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科幻fana > 第15部分(第2页)

第15部分(第2页)

人和动物之间有诸多不同,最直观的区别恐怕要算智力了。而科学更是智力的直接产物,研究科学和学习科学都需要足够的智力。在日常生活里,科学工作者常常有推崇智力的倾向。所以,智力成为科幻作家热爱的题材,也便顺理成章。当然,他们要描写的,不是普通的智力问题,而是智力改变对一个人的影响。

《献给阿杰尔农的花》(Flowers for Algernon)是经典智力题材科幻小说,发表于一九六六年,作者是美国的凯斯(Daniel Keyes)。阿杰尔农是科学家用来作智力增强术实验的白鼠。通过手术,它的智力提高了几倍。后来,科学家又找到弱智人查理戈登作人体实验。戈登天生弱智,在生活中倍受欺负,但他根本不能理解自己的处境。

通过手术,戈登的智力大大提高,原本眼中单纯的世界变得真实起来,也复杂起来。周围的人开始害怕他,疏远他。后来,戈登的智力竟然超过了对他进行实验的科学家,他自己开始对智力提升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果他发现,这种手术有极大缺点,并且不可弥补。自己的智力将来仍然要恢复原状,从天才坠落为白痴。戈登慢慢变得笨拙起来。最后,在被愚昧的黑暗吞蚀前,戈登将一束花献给已经死去的阿杰尔农。作者别具匠心,用第一人称来描写一个人从弱智到超常,再返回愚昧的过程。情节和语言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难亡。

《失去它的日子》由中国作家王晋康创作,与上篇相映成趣。故事是通过一位普通老人的日记讲述的。他的大儿子逸壮天生弱智,二儿子逸飞则聪颖过人,年纪轻轻就成为极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某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但却没有任何仪器显示这种震动。以后,每隔22小时55分,这种震撼就会周期性地降临。连续震撼使正常人的智力逐渐下降,而弱智人则不受影响,慢慢地,人类逐渐忘记了科学技术成果,社会组织趋于解体。逸飞推断出事件的真相,但无力回天,只好在城市供应系统崩溃后,带家人逃进一个山中熔洞避难,后来,所有的震波都已掠过太阳系,人类的智力又逐渐恢复。但他们要从一片废墟中重新开始文明进程。

第五节:记忆

记忆恐怕是心理活动中最能呈现机械性的成份了,甚至在心理学中,对记忆规律进行基础研究的对象就是“无意义识记”。在生活中,人们也总是把人脑的记忆和书本、磁盘这些物件联系在一起。所以,科幻作家们喜欢描写通过机械方法把人的记忆搬来移去,或者干脆抹掉的故事。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Dick)的谐趣小说《全面回忆》。工人道格拉斯奎尔经常梦想到火星一游,但自己身份低微,无福前往。瑞科公司专门给人们植入虚假记忆,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奎尔付费请这家公司为自己输入在火星冒险的记忆,没想到却唤醒了他的真实记忆:他正是一个曾经到过火星的情报员,只是那段记忆被抑制了。在这个故事里,人的记忆可以象一段磁带录音那样,被抹去或者被添上。后来,好莱坞将这个短篇搬上银幕时,添加了许多惊险情节。但其故事核心:记忆的消除和移植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并得以发挥。

推而广之,一个人的整体意识,无非就是一套记忆,只不过数量庞大,内容复杂而已。如果把一个人的整个记忆完全转移给另一个人,那么,是不是就等于灵魂的转移呢?至少科幻作家认为是这样的。比起前章提到的换头术,这种移魂术更复杂,当然也更“科幻”。

在科幻电影《雷霆穿梭人》(Freejack),企业家麦克坎德拉斯遭遇车祸,临死之前将意识输入电脑,他的手下绑架了赛车手福朗,准备把麦克的意识移植到福朗身上,得到复活。之所以选中福朗,是因为福朗以前的女友朱丽叶现在是公司副总。麦克暗恋朱丽叶,认为自己只有借用他的身体,才能令朱丽叶彻底爱上自己。当然,最终他的阴谋没有得惩。在这个过程中,麦克的记忆,也就是他的“灵魂”被保存在体外电脑里达三天之久,并且仍然具有活动能力。

在短篇科幻《阿尔泰9星绑架案》中,作者弗雷德里克波尔(Federik Pohl)更令这种“灵魂转移”术成为未来社会中的普通技术:阿尔泰9星殖民地建立在矿业基础上。矿业衰弱后,人们只能指望旅游业。其中一个旅游项目就是出租身体:当地人把自己的全部记忆用编码的形式贮存在机器里,旅游者再把自己的记忆输入那个身体。由于不是自己的身体,旅游者可以毫不珍惜,驾驭它进行各种冒险。出租期一到,原主人的“精神”被输回身体,经常会发现身上遍布创伤。

第六节:情绪控制

有的心理学理论将人的心理划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三部分。有的划分为认知和意动两部分。不管怎么划分,都体现了人的知识部分、理性部分与情绪部分、感性部分的对立统一。自古以来,如何对待自己内心中这两部分的关系,便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不久前上演的科幻电影《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描述了一个全体人类都被施以情绪控制的世界。经历多年残酷战争以后,某些政治家认为,必须消除人性中的攻击性才能保持永久和平,方法就是定期注射药物,使人心如止水,甚至面无表情。任何可以激发人类情绪的物品,包括艺术品都在禁止之列。任何人想要摆脱这种控制,都被视为对他人的威胁而处以极刑。

其实,《撕裂的末日》体现了人们的一个常见误解,那就是把情绪和理智对立起来,认为理智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客观效果,而情绪只起到干扰作用。影片中的未来人类虽然面无表情,生活单调。不过却有着远超过现代的高科技。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研究科学,还是运用科学,总要有意愿才行。任何意愿都有情绪的成份。完全克制住情绪波动,彻底平静下来的人,等于进入了“涅磐”境界,实际上什么事也做不了。

《撕裂的末日》并非这一题材的开端。早在几十年前,波兰科幻大师列姆就在《星空归来》中,描写了一个过度和平的世界。宇航员夏尔乘坐亚光速飞船回到地球,地球上已经度过了127年。人类都接受酶酐植入手术,消除心理中的攻击性。结果,人们相安无事,没有竞争,社会也不再进步。夏尔和他的同事冒着生命代价进行的外星探险变得毫无意义。

现实生活中,吸食麻醉品就是对情绪的直接作用,只不过它不可控制。在《机器人梦到电子羊》中,有吸毒经历的作者菲利普迪克描写了未来人类使用情绪控制设备,直接刺激情绪。这种设备叫“移情盒”。人们可以随意调节它,刺激自己产生各种情绪。

第七节:心理变态

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他告诉人们,在每一位绅士和淑女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阴暗邪恶的念头,它们蠢蠢欲动,时时想控制人的理性。而在精神分析诞生之前,一篇科幻小说已经表达了类似思想,那就是罗伯特斯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1850、11、13……1894、12、03)创作的《化身博士》。

小说主人公医学博士吉基尔是一位公认的绅士。律师厄特生受理他的遗嘱:博士决定在自己死后,把全部财产留给一个叫“海德”的人。而这个海德为人邪恶,充满暴力倾向,并且就住在吉基尔的宅子里。

厄特生认为这里面肯定有某种犯罪阴谋,便进行深入调查。最终发现,原来吉基尔博士和海德竟然是同一个人。原来,他研制出一种药物,可以把人性中善与恶的两面分开,在不同时间里表现出来,形成双重人格。吉基尔博士在自己身上进行药物实验,但积重难返,不得不靠服药来保持这种转换。最终,吉?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