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开发自己的网站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难、他以为易,我以为恐、他以为戏呢?这是因为情绪诱因与人类的进化史有关,也受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一个人的“风险自动评估体系群”所关注的不只是人类祖先在采集、狩猎时代曾经发生过的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还有对你个人的生活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事件。或者说,情绪既是人类“历史智慧”的反应,也是个体“时代智慧”的反应。因此,情绪诱因既有人类共有的,也有因人而异的。有些人的“风险自动评估体系群”对某些因素格外敏感,另外一些人的“风险评估体系群”可能对这些因素的态度是“蔑视它们的存在”。比如,小时候在黑暗的环境中受到过意外伤害的人,可能会形成对黑暗的恐惧,造成他必须亮着灯才能一个人安然入睡,而大多数人熄灯后才更容易入眠。还有这样一个更具典型意义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在犹太人集中营里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两个被关押者在相距一米远的地方面对面站着,将其中一个人的双眼蒙上,并把这个人的右手放在一个木桶上。然后用利刃割断他的右腕动脉,让鲜血“嘀嗒嘀嗒”地滴到小桶里。另外一个人就这样看着同伴的脸色因失血而越来越苍白,直到死去。第二天,同样的地方,同样两人相对,仍然是昨天的小桶,仍然是昨天的那把刀。不同的是昨天的看客被蒙上了眼睛。但这次德国人却是用刀背假装割了他一下,虽然很疼却连皮都没破。随后德国人就通过将水滴入小桶来模仿滴血的声音。那个人的脸色竟然像昨天那位失血者一样越来越苍白,直到死去。

情绪诱因还会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比如,失去最重要的东西会引发悲伤的情绪,但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却因文化背景与个人经历的不同而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从夫妻吵架来理解情绪化行为(1)

风雨中,高楼上突然飘下一张张百元钞票,20多人当街哄抢。6日下午,武汉汉口江汉路步行街长盛大厦门口出现如此一幕。

……

记者随后来到大智街派出所。民警称,钱的主人已经来过派出所,是一名30多岁的妇女。她称,因家庭问题和丈夫发生纠纷,丈夫随后将大笔钱扔出窗外。因涉及家庭隐私,她不愿透露太多详情,钱的金额也不说。但据目击者估测,当时飘下来的现金有10多万元。

这是刊登在2008年11月8日《商旅报》第10版上的一则社会新闻。透过这则新闻,我们虽然不能知道这对夫妻吵架的原因,但已经清楚地知道丈夫扔钱是一种情绪失控的行为。其实,几乎人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一刻,情绪像失控的列车,自己完全丧失了驾驭的能力。心态平和时不可能说的话竟脱口而出,不可能动手的竟轻易出手,把本来有希望化解的问题搞得一团糟。像武汉那对夫妻往楼下扔钱的情况虽属个别,但夫妻恶言相向、同事唇枪舌剑的情况实在是屡见不鲜。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问一问,情绪化行为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情绪通常有一个不反应期。或者说,情绪是先于思考和理智的。在此期间,情绪会战胜知识,让你失去理性。在心平气和时人人都有的常识,此刻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旦被某种不合时宜的情绪牢牢控制住,你就会情绪化地判断周围发生的事情,改变自己看待世界和判断他人行为的方式。此时,情绪成为思维的“过滤器”,它不会或不愿意让不适合、不支持当前情绪的信息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时候的人往往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孬话好话都“拒绝收听”。所以,你要想说服一个情绪正处在不反应期的人将是徒劳的。

情绪的不反应期是人类进化的成果之一,是保护人身安全的一种“危机自动处理系统”。当一个人遭遇危机时,这套“危机自动处理系统”就会独立于他的意识之外,自主而迅速地采取最恰当的行动。如果没有这套“装置”,一个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概率将会大大上升。比如,开车时,发现对面有车撞来,你自然地会紧急刹车,迅速打方向盘,无需进行思维判断。如此,你才可能避免灾难。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靠你的思维判断来处理,显然是来不及的,在你的大脑发出行动指令前,“致命接触”早已上演了。

当然,这种有益的不反应期必须是很短暂的,只要不超过一两秒钟,通常就会利大于弊。在那一瞬间,它用“内设程序”迅速地处理眼前的问题,使你摆脱困境或化险为夷。如果时间过长,几分钟甚至数小时,它一般就变成弊大于利了。情绪就会扭曲你对自己和外部关系的看法,出现不恰当的情绪化行为或其他更严重问题,甚至会酿成遗恨终生的事情。还是以驾车为例。当一辆车迎面撞来,恐惧的情绪使你迅速刹车或调整方向。危机化解了,你的情绪就会很快恢复正常。如果你一下子被吓破了胆,无法从恐惧中摆脱出来,你就不能够正常驾驶车辆,引发事故。同样,当一个人较长时间无法走出一种极端的情绪,说错话、办错事的情况就极有可能发生。常有人在做过了一件不恰当的事之后后悔地说:“我当时真是昏了头了!”这个“当时”就是过长的不反应期。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夫妻吵架来理解情绪化行为(2)

情绪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先于思考,未必准确。情绪反应在情绪诱因出现的瞬间产生,一般来不及思考,所以不一定所有的情绪反应都是对的,会有错误的情绪产生。二是自然流露,不易控制。情绪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控制起来十分困难,所以有“情不自禁”、“情有可原”之类的说法。三是发展变化,不好预测。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发生,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变化。情绪的转换也很快,一个正在痛哭流涕的人,一旦知道引起悲痛的情绪诱因是假的,马上就会“破涕为笑”。《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情绪的多变性与不可预见性。当林黛玉发现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就“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并且笑道:“果然有趣。”可当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时,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说到“欺负”时,“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黛玉刚刚还是春风满面,只一句话的工夫则立马“眼睛圈儿红了”,这种情绪变化的方向和速度都是宝玉没有料到的。对于宝玉来说,本是想顺势而为,借机表达爱的情感。而对于黛玉来说,以这种方式示爱简直就是对爱情的亵渎,是“欺负”她,伤了她的自尊心,是难以接受的。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即使过了“不反应期”,一个人也会有不恰当的情绪表现。这种不恰当的情绪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感觉与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对的,但表现的程度是不恰当的。当你的下属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到,给事业造成了损失,你自然会生气或愤怒,这种情绪是对的。但如果该情绪表现过了,下属则会觉得你小题大做,不近人情,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你的情绪表现欠了,下属则会认为你并不在意,从而我行我素,不利于纠正错误。二是情绪是正常的,但表达的方式不恰当。比如,运动员面对裁判明显不公正的判罚会有生气或愤怒的情绪反应,并由此提出抗议或申诉则是正常的,但如果因此而辱骂、推搡裁判,甚至罢赛,就不恰当了。三是情绪本身就是错误的,是不应有的。在异国他乡,“风险自动评估体系”往往不能适应,情绪反应经常会有失妥当,甚至是完全错误的。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误会、误解也会引发错误的情绪。

我们不妨依然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例,对不恰当情绪表现做进一步的说明。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林黛玉听了,直气得“登时撂下脸来”,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哭着下床往外就走。宝玉怎么也不明白林黛玉为什么会有这样激烈的情绪表现。因为他进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之类,这不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自己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吗?而且她自己口中说的不就是那些所谓的“混话”吗?其实,问题出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黛玉的情绪是错误的。宝玉虽然表达情感的方式不恰当,但对黛玉的感情却是真挚的,内心深处丝毫没有看轻黛玉的成分。黛玉对宝玉的情绪解读完全是一次“误判”。其次,宝玉的情绪表现方式是不恰当的。宝玉听了黛玉的“混话”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正确的,本来宝玉的话所表达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说明宝玉没有掌握黛玉的性格特点。再次,黛玉情绪表现的程度是不恰当的。退一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黛玉的情绪反应来自她的高洁,是对尊严的维护,但其情绪表现的程度也过于强烈了,让宝玉难以理解并接受,完全把“事件”的发展引向了自己所期望的反面。

冲动的行为过后,就会后悔。冲动威胁最大的还是冲动者自己。

从特警看情绪诱因的削弱与改变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现在又流行一句话,叫“习惯决定出路”。自然而然地做事情,心里就舒服,也就是情绪好。情绪好才可能把事情做好。因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更多的时候受情感的支配。情绪是无所谓好坏的,甚至也可以说,情绪通常对人的影响是正面的。它激励人去为当前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努力,它让人能够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它帮助人化解危机,但它也给人制造麻烦。同一种情绪,有时显得是那么不合时宜,有时又能够对突发情况做出最恰当的处理,甚至是挽救一个人生命。情绪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一种神奇的力量。

人类进化的过程对情绪反应的形成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样,进化过程对引发情绪的共通性主题有着决定意义。这些主题是与生俱来,而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有变化和扩充这些主题才是后天习得的。

某种情绪诱因的强弱,受如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是否与主题接近。一个后天形成的诱因和主题越接近,想削弱它的作用就越困难。

二是出现某种诱因的情况与最初形成这种诱因时的情景有多相近。越是情景相近,诱因的作用就越大。

三是诱因是什么年龄形成的。诱因形成的越早,削弱其影响就越困难。

四是最初情绪的强烈程度。诱因初次形成时引发的情绪越强烈,其影响就越难被削弱。

五是某种情绪经历的密度。指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的情绪经历越多,其影响就越大。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人这该死的东西,什么都能习惯!”一个人的情绪诱因也是可以削弱或有所改变的。削弱和改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强迫它重复发生,从而建立起新情感触发器,逐渐使一种行为成为习惯。

电视连续剧《女子特警队》中沙学丽的原型敬晓玲,是特警学院女子特警队分队长,被称为新一代“中国霸王花”的领军人物。人们这样评价和称赞这位浑身充满英雄气概的女中尉:“饱经风霜雪雨,艰难险阻难以阻挡她前进的脚步,因为她有着超人的毅力和勇气;死神常与她交手,却次次甘拜下风,因为她有着非凡的胆量和智慧。”那么,她超人的勇气和非凡的胆量是从哪里来的呢?从艰苦的重复训练中来。比如,擒敌训练,一要练胆量,二要练技术,难度大、强度高,对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的新兵来说,害怕、胆怯都属正常心理。开始的时候,一群女兵你望我、我看你,面面相觑。敬晓玲紧紧腰带,向前踢了一步,“报告教官,我上!”在高大结实的教练面前,敬晓玲使出浑身解数,一次次进攻,一次次被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嗷嗷”叫着向教练发起冲锋。就这样,敬晓玲在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与爬起中,胆怯、害怕的情绪诱因不断被削弱和改变。

当然,我们改变情绪诱因的途径并不一定与特警训练完全相同,但其道理却是相通的。用下面几种方法也可以起到削弱某种情绪诱因的效果:有某种情绪出现时,有意识地进行思考性评估;对过去的情绪经历进行回顾;想象、谈论过去的经验;体会别人的情绪;主动作出某种表情而产生相应的情绪。

从张飞来认识愤怒(1)

愤怒是因极度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激动情绪。愤怒的感觉是有一个范围的,可以从轻微的生气、到中度的恼怒到疯狂的暴怒。这个区间内,不同的愤怒带来的感受也完全不同。愤慨是自以为是的愤怒,愠怒则是被动的愤怒,恼怒则是缘于一个人的忍耐力遭到了过分的考验,暴怒则是忍无可忍、完全失去理智。复仇则是由愤怒产生的报复行为。

愤怒时人的表情迅速变化:眉毛下沉并聚拢,眉头向鼻子的方向下沉,眼睛瞪大,嘴角上扬,牙关紧咬。《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于张飞相貌的经典性描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从医学上讲,胡须呈张开状、炸开长的,都属于生发过度之象,气太冲了。像这种人性格都比较粗犷、豪放,理性不足,比较容易产生情绪化行为。张飞“燕颔虎须”,天然地具有“愤怒”的情绪特征,给人以不寒而栗的感觉。

什么是愤怒产生的诱因呢?

身体上的侵犯是愤怒的诱因,或者说侵犯是愤怒的主题。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当一个人的身体受到或感觉将要受到恶意侵犯时,愤怒的情绪迅速产生,此时,心跳加速,血液流向双手,为反击迅速做好了准备。可见,愤怒起初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功能之一,是人的自我保护的一套预警机制。不过,也有人在身体受到或可能受到侵犯时,会产生恐惧的情绪。胆子大的人,较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采取反击的行动;胆子小的人,较可能产生恐惧的情绪,采取逃避的行动。

随着人类的发展,知识增加了,习俗形成了,价值观产生了,侵犯的主题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体。如挫败感、他人的愤怒、受到他人的威胁以及被他人拒绝都是侵犯主题的变体。

挫败感是侵犯主题的变体。艾靖凯认为,人们都有操纵其他事物的愿望。在开车时,通过对机械的操作能够满足人们这方面的成就感。但是这种掌控一旦遭到破坏,比如遇到红灯或堵车,就会引起另一种本能,即攻击心理。攻击性驾驶虽然不是蓄意为了撞车或伤亡而做,但是往往因为驾驶者对情况判断失误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任何原因的挫败感,哪怕是由没有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