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论领导干部的修养 > 第26部分(第1页)

第26部分(第1页)

下官则让贤,天下家则世断,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可见,官的本义是“为公”。正因为以“公”相通,才有了尧舜禅让的佳话。韩非子在其名篇《五蠹》中就说到“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但是在后来,人们的这种观念就发生了转变。也就是在韩非的那个时代,社会上就产生了重官的思想:“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对官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观念。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至少包括了四点内涵 :一是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权力;三是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四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多个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包含着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思维、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机制、官本位现象、官本位行为等多方面的意思。“官本位”意识是指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把做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同时又用做官来评判人生价值的大小,评判一个人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特别长,“官本位”制度长期稳定存在,“官本位”思想几乎凝固化。所以,尽管有多次革命风暴的冲击,而且社会制度已变,但时至今日,“官本位”等封建残余意识顽固地存在,有些干部受其影响甚深,自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法律保证,从而最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官本位”意识却截然相反,是将具有官职者视为社会的主体,视为社会的主人。封建时代“官本位”的突出特征是官为民本,官尊民卑,官贵民贱,官和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官居尊贵之位而民在卑贱之列。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叫作“牧民”,就像放牧牛羊那样;地方官被称为百姓“父母官”,充分体现着官民之间上下尊卑的“名分”关系。很显然,这种对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剥削阶级唯心史观的对立。但愿有一天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再把自己看作是“父母官”,而把自己看作“儿女官”,真正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儿子”位置上。

由于官本位的意识,导致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同组织和群众的关系。“官本位”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突出表现就是等级特权。由于等级特权现象的蔓延,严重地破坏着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难以得到贯彻执行。一些单位的领导者把个人的权力凌驾于组织的集体权力之上,甚至不需集体研究就可以个人决定重大问题。这种政治上的个人集权,必然强化本来已经存在的“官本位”意识;而“官本位”意识又会进一步加固等级特权的地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由于官本位的意识,导致领导干部错误的权力观、利益观。“官本位”者以“官位”为重,以事业为轻,甚至将“官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为了保位晋级,他们会绞尽脑汁,常常将“事业”的发展作为筹码,搞形式主义,搞短期行为。结果为官一任,祸害一方。“官本位”者奉行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价值观念,固守计划经济的旧观念,甚至套用封建时代的旧观念,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官本位”者不愿失去既得利益,留恋权力带来的种种好处,因此想方设法设置改革的障碍或使改革走形变样。过去,我们有许多政策出台后在实践中总是发生扭曲变形现象,其中有的与“官本位”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不无关系。

由于官本位意识,导致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官本位”者极力想“升官”的目的,无非是升官后随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势的提高,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官本位”意识反映到权力的使用上,就是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俗语,很明确地揭示了做官的目标和“官本位”的实质: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获取财富的途径,官位就是财富,升官就等于发财。这显然违背了权力道德规范,把权力作为满足个人私欲的手段。有些地方的有些人身上存在这样一个公式:“当了官就有权,有了权就有钱。”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体制的各种法律、规范还不十分完善。从有关权力的立法上,有利于权力行使的立法多,而制约、防范权力滥用以及规定权力滥用责任的立法比较少。这种制度上的空隙与漏洞,使某些“官本位”意识强的官员利用制度空隙大搞权钱交易,“吃、拿、卡、要”。另外,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大款”、“富翁”,有些“官本位”者心理很不平衡,认为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经济上还不如—个普通的个体户,于是有的人便开始以权谋私。从查处的违纪、违法干部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官本位”思想和权力欲极强的特征。

角色的倒错。领导干部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位置,决定着对待事业、对待权力、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仅从理论上和口头上说,几乎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无一例外地给出一个正确答案:人民公仆。但是从内心深处,许多领导干部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位置,以至在实践中时常不能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甚至把正确的角色位置完全搞颠倒了。

第十一章 领导干部人格魅力的缺失及其主要原因与危害(下)

谁是公仆,谁是主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立党立国之本。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告诫说,我们一切工作人员,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儿子”之说,体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拳拳爱民之心,体现了共产党员甘为孺子牛的坦荡胸怀。刘少奇同志说,自己当国家主席,时传祥做清洁工,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公仆孔繁森把“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当做座右铭,并用毕生的行动去实践。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生前在群众遭遇困难的时候,深入百姓家访问,一位老农感激地问他是谁,他亲切地回答:我是您的儿子!陈毅同志亦有诗云:“人民是我亲父母,我是人民好儿郎。”

但是,有些领导干部嘴上说一套,心里想的是另一套。他们虽然口头上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内心深处却时时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人位置上。旧社会各级官员,常自称为“父母官”,以示亲民。他们对百姓是否真的怀有“爱民如子”的情感如何姑且不说,但他们“当家作主”主宰一切的淫威却货真价实,动不动就“回避”、“肃静”,张口就是“威武”之声,生怕老百姓不知道他高高在上。在那样的封建时代,官尊民卑,以官为本,有“父母官”之谓并不奇怪。现在我们的少数干部,也把这套封建东西“继承”下来了,虽然嘴上不说,但行动上却往往以尊者自居。本是为人民群众做了份内之事,也恨不得百姓感恩戴德,为之上表请功;有的“父母官”家长作风甚盛,总是觉得老百姓不听话,动辄对他们颐指气使,甚至不惜用行政手段强制老百姓执行自己的命令。视老百姓为“子民”,于是“公仆”的角色当然就演变成了“父母官”。在我们的干部中之所以发生“反仆为主”、“自视父母”的事情,与干部的“公仆”意识淡漠不无关系。他们习惯于在百姓面前我上你下,将自己视为庇佑百姓的“观世音”,自然就要以“父母官”自居。在这种角色倒错的理念支配下,“公仆”自视为“民之父母”而心安理得,“儿子”反成“老子”也毫不脸红。

谁是真正的英雄?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两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修正主义、唯物历史观区别于唯心历史观的重要界限,是划分真假社会主义的分水岭。在这个问题上,每一个领导干部都会毫不犹疑地做出正确的回答。但一到实践中,有些人就会背离这一思想,把自己放到英雄角色位置上,把人民群众当做愚昧无知的阿斗,变成了“我是真正的英雄,而群众是幼稚可笑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扩大。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以英雄自居,就不相信群众,不尊重群众,不重视群众的意见与呼声,高高在上,与群众的关系渐行渐远。群众也就愈加不买他的账,在群众中逐渐就会失去民心。毛泽东一生最相信群众,他是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最光辉的典范。他告诫人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是班长还是家长?在领导班子当中任“一把手”的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这个问题。在行政领导班子中,“一把手”虽为行政首长,但也应坚持集体领导,充分发挥一班人的集体作用,不能一切个人说了算。在党委领导班子中,书记只是与委员平等的一票,更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搞老子天下第一。而有的领导干部一旦当了“一把手”,就不能正确对待个人与领导集体的关系,不恰当地把自己放到家长的角色位置上,把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看作是自己的附属,有事不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商量,即使商量也是走走形式、走走过场,最终还是大事小事个人说了算。在班子里面不能正确发扬民主,搞一言堂,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搞得空气格外紧张,弄得大家都得看着“一把手”的眼色说话,甚至不敢说话。在这样的氛围之中,领导班子成了“一把手”的家天下,毫无民主的气氛。领导班子成员表面上对“一把手”言听计从,但在内心里和背地里却是怨声载道。“一把手”从表面上看具有绝对权威,风光无限,而实际上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却早已是离心离德。“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心目中已毫无亲和力,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心理的扭曲。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实际上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一些领导干部在个人魅力方面的缺失,很多就是由于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使然。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从客观上看有工作任务重、要求高的缘由,但主观上也与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无关系,同时还与我们以往对领导干部心理素质重视不够有关。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组织上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也没有提供正常的渲泄渠道,导致干部的心理问题越积越重。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领导干部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经过艰苦环境锻炼,心理素质较差,表现出心理承受力不够、自我控制能力、调适能力不强等问题。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作任务日趋繁重,社会事务不断增多,抢抓机遇、你追我赶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经常凸现,在这些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前,一些领导干部感到工作压力很大,导致精神紧张、情绪急躁,甚至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另一方面,许多领导干部在工作之余,还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顶住人情网、关系网的压力,这也使许多领导干部感到难以应付、身心疲惫。同时,一些领导干部总是与亲朋好友、同学战友或其他群体比收入、比住房、比消费,与同事比职务、比地位,从而产生自卑或失衡心理,进而就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权力的影响力去谋取私利,追求享受,在生活上放纵自我,由此滑入了腐败的泥潭。

清代徐继昌在《徐素斋杂记》中记述了辽东知府杜石坡的一段话:“我辈做官当常想到未做官以前与不做官以后,自律自严,办事不期勤而自勤,俸禄不期薄而自薄。”古人言:“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人生,保持平常心至关重要。何为平常心?即布衣之心态,宁可清贫自在,不求浊富多忧。这既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战胜自我的豁达和大度,是一种拒绝庸俗的超脱和清醒,更是一种为人为官之道。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各个不同时代涌现出来的勤政为民的典范、廉洁奉公的楷模,从焦裕禄到郑培民、孔繁森、牛玉儒,虽然所处时代不同,职位高低也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之心,所以才能在各种利诱面前不动心、不贪心,跨越历史时空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反之,那些被人民唾弃的腐败分子,无一不是为名所累,为欲所惑,为权所痴,贪图享受,追逐私利,最终自毁前程。每一位领导干部,未做官前是平民百姓,不做官以后也是平民百姓,当官时多想想以前未当官时以及以后不再当官时的样子,心态自然就会平和许多。一些领导干部自恃位高权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就不可能以百姓心态对待人与事,就容易产生心理扭曲。因此,领导干部要以平常心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量事实证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旦失去了平常心,必然会被物欲所困,被名利所累,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腐化堕落的邪路。一些落马的腐败官员在个人的忏悔录中,均会分析到自己在心理方面所出现的严重扭曲,如“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官财心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扭曲心理,“贵妻富子,殷实家庭”的自富心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后顾心理,“贪图享受,娱乐人生”的享乐心理等不同的心路历程。

欲望的放纵。欲望是令人上进与前行的动力,如果没有欲望,人的一切行为将会停止。行为源于欲望,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追求欲望的实现。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15种基本的欲望和价值观所控制的,这15种基本欲望包括:好奇心,食物,荣誉感﹙道德﹚,被社会排斥的恐惧性,体育运动,秩序,独立,复仇,社会交往 ,家庭,社会声望,厌恶,公民权,力量。参考这一研究成果,联系切身经历的实际经验,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没有欲望的人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