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花之语品牌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唐·崔道融《梅花》。 )

樛枝半著古苔痕,万斛寒香一点春。

总为在今吟不尽,十分清瘦似诗人。(宋·史文卿《古梅》。 )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宋·苏轼《红梅》。 )

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要使天涯,管领春归。不受人间莺蝶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嫣然一笑百花迟。调鼎行看,结子黄时。(宋·黄公度《一剪梅》)

一、一枝春雪冻梅花……五代前蜀·韦庄(3)

“寒香”、“清瘦”、“雪霜姿”、“雪约霜期”……咏梅,多和寒冷的冬季联系在一起。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爱梅,不仅因为它神、韵、姿、香、色俱佳,更是因为它具有的异禀劲节:不去选择春阳温暖、百花盛开的春天,偏偏选择在万木萧瑟的暮冬早春日子里,冲寒而开,迎春傲雪。这似乎有违植物喜暖厌寒的品性,然而这正是梅花的本色。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梅有独步早春的气概,北宋文豪苏东坡因此将梅花与瘦竹、文石誉为益人心志的“三益之友”。自宋以后,人又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此外,梅花又有“清友”“清客”等美称。宋代起,梅竹在画坛上因此形成一种独立的画科,画梅大家多了起来。两宋之交的杨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被誉为画梅专家。他年轻时,居所“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见明·解缙《春雨集》),常得临写,因受其益。他曾画了梅花送入宫廷,被徽宗赵佶讽为“村梅”,自此,他索性在画上署名“奉敕村梅”,既是标榜,也是文人的一种牢骚。传说南渡后,他的画被挂在宫壁,有人看见蜂蝶聚集在上面,这似是夸张之辞。南宋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宝庆进士,他的一幅纨扇图将松、竹、梅画在一起,体现了宋人的观点,此图因称《岁寒三友图》,留传至今。元代的王冕,更是以画梅出名。他是一位“梅痴”,隐居家乡九里山时,“种梅花千株,桃柳居其半,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见明·都穆《玉壶冰》)所画梅用笔精炼,墨色淡雅,现存作品有《墨梅轴》、《梅花卷》等。他画梅自有寄托,“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他不下来”,(明·宋濂题诗,见宋濂《潜溪集》)当时被人视为是讽刺元朝统治者的作品,险遭逮捕。又传说他的作品《点水古梅图》,是表达自己决不仕元的气节。明画家陈录,作有一轴《万玉争辉》图,写梅林一角,千花万蕊,璀灿绚丽,构思很有特色,充分表达了画家对梅花不可抑制的喜爱之情。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浙江钱塘(杭州)人,一生布衣,他的画以梅花居多,自述“画江路野梅”,有时作枝干横斜,花蕊繁密,气韵静逸;有时作梅枝欹斜历乱,花朵疏疏落落,又得一种别致。他又长于题咏,曾在一幅梅竹画上落题云:“凌霜雪,节独高,我与君,共岁寒。”以梅、竹自比,诗画俱是不凡。

大致说来,两宋之际是梅花显贵的分水岭:北宋牡丹称雄,南宋则梅花居尊。或许是因为两宋以前,国势昌盛,人们多追求外在的功名,所以喜欢富贵的牡丹;两宋之后,国力衰弱,人们转而追求内心的高洁,故崇尚傲骨斗雪的梅花。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时期,梅花成为“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范成大《梅谱·前序》)人们并开始称它为“花魁”,取其“向暖南枝最是他潇洒,先带春回”,(宋·卢炳《汉宫春》词)有先天地而春,管领群芳之意。从此,梅花的地位居高不下,流风所被,延至今朝。

总之,在中国人眼中,梅是一种品格高尚、气韵独特的奇花,由于它不畏霜雪,带来春的信息,这种独特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崇高礼赞。

二、室有兰花不炷香……宋·戴复古(1)

兰花生长于幽谷之中,不求闻达,却能以其幽香感化世界。这,不正是君子的品格吗?

古有云,梓为百木之王,牡丹为百花之王,葵为百蔬之王,松为百木之长,桂为百药之长,而兰则为百草之长。( 见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七)

在植物分类学上,兰为兰科兰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其叶如带如剑,花三萼而小,花色多为淡绿,并无惊人之貌;又由于在生态习性上喜阴翳暖润,生长于山间林下较隐蔽的地方,“与萧艾杂处”,“与众草为伍”,所以人们敢说,要不是它的花香气不凡,决不会闯下如此大的名头,至今或仍沉埋于深山空谷中,被视为普通草芥而已,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兰以香名世,应无可疑。

群芳谱中,芳香型的花卉是很多的,诸如梅花、茉莉、玫瑰、栀子花、夜来香、玉兰、桂花、水仙等等,都很出名。然而兰花之香,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众花之冠。早在春秋初期,兰花已有“国香”之称,见于《左传·宣公三年》中:“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这一最高推崇,历来为后人所首肯赞赏。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为之作注脚:“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书幽芳亭》)说明对此美誉也是完全赞同的。此外,兰还有“王者香”(《琴操》)、“香祖”、“兰无偶,称为‘第一香’”(《群芳谱》)等别号,都可看成是“国香”的换一种说法。

兰香与众芳相较的特异之处,如果单从嗅觉的感知来进行评判,也许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永远也无法争辩清楚的问题。倘勉强按文献资料中前人留给我们的体验作一番分析来看,兰花之香至少有这么两大特点:一是氛氲浓郁,却烈不刺鼻。兰花之芳气,香盘馨结,其香甚浓,却又纯正不邪,就近嗅之,如吸甘醇,这与夜来香之类的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花香不同。古人认为它有“养鼻”的功效。(见《史记·礼志)因此兰香往往被形容为是一种“清香”,这里的“清”决非“清淡”之意,而是指“清正”、“清雅”、“清纯”,否则便是天大的误会。二是溢荡悠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兰花的香气,有如燃薰炷艾,徐徐溢出,随着空气飘荡开来,幽幽不绝,如丝如缕,随风送爽,袭远而耐久。古人视兰香为“幽香”,进而称兰为“幽兰”,即与此有关。上述两个特点,缺一不可,唯同时毕集于一身,方能造就出兰花之不世之香。

我国的兰花大多是地生兰,另外有附生兰和腐生兰;而地生兰主要产于我国,故地生兰又被称为中国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