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精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所谓“度”,就是用某种标准为参考,来平衡和把握最佳的分寸,达到最佳、最为适宜的水平。“度”是人生的大学问,能把握好度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和俊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形,而发于人所忽。”能做长久平安的人,不是祸到眼前方才解决,而在祸患还未萌发、还在无形之时,就己看到和想到,提前做好预防。

“做事惟求心可以,待人先看我何如。”勿以己长而显人之短,勿因己拙而忘人之能。有深谋者不轻言,有奇勇者不轻斗,有远志者不轻进。掌握好立身之度,做事之度,进退之度,取舍之度,可能是人生智慧的最高点。历史上功高位显、而又能全身而退、得以善终的,莫过于张良、范蠡和曾国藩了,他们之所以能保全自己,在于他们的智慧,能审时度势,适时进退,把握好了一个“度”字。

“知进退之理,免遭罪之苦。”《老子》第九章中说:“功成身退天之道。”《后汉书&;#8226;李固传》中说:“功遂身退,全名养寿,无有怵迫之忧。”“进退适宜,取舍得当”是智慧的最高境界,军事上的进退自如意味着主动,仕途上的进退自如表现着洒脱;行路中的进退自如象征着自由。在下象棋中,素有“丢卒保车”之法,为什么要丢卒保车呢?因为卒只能进而不能退,而车则有进有退,进退自如,自然它的作用就多,价值就高。可见,能进能退的方显其活力和价值,人生如只知进不知退,必招来祸患。

前人从来没有对“度”给出一个界限,实际上也无法界定,因为时不同,事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也就无法统一了。总的就是要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比如孟子所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还如“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人要很好地安身立命,就要“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也就是:“工作随心,生活随意,为人随和,办事随机,交友随缘。”我这里举两个例子,大家自己去品味一下。 一个是你的领导如果在公众场合把你批评错了,你可能有几种反应:一是忍气吞声;二是当面顶撞;三是拂袖而去;四是怒目而视;五是泰然自若。在当时的情景下,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泰然自若,不做任何辩解,而下来后再去跟领导说明原委,解释清楚,这样一不失尊严,二不伤和气,三坚持了真理,四维护了领导,五展示了风度。第二个例子是,2009年5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新闻,美国一家药店遭到两名劫匪的抢劫,店老板开了一枪击倒一名劫匪,另一劫匪夺门而逃,店老板提枪去追,但没有追上,回到店里看到受伤的劫匪还没死,又朝劫匪连开了5枪,使劫匪死亡。警察到来后,得出结论:店老板的第一枪属于正当防卫,后5枪属于谋杀,于是以“故意杀人”将店老板带走了。这两个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凡事应有度,过犹不及。”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上,”“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历史上因“功高盖主”、“功高震主”而招致灾祸的数不胜数,权力太大、名气太大、财富太多绝非好事,智慧的人绝不会让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危机之中。范蠡功成身退,聚财又散财,方能得以善终,得益于认识此理,而与他同时辅佐越王勾践的大夫文种,因为没有认识此理,而遭逼迫自杀。

“见人恶而自省,有则改无则警;见人善而自慕,外则敬内则从。”进退有度,立身也须有度。说话有分寸少得罪人,行为有节制则少悔恨,爱慕有节制则要求少,快乐有节制则祸败少,饮食有节制则疾病少。所谓节制,就是摆正自己立身之度。《六韬&;#8226;尤韬&;#8226;奇兵第二十七》中讲:“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致,则三军失其机;将不觉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诸葛亮在《将苑&;#8226;励士》中说:“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以上讲的都是带兵将军的立身之度,将军如何立身,对战争、对士兵都有重大影响,也直接关系到部队斗志和战斗胜败。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为人处事要“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立身之度很难用数字表示,也难以用标尺衡量,但从前人的教诲中可以归纳出“三个主要方面”:

——正以立身

“正以立身”,是一种正直、刚正,一种正义和正气的表现。“刚正才能直,无欲才能刚。”“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镜破不改光,兰成不改香。”“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正直吉三路,邪者凶之征”。立身正,才能坐的正,行得正,有一种坦坦荡荡的浩然正气,历史上的魏征、包拯、海瑞等,之所以留芳千古,就是他们的一身正气所染。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两袖清风,心底安然,何有敲门之惊;一身正气,胸怀坦荡,自无指脊之虑。”正以立身就是要“不卑不亢”做人,“不歪不斜”立身,“不偏不倚”办事,“不亲不疏”交友,“不因贪图而倾斜,不因喜乐而忘形,不因危难而逃避。”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立身正的人是人们所尊崇的人,也是干大事的人,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是正以立身之道,刚而能柔,柔而能刚;强而能弱,弱而能强,大可以治理天下,小可用来处世立身。

——低以立身

“低以立身”,是一种谦虚和平和。“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放下身段,更能提高身价,真正的大人物,是身居高位仍然懂得怎样去做平常人;真正的大人物,从来都是和平常人站在一起的人。*总书记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学校,2009年“六一”儿童节前,还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孩子们一起踢毽子;*总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不畏余震之险,深入抢救现场,和灾民们在一起。印度前总理甘地一次坐火车,上车时挤掉了一只鞋,他马上把另一只鞋也扔下了火车,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别人就可以捡到一双鞋了。”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一次乘火车时,帮一位胖夫人提箱子,并收取了1美元小费。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大智若愚,外愚内智,藏巧守拙,韬光养晦 ,是低调做人、低处立身的特征。立身低、调门低,并不表示他真的低,往往是大智者、大人物才能做得到。

有一个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人最容易高看自己,低看别人。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伏久者必高飞。”三国时的刘备就是以“三低”起家成就大业。一低是与杀人逃犯关羽、屠夫张飞“桃园三结义”;二低是“三顾茅庐”,请出千古名相诸葛亮;三低是厚待被曹操不容而手握西蜀地图的张松。低处立身,表现的不仅是谦虚,更是智慧,一是可以蓄势待发,厚积薄发,二是避招风雨,从容应变,三是广交朋友,修养身心。成功者都是从低处走来的。

“气岸遥凌豪士前,*肯落他人后。”低处立身,可以避招风雨,保全自己。三国时曹操的重要谋士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虽功劳显著,却不彰显,深得曹操信任。他20年始终如一,而得到善终。“无求到处人缘好,不饮随他酒价高”。正象《呻呤语》中所说:“善居功者,让大美而不居;善居名者,避大名而不受”。

——取舍得当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得与失,从来都结伴而行,有时失就是得,而得又是失;表面上看似失,其实又是得;表面上看似得,其实又是失。古往今来,凡能看破得失之人,都能笑傲江湖、谈笑人间。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既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经济规律,体现着“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关系。舍是因,得是果,没有舍,也就没有得,要有所得,就得要付出,就得奉献。事实上,有舍并不一定有得,但不肯舍则一定不会有得。在名与利、得与失的选择上,只有敢舍才会有大得,才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可以使生命、名誉、利益保持长久。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舍,看起来是给别人,实际上是给自己,舍什么,就会得什么。《四十二章经》中写道:“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己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世间万物,凡有所舍,就有所得。人正因为不懂得舍弃才会有许多痛苦,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背负太重,之所以背负太重,是因为不肯舍弃。“功名利禄常常微笑着置人于死地。”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的永远是那么一点点,看不到的才是一大片。因此,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小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益。得与失之间,看似一对矛盾,有时又是一个统一体,互为依存,互相转化,很难说哪一个就是失、哪一个就是得,有时失去便是得,得到既是失,没有死的冷漠,就没有生的热情;没有死的决绝,就没有生的依恋;没有死的黑暗,就没有生的辉煌。失去了天真,得到了青春;失去了青春,得到了成熟;失去了枯叶,得到了新枝;失去了花朵,得到了果实。人生如同大自然的变化一样,不断往复,不断交替,失中有得,得中有失。

人们常常飘飘然于“拥有”的喜悦,而凄凄然于“失去”的悲伤。应该懂得,舍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本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舍,有时就是得。劳动,要舍得力气;学习,要舍得时间;生意,要舍得投资;胜利,要舍得生命。一位砂石老板,生意极好,当别人的企业走入困境的时候,他的企业却红红火火,他不是比别人本事大,而是他比别人更懂得“舍得”的真谛。与别人合作分利时,他总?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