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高端访问宣传片 > 第42部分(第1页)

第42部分(第1页)

复教上几十遍。徒弟学得也认真。师徒二人在开始的两年多里,经常说戏到深夜一两点。张建国学完戏回家的路上,有车不骑,推车边走边背戏。有时候到了家还没背完,他就不进家门,在门外背完才回去。学戏苦是众所周知的,张建国不提当初吃的苦,只是说成名后对大型演出不紧张,因为“跟师傅学的东西很扎实。”

三 小演员轰动大上海

张建国的走红颇具传奇色彩,那是在他30岁那年。当时,上海的一次演出主演意外缺席,主办方的经纪人曾经看过张建国的彩排,对他印象深刻,此时想到请他来救急。那时,在石家庄京剧院工作的张建国接到邀请后,匆匆收拾好靴包,买了一张硬座火车票,踏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担任配戏的是上海京剧院一团,团长开始并不买这位年轻人的账,“张建国是何许人也?没听说过。我们上海剧院是金饭碗,怎么能乱盛菜啊!”没有想到,彩排的时候,张建国一亮嗓子,举座震惊。第一天演出《白帝城托孤》台下掌声、叫好声不断。接下来的几天,早上五点剧院门口的售票处就排起了长队。第三天的大轴子《乌盆记》将演出推向高潮。全剧演完,观众请求他再加唱一段。他清唱了一段《失街亭》后,观众还是不肯走,一直待他谢了五次幕,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有观众评价,“他的武功简直可与天津京剧团那个大武生张幼麟相比。可这个小张从未唱过武戏,却偏偏肯在武功上下如此功夫,其艺术责任心之强可以想象。”当时,也有人感慨:“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40年代奚啸伯来沪演出《上天台》、《失空斩》盛况,同一地方,人事全非,不胜感慨。”

。。

张建国:复活奚派艺术(3)

上海一炮而红后,张建国陆续接到了全国各地的邀请。在天津、哈尔滨、大连、北京、青岛等地,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接下来,他又陆续将一些京剧大奖纳入囊中,1990年在上海第二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大赛中,以《打金砖》荣获白玉兰主角奖;1991年在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荣获最佳表演奖;1993年在梅兰芳金奖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和《碰碑》荣获梅兰芳金奖。张建国的艺术事业蒸蒸日上,成为当代青年四大须生于魁智、张建国、李军、张克中的“大师兄”。

四 让国粹走近更多人

2001年,中国京剧院青年团改称中国京剧院三团,张建国出任团长。这意味着从此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如何经营、管理好剧团,如何培养选拔优秀的人才,如何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向社会推广,都成了他要考虑的问题。

张建国相信,京剧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将要进入博物馆了,她是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如何让我们的国粹在时代沃壤中繁荣发展,并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受,是张建国一直考虑的问题,也是他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2004年,张建国在中国政法大学进行了第一场座谈会,从而拉开了“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序幕。从2004年4月26日至6月15日近50天的时间,张建国带领三团在北京、天津的16所大学进行了23场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一些精彩的传统大戏和折子戏,如《四进士》、《杨门女将》、《赵氏孤儿》、《失空斩》、《望江亭》,以及一团的新创剧目《图兰朵公主》。这次活动是历年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大学生与京剧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所有的校园演出都是公益性的。张建国筹措资金、联络院校,四处奔走。虽然付出这么多努力,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是这次活动让他感到十分值得和欣慰。京剧演出在校园的受欢迎程度超乎他的想象,每次演出,学校的礼堂里外都挤满了学生,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热爱和惊喜。有学生说,我们接触京剧太晚了,你们怎么不早来演出啊!直到现在,想起一次次校园演出时的热烈场面,张建国还是激动不已。

因为是免费演出,所以团里的演员在经济上会受到一些损失,但张建国则笑言,演员们赚钱的时候在后头,“京剧艺术走进校园,就是为了争取这部分观众,让他们喜欢我们的国粹。如果有更多的大学生喜欢国粹,你说,我们的演出市场有多大,这样算,我们只赚不赔,而且赚大发了!”

洋人爱京剧,学京剧,其中更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对中国文化瑰宝的仰慕。而当今土生土长的中国青年人却不了解京剧,甚至疑惑地发问:“京剧,还有人看吗?”这不禁令酷爱并全身心投入到京剧艺术的人们感到悲哀和痛心。张建国谈及此事时,他并没有责怪青年人的肤浅,埋怨现实社会的浮躁,而是冷静地从京剧自身找问题,他认为:京剧需要包装,更要革新。

曾几何时,“包装”一词突然被娱乐圈赋予了一个新的含义:塑造形象。于是它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了歌星影星们的专利。然而,张建国却将包装一词用在京剧上,乍听确有些诧异,而细听起来则不然。他说:“京剧是国粹,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艺术包装容量可称世界之最,它其中囊括了舞蹈、歌剧、话剧、杂技等多种艺术的精髓,是多种艺术完美的融合,可为什么青年人就不能接受它呢?这不能说他们不爱民族文化,而是京剧自身确实存在局限性。京剧具有百年的历史,这是它的辉煌。京剧本身没有毛病,有毛病的是演员和某一剧目的表现形式。只是演员不行,没有把京剧真正继承好,没有把京剧再升华、再提高。京剧的本身,它的包容性以及它的程式化,已经是非常经典的东西了,但是我们真正把它继承好了吗?学好了吗?没有。”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张建国:复活奚派艺术(4)

张建国坦言,不排除京剧在某种体现形式和某些唱词上,存在不足的地方,而这就要靠演员把它完善成精品才行。“老戏继承过来后,不应该老戏老演,应该老戏新演。所谓新演,要融进我们新的思想,在唱词上更加完善、提高,在保留京剧艺术特色的前提下,融入时代的气息。传统的东西多了,就会与当今时代产生距离,求新求变的青年人如何会轻易地抛开眼前纷繁的诱惑,而独钟京剧呢?歌星影星为何能经过包装,炒作得大红大紫?实际上,包装,炒作就是一种迎合时代的宣传方式,京剧也一样只有被宣传,甚至被包装,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青年人的视线,使他们真正地了解京剧的秀外慧中,才能渐渐爱上它!”

但京剧的包装又不像包装一个明星那样简单。张建国说:“京剧要走向市场,并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包装是必要的,而如何包装,谁来包装更重要。京剧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艺术体系,要想成功地包装京剧,必须要对京剧在行,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京剧被包装却已经不是京剧了的尴尬。”

五 有口皆碑的艺德与人品

张建国为人们所称道的不仅是精湛的艺术,他的艺德与人品在行内外亦是有口皆碑。虽然已经是梨园名家,但他始终未改平实、谦和的本色,台上台下的努力更是丝毫未有懈怠。

一次,张建国在哈尔滨演出,开场前突感身体不适。为他扎针的医生一时失手,将针头扎在了他的肺部,一时间疼痛难忍。看到这样的意外,剧场经理都劝他暂停演出,可张建国不肯。忍受着呼吸的困难和肺部的剧痛,他把一出《打金砖》演绎得完美无缺。演出结束后去医院,医生命令他休息一个星期,可是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只休息了一天张建国便又登台献艺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