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台上台下张火丁是欧阳中石提词吗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场,而是对张火丁的精彩演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随后,观众蜂拥至舞台前,他们呼喊着张火丁的名字,到近前目睹张火丁的风采。张火丁为报答戏迷的厚爱,又演唱了《春闺梦》选段。随后等待张火丁签名的人排起了长龙。有一位中年妇女因为未能让张火丁签上名,居然坐地嚎啕大哭起来。待工作人员帮她签上名之后,这位妇女方破涕为笑……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张火丁为何能赢得广大戏迷的青睐?她的魅力来自哪里?“张火丁现象”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张火丁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张火丁的艺术倾倒芸芸众生。张火丁在继承和发展程派艺术的征程中,艰难跋涉,苦苦探索,为中国京剧艺术谱写了璀璨的华章。作为东北的一个小城出生的张火丁,她是如何走向成功之路的?在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中,她是如何展示自我,由一名京剧演员成为京剧大角儿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祖父爱上了文艺

张火丁的祖父张成林是张家第一个走向革命道路的。这位革命者自小喜爱艺术,不仅喜欢观看艺术,而且还身体力行,登台演出,成为张家第一位喜爱艺术者,他的喜好,也影响了后代。

曾祖父是“奇人”

张火丁祖籍济南章丘,这里曾诞生了中国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清代咸丰末期,张火丁的先祖张正在当地生活困顿,无法维持,便带领一家十几口人闯关东,当时并没有目的,一家人漫无边际地走着,一边走一边行乞。当时先祖张正认为关东土地多,只要舍得出力流汗,总能养家糊口。当他们一家人走到辽宁省昌图县城西大波林子村时,看到这里还有生存空间,便落户在大波林子村,靠给有钱人打短工维持生计。太祖张庭英因家庭困顿,无钱娶妻,三十多岁了还是孑然一身。此时,村里一大户人家有一位姑娘,由于找对象过于挑剔,都二十五六了,还未嫁出去。现在二十五六的姑娘未出嫁者比比皆是,但在当时,却是一个“老姑娘”了,是一个不容易找到婆家的“老大难”了。正因为这样,上天把缘分赐给了光棍张庭英。这位曲姓姑娘“下嫁”给张家,后来生下了张火丁的曾祖父张显。张显在长成小伙儿后,身高在一米八以上,身材魁梧健壮,力大无穷,被当地人视为“奇人”。有一次,张显肩挑二百多斤重的东西,要过一座独木桥,当时跟随的五弟胆量极小,看到滔滔的河水,头脑发晕,心慌肉跳,不敢行走。于是,张显背上背着弟弟,肩挑200余斤的重担,从容地走过了独木桥。当时瓜园买瓜论挑不论斤,只要你有力气把瓜从瓜地里挑出去,瓜就归你。张显不用扁担,而是找来一个大粗杠子,用秫秸编了两个大篓子,将数百斤的瓜挑出瓜地,结果五个人才将这一担瓜运走。张显力大无穷,饭量也十分惊人。他一餐能吃二十多个大馒头。由于他饭量太大,一般雇主都不愿雇他,因此生活依旧拮据。后来张显到吉林省通榆县西艾力做长工,在那里找到了出路,于是把昌图县的亲戚全接了过去。后来,张火丁的祖父张成林就降生在西艾力。

祖父痴迷艺术

西艾力是盐碱地,庄稼收成不好。张显给人家做长工,人家又不给房子住,生活很难维持。于是一家人继续向北行进,最终落脚在吉林省洮南县。张火丁的父亲张一便诞生在这里。那时张成林在洮南县城以打短工谋生计,他学了成衣匠(裁缝)。这时,张成林有机会接触小市民,成为他热爱艺术的起源。在学成衣匠的同时,张成林还给东家买菜做饭。无论什么社会,无论人有多穷,但他们对娱乐的喜好是不会泯灭的。张成林年轻时爱听戏和唱戏,他经常参与一些文娱活动,如听评书、扭秧歌等,这恐怕就是张家的艺术起源。张家涉入娱乐圈是自张火丁的祖父张成林开始的。张成林痴迷艺术,但张火丁的曾祖父张显却对此十分不屑,以为儿子是不务正业,张成林为此时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但张成林无法割舍对文艺的喜爱,而且在他的影响下,二弟张成春、小弟张成富均喜欢上了文艺。一个儿子喜欢艺术就够烦的了,如今三个儿子都爱上了艺术,张火丁的曾祖父也十分无奈,只好听之任之了。

日军侵略东北时,疯狂地抓劳工。张成林与二弟张成春均当过劳工,那种日子真是暗无天日,苦不堪言。那时流行一种传染病,张成林被感染,生命危在旦夕。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一看病人不行了,就将人装在木箱内,然后就抬到后山,浇上汽油进行焚烧。这天,命悬一线的张成林也被装在了木箱内,也许张成林命不该绝,在准备将他抬到后山进行焚烧时,突然间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此时主管焚烧者说,先把箱子放在这里,等下完雨再烧吧!当时钉的箱子很简陋,有很大的缝隙。在箱子里面的张成林被冰凉的雨水一浇,居然清醒了过来,但他干着急,无法从箱子里出来。待到雨过天晴之后,焚烧者准备抬箱子焚烧张成林时,突然发现他还活着,便打开箱子将他抬了出来。张成林踏了一下地狱门槛,居然又死而复生,那真是个奇迹。真应该感谢上天那场及时雨,否则,张成林一命归西,便不会有张一,更不会有张火丁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张成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某担架队任队长,参加过著名的锦州战役,后来转业到了地方后,在区上担任公安助理,参加过土改和剿匪。张成林成为张家第一位走向革命道路的人。由于在革命队伍的锻炼,他学到了文化知识,告别了文盲。张成林爱好文艺的初衷依旧,只要有机会,他就要参与文艺活动。1950年过大年,张成林决定办一支秧歌队。这时张火丁的父亲张一已经九岁了,也成为秧歌队的成员。这样,张家两代四口人成为秧歌队的成员,张成春担任秧歌队的头,他男扮女装,扮成《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其余人便扮成《打渔杀家》中的人物。张成林扮演萧恩,张成富扮演萧桂英,张火丁的父亲张一扮演教师爷。大家踩着高跷,扭起了秧歌,吸引着大批观众齐声喊好。这是张家首次出现在表演行列里,这时的张一已经上学读书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  父亲进入演艺圈(1)

张一受父亲张成林的影响,自小喜爱艺术,痴迷艺术,并显示了不俗的艺术潜质。他考进了戏校,进入了演艺圈,成为张家首位与艺术结缘的人。先后从事评剧、吉剧、京剧的他,显示了较高的艺术素养,这为张火丁从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场戏改变人生轨迹

有一次,张一扭完秧歌回到家中,家里来了客人,说吃完饭去看戏。那时张一还不懂什么是戏,但十分好奇,他也想跟着大人去看戏。张一对奶奶说:“奶奶,我想跟着爹去看戏!”奶奶说:“孩子,去吧!”这天上午说去看戏,戏是晚上开演。张一一天坐立不安,不敢离开家,也不敢到外面去玩耍,怕大人不叫他自己走了。晚上,张一终于随着父亲和叔叔去看戏了。当时演的是评戏《杨二舍化缘》,这出戏很长,演完后回家快半夜了,张一兴奋得睡不着觉,戏中的情节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他的面前。太精彩了!太过瘾了!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事!都说长大了干这个那个,我长大了啥也不干,就干这个!

一出《杨二舍化缘》激起了张一对戏剧莫大的兴趣,剧中的各个行当、各种表演形式,令张一如痴如醉,使他深深地迷上了戏剧艺术。这时,张一要自已演戏了。小家伙找来一块破布,缠在手腕上当水袖,组织一帮小伙伴唱着玩。张一看了一次戏,就成了小戏迷,每当听说演戏的信息,他便变着法去看戏。一向诚实的张一为了达到看戏的目的,不得不开始撒谎。每当有戏时,张一便对奶奶说:“奶奶,我出去玩了!”奶奶说道:“去吧,别贪玩,早点回家!”这时的张一如同脱缰的野马,飞也似的向剧院奔去,五六里地用不了半小时就跑到了。别看洮南县这个戏院不起眼,但像京剧大家李万春等不少名角都去演出过。由于张一当时手中无票,自然被拒在戏院门外,这时张一便贴着门缝听,等到晚上九点半,看门的离去了,张一便站在戏台旁边驻足观看,一边看一边心里乐,太精彩了!小家伙在心里暗暗说道,啥时自己能上台演出,那该多好啊!张一有演戏的天赋,好多戏他听常了,就会唱了。这时的张一,为了达到偷偷去看戏的目的,在家里变得勤快起来,主动地帮家里干活。父母有时大惑不解,这孩子怎么突然变得勤快起来了呢?岂不知儿子是为了看戏。时常看戏又迷戏,自然会影响学习成绩,但张一不管这些。只要有戏看,自己就幸福、就快乐!

1952年末,黑龙江戏校去洮南县戏院招生,在城里还张贴了招生布告,招的是京剧演员。张一得到消息后,前去应试。唱戏是他心中的梦想,他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主考老师问他:“小家伙你干啥来了?”“我来考试。”“你父母让你来吗?”“让!”“小家伙你会唱京剧吗?”“不会,我只会唱评剧。”“那你就唱一段让我们听听!”张一长得虎头虎脑,显得挺可爱,招考老师对他很有好感。有过艺术经历的张一并不怯场,他唱得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挺有味儿!令主考老师颇感惊奇,于是当场拍板,说道:“小家伙,你被录取了,回家准备一下,10天后还到这里来,别忘了拿行李。”这时,张一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梦想即将变为现实,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二  父亲进入演艺圈(2)

张一欢天喜地地奔回家中,将这一喜讯报告给家人。谁知一盆冷水浇头,浇掉了他的梦想。奶奶一听孙子说要去戏校唱戏,立即就哭了起来。一是孙子是她的心头肉,舍不得孙子离开自己;二是当时家中在土改后分了地,地里种着蔬菜,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时张火丁的祖父虽然参加了革命工作,但那时实行供给制,帮不了家中多少忙。那时家中的蔬菜全靠张一叫卖。他一旦去上戏校,家中的生活就成了问题。面对这个现实,张一只好将梦想重新装回心里。去不了戏校,张一也利用这个机会给家里提了一个条件:不让我去上戏校可以,但以后不能阻挡我去看戏。只要张一不走,家人自然同意了这个条件。

少年张一经常和奶奶沿街卖菜,奶奶挑着担子不会喊,自己开始也不会喊。只是喊:“卖菜啦!”后来聪明的张一悟出了一个叫卖的方法,他有机地将菜名串在了一起,“萝卜、白菜、大葱、茄子哎……”,“胡萝卜、黄瓜、大辣椒哎……”尾音拖得长长的,听起来有章有韵,加上嗓音洪亮,十分吸引人。“这个小孩喊得好,真有意思!”“听他喊菜名就像唱戏似的。”当时奶奶把菜担子往胡同里一搁,张一便沿街叫卖。由于他的叫卖有特色,菜总比别人卖得快。天长日久,张一这样叫卖,嗓子也练出来了。那时他不懂什么是喊嗓,实际上这种叫卖也起到了喊嗓的作用。这为张一以后从事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了张火丁遗传基因。

张一喜欢戏剧,更渴望有表演的机会。在抗美援朝期间,张一在洮南县第三完小上学。学校过春节时要慰问军属演节目。学校老师找到了张一,让他说快板。那时张一一心一意想登台演出,如今有了机会,自然是求之不得,1500字的快板,他一天便熟练地背诵下来。当时学校有位姓吴的女老师主抓文艺演出,她给了张一三天背诵快板的时间。未曾想第二天,张一便找到吴老师要求背诵。吴老师不免有点惊奇,快板稿才拿去了一天,便能背诵,这不太可能吧!“张一,你真的会背了?”“会了!”“这么短的时间你就会背了?”吴老师还是有点不太相信。“会了!”张一以自信的口吻说。张一十分流利地将快板背完,而且一字不差,令坐在他面前的吴老师吃惊不小,禁不住啧啧赞道:“你小子还真行,没想到你还有表演天赋!”这首快板叫《于主席慰问军属》。当时的于主席是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黑龙江克山县,有位军属马老汉,他有个儿子叫马玉祥,参加志愿军到前线……”张一在表演中还加上了戏剧表演的一些动作,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当时在学校引起了轰动,张一也随之成为学校里的小名人。

父子同台献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  父亲进入演艺圈(3)

1953年初,张成林调到黑龙江省委工作,担任后勤食管会管理部主任。那时黑龙江的省会在齐齐哈尔市。张成林抓食堂管理工作颇有成绩,整个后勤工作也十分出色。为此,省政府有关领导给了后勤一个任务,后勤工作变化大,成绩突出,要把后勤工作宣传一下。当时正好要过年了,机关工会要搞节目,张成林当时有点为难,不知用什么形式宣传更恰当。当时有人说,张一会说快板,把食堂管理的变化用快板的形式表现出来,岂不很好。张成林一听,感到挺有意思,于是他便写了一个快板,与儿子张一一起来用快板的形式来歌颂食堂管理的变化。张一与父亲登台说快板,快板的内容主要是表扬炊事员,赢得观众不少的掌声。快板说完后,父子俩又说了一种类似相声接尾字的形式。“阳光普照——照”,“照劳苦大众——众”,“众多战士奋勇——勇”,“勇于向前属于我——我是你爸爸!”这是一种联字的形式,逗得观众笑声不绝于耳。这是张一唯一一次和父亲同台演出。后来在1988年,张一和女儿张火丁同台演出京剧《苏三起解》,回首往事,仍历历在目,令张一感慨万千。张一自从在黑龙江省委大院露了一把脸,在大院便有了名,文艺给了张一以精神上的享受。这时张一对文艺越来越向往,认为天下只有干文艺这一行最好,想成为专业演员的梦想也越来越强烈了。

1954年,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后,张成林来到白城地委任行政科科长,他是第一个来到白城地委大院的,这里曾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家的公馆,由于长期无人居住,还有狐狸、野兔等动物出没,院内也是杂草丛生,野蒿遍地。张成林带领工作人员将大院“旧貌换新颜”。1961年,张成春也调到白城地区工业科工作。随后,张成富也来到白城地区水利处工作,后来因为他有体育专长,又调到地区体委工作。60年代初期,张家三兄弟同在一个地委大院工作,当时成为佳话。那时张成富喜欢打篮球,球打得十分漂亮。张火丁的曾祖母对小儿子说:“你还能凭打球吃饭?”老人家不相信天下能有靠打球吃饭的差事。张成富曾带领白城地区滑冰队员夺得过全国冠军,轰动一时。他真是吃了一辈子体育饭。

父亲圆了梨园梦

当张一考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习任务的加重,他对文艺的兴趣淡漠了些,但在骨子里仍然十分喜爱文艺。他手头一有钱,就去看戏,买别的他不舍得花钱,但看戏他却十分大方。在白城一中上学时,学校里有文艺演出,总少不了张一。评剧、快板、相声,他样样能来,是一个文艺多面手。那时白城大街上都装有大喇叭,有时播放一些文艺节目。一次,张一走到广播喇叭跟前时,听到相声大师侯宝林在说相声《戏剧与方言》,小家伙顿时被侯宝林诙谐幽默的语言迷住了,他不由自主地驻足听了起来。听着听着,他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自此后,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