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书笔记 > 苦寒诗人(第1页)

苦寒诗人(第1页)

孟郊(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八年的这次应举,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是第几次了。长年的羁旅落榜生涯已经使他对仕途几乎失去了信心,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经常长叹:本来希望凭借文字换得功名宦达,谁知道,今生却因为文字而备尝坎坷。(“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叹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在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会,没有谁会来关心一个屡次下第的举子的痛苦和辛酸。世态的冷漠和人生的清苦,只有在逆境中才能真切地品味的。在愤懑之余,孟郊也经常感叹:“古人结交而重义,今人结交而重利……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伤时》)在长安羁旅的日子里,诗人饱尝了贫寒穷困的滋味,更饱尝了世事的冷暖炎凉。和其他举子们一样,孟郊每天拿着自己的诗作低声下气地等候在权贵门前,忍受着看门人的冷眼和轻蔑,权贵的傲慢和冷漠,希望自己的哪怕是一行诗能够得到权贵的青睐,为自己的登第放上一个重重的砝码。但是,每次的“行卷”和“温卷”都是以失望告终,换来的,只是满头的旅尘,还有心底升起的浓黑的绝望。诗人悲哀地长叹道:“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长安羁旅行》)

孟郊家境贫寒,而长安应试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长安羁旅的生涯,其实就是挨饿受冻的日子。在孟郊的诗歌中,有很多反映他遭遇穷困、饥饿、寒冷的诗篇,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少见的。一次,诗人搬家,要向友人借车,车到了之后,孟郊不无心酸地发现“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独处在陋室里的诗人被冻得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时,好心的友人送来了一些木炭,于是终于“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终于“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不是亲身备尝这种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有人只知道饥饿是不能忍受的,但是却不知道寒冷也一样无法忍受。但是,朋友的接济大概不是经常能有的,于是更多的时候,孟郊只能在寒冷中伸出瑟瑟的手,在残破的纸上,写下自己的悲凉和痛苦: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

苦调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苦寒吟》

这种在饥饿寒冷中渐渐绝望的感觉,当然不是锦衣玉食的王侯公子们所能理解和想象的,但是,这就是孟郊的生活常态。

在饥饿和寒冷之外,疾病也经常侵袭着已经跌入谷底的诗人,卧病在床的日子,更让诗人感到人生的痛苦和无奈:“贫病诚可羞,故床无新裘……承颜自俯仰,有泪不敢流。默默寸心中,朝愁续莫(暮)愁。”(《卧病》)苏轼曾说“(孟)郊寒(贾)岛瘦”,这里的“寒”“瘦”固然是指其诗歌风格,而孟郊之“寒”,也未必不是指他生活的艰辛和困顿。

在孟郊的诗歌中,最能体现他生活的艰辛和困顿的,应该是组诗《秋怀十五首》:

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其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其二)

商虫哭衰运,繁响不可寻。秋草瘦如发,贞芳缀疏金。(其七)

冷露多瘁索,枯风晓吹嘘。秋深月清苦,虫老声粗疏。(其九)

四十二岁时的这次应考,最终还是以落榜告终,一次次的失败让诗人似乎已经麻木,我一直奇怪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孟郊这样重复范进式的应考然后落第的循环?在第二次落第时,孟郊的一首诗也许能给我们答案:“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再下第》)在《游子》一诗中,诗人更是深情地写道: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在西风东渐,国人以康乃馨作为母亲的代表花之前,萱草花就是中国的母亲花。萱草又名“忘忧草”,古代游子要远行之际,就会在北堂种下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陶潜的饮酒诗:“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可是此时,游子远游天涯,时日长久,母亲倚门望子,却看不见堂前的萱草花,因为,只有孩子平安归来,母亲才能忘却烦忧,脸上才会重新浮上笑颜。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