不过是一句气话,可对家长们来说,却不能够简单对待。从皮亚杰的理论中,我们知道,2岁前的幼儿处于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幼儿感知什么,取决于你为他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应该想一想,你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了吗?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她)们自己不读书,不学习,却一味地指望孩子勤奋好学;他(她)们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甚至怒骂,却指责孩子不懂得礼貌,不尊重自己;他(她)们抱着孩子不加选择地看电视,却不知道这种行为本身及电视画面将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他(她)们家里终日杂乱无章,却抱怨孩子不知道干净,不会做家务;他们自己花钱如流水,却指责孩子不会过日子。凡此种种,都严重污染了幼儿生活成长的“环境”。

由此看来,孩子虽然只是一句气话,里面却有正确的道理。我们是该清醒啦!要知道,只有正确的基因组合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环境对幼儿一生的成长也具有重大影响。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卿说过:“人生的成功并非都靠天分,很大程度上在于父母的耳濡目染,它对我的气质、性格有很大影响,他们给予的教育、阅读习惯的培养让我受益终身。”

第三,“知行脱节”。皮亚杰认为,实践活动在儿童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思维产生于动作,智慧来自于动作。对于儿童来说,劳动就是学习,游戏也是学习,而且是非常有效、特别重要的学习方式。现在,做父母的没有不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的,可以说是“有条件要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学”。但在“学什么”、“怎么学”上依然有一些误区,具体表现是:

强调“严肃”学习,轻视游戏娱乐。东尼·博赞说:“游戏是大自然为使大脑的学习最为轻松而准备的一种方法。”因为游戏是人们创造的令人愉悦的活动。它们一般都十分有趣,或充满想象力。儿童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使大脑在事物与事物之间找到新的联系。儿童正是通过大脑的游戏原则快速地发展智能的。莎士比亚从小就喜欢玩文字游戏。然而,现在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对游戏存在本能的排斥。家长们更乐意带着孩子参加一个又一个的学习辅导班,学校则更乐意地减少课外活动时间,以便让学生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用在“严肃”的功课上。东尼·博赞讽刺这类做法是:等于砍掉孩子的腿,让他们的身子更轻,因而会更加行动自如。

强调学习知识,忽视操作劳动。皮亚杰把活动看作是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儿童只有参与活动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但家长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简单传授,忽视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家长们往往乐于听孩子说“一、二、三、四、五……”,喜欢教孩子“曲项向天歌……”之类,却不太注意让孩子参加一些操作性的活动,错误地把为孩子料理生活当作是对孩子的关爱,致使许多孩子到了成年之后,还不能具备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其实,劳动操作比往大脑里填“数字及唐诗”,对大脑的发育更有意义。因为学习是为了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是为了“制造”存储知识信息的“电脑”。有句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当家”正是早实践的结果。纨绔子弟,游手好闲,难当大任,不是因为没有文化,而是缘于自小不劳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皮亚杰的研究看儿童的早期教育(5)

家庭呵护过多,群体活动太少。儿童之间的互教和相互影响,是儿童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但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是六个大人看着一个孩子,普遍娇生惯养,可以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不愿意或不放心把孩子放出家庭,到社区与伙伴们一起游戏。在如此单一、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大脑接受的环境信息很简单,智力发育水平会相对较低,而且人际交往的能力也相对偏低。这类“糊涂的爱”,往往好心办坏事,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

鼓励安静听话,压制标新立异。常常听有的老人这样夸奖别人的孩子:“您孩子真可人意,不哭不闹的,真省事!”或者是这样的感叹:“你看人家×××的孩子,多听话!”大多数家长们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把不假思索的听话、顺从当作好的品德。老实听话的孩子一般会受到赞扬和鼓励;而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批评与训斥。长此以往,儿童的好奇心将被扼杀,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也会泯灭,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人们都希望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孩子是热爱学习的人,却并不完全清楚,对学习的热爱是由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所驱使、所培养的。

而且,东尼·博赞还指出,犯错误和体验“失败”是加速学习的有?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