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陈逸飞高清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他的母亲,是最早把陈逸飞的绘画兴趣培养起来的,他说他母亲是他整个绘画生涯的奠基人。“我从事绘画,跟我母亲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母亲是奠基人。我母亲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会弹管风琴,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小时候她经常牵着我和弟妹的手去教堂做弥撒。宗教礼仪,教堂内的玻璃彩画、雕塑、管风琴都在我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也可以说是启蒙了我最初的艺术感觉。自从我爱上画画后,从未停止过画画。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我也没有停止过画画。1965年我19岁,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毕业,进入上海画院成为油画雕塑创作室专职画家,1966年‘文革’浩劫开始,我被发配到上海市郊劳动。劳动空余时我就偷偷写生,画速写,周日把邻居家的孩子请来当模特画素描。那时候真的很用功,就是在医院里陪伴着病危的父母,自己在急诊处吊着盐水,也在构思画面上的构图。在上小学时,除对绘画感兴趣,还对文艺演出尤其是电影情有独钟,常常买5分钱一张的学生票泡在电影院里。有一年腿部骨折躺在床上两个多月,我就凭记忆画以前看过的苏联、波兰电影的画面解闷,让自己走进电影中去。”(李志贵:《陈逸飞:人不能安于现状》,《风流一代》2001年 第6期下半月)陈逸飞的母亲在教会学校学得一手好字,这门技巧也传给了陈逸飞。

1971年的陈逸飞,更悲伤的事是他的母亲的离世。他的母亲范雅芳,1907年生,过世时是64岁。可陈逸飞这时只有25岁,还没有成家,还没有儿女,他母亲没能见到儿媳,更见不到孙辈,这对一位中国的老母亲,真是一件挂牵在九泉的悲伤事。

画笔童趣

1951年,5岁的陈逸飞进入宁国路小学就读,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也开始更广泛地接触艺术,逐渐靠近艺术。学校经常出黑板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陈逸飞经常有机会参加黑板报创作。黑板报摘抄书报上的一些知识,简单报道学校的一些情况,简单地排版,再配一些插图装饰,陈逸飞的那点绘画特长这时候得到展示。负责文艺的老师指导学生自编自演一些及时表现时事新闻的活报剧,也排演一些儿童剧,陈逸飞参加了儿童剧《小白兔》的表演,得到老师的表扬,被老师认为是学生中有文艺天分的孩子之一,陈逸飞受到了鼓舞。学校里也购买一些文化艺术读物,作为课堂的补充,陈逸飞对美术类入门读物特别有兴趣,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给订的《怎样画铅笔画》和《怎样画人像》。

陈逸飞入学前接受了良好的家教,到学校就读后学业成绩优秀,品学兼优,被选拔推荐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夏令营,走了一些地方,也结识了一些新伙伴。学校生活让陈逸飞感到新鲜,课余的各种活动也让陈逸飞感到兴奋。绘画一开始就是陈逸飞的特长,很快,他被推荐到少年宫美术班学习,因此进步更快。

少年宫给了小逸飞荣誉感,也给小逸飞打下了绘画的基础,给了小逸飞往前走的兴趣、往前走的信心。到了晚年,陈逸飞回忆起上海市少年宫,他认为他在少年宫绘画的日子,是他儿时的一段十分重要的经历,是少年宫奠定了他的画家梦。陈逸飞深情地写下了《画呀画,画到“少年宫”》:“少年宫的绘画活动室是一个在晴天的时候终日洒满阳光的画室。我和小组的伙伴开始在阳光下画圆柱体,画素描,有时也画一些自己突然之间想画的景象。如今回想起来,那些画面,像极了雕塑前的腹稿,鲜活、灵动,当然也不免稚气些,但它们都是血液,在雕塑复活以前,已经开始热烈地流淌了;少年宫指导员的面貌与姓名,至今虽有些模糊,但他们指导我作画时认真的劲儿,都还仿如昨日,仿佛是可以触及到的。想来人生当中,音容笑貌是可以忘掉的,但‘认真’两字,却是终身的教诲与感染。少年宫的活动,营火晚会的歌舞,来自东欧的外宾的参观,或是利用空余时间,和认识与不认识的小伙伴一道在‘勇敢者的道路’上玩耍,也都会令我尽兴;最令人难忘的是参加由少年宫组织的‘全国优秀少年夏令营’,活动地点是在无锡的太湖水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优秀少年集中在那里开展活动,让我这个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觉得,少年宫一下变大了,变得更宽广了;少年宫里不仅有‘勇敢者的道路’里的假山,也有太湖一望无边的绿水;少年宫的伙伴不仅有上海人,而且还有北京人、广州人,还有少数民族。在这个‘更大更宽更广’的少年宫里,我和另外一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营员一起写生、画画、交流。”(《新民晚报》2003年6月7日)艺术大师陈逸飞难忘少年,难忘少年宫。

第二章 童年少年的滋味(4)

有一件发生在陈逸飞小学阶段的事让他难忘又自豪,也后怕。他从电影和画报上看到系降落伞往下飘很有趣,有一天因为下雨撑伞去学校,下课时做了一次实验,打开雨伞当降落伞,从二楼跳到草地上,把围观的师生吓了一跳。陈逸飞成年后戏称这个举动是童年的一个壮举。后来他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冒险和艺术壮举,一次又一次让人吓一跳,是他童年壮举的延伸。

1957年,11岁的陈逸飞进入浦光中学就读,仍是学业成绩优秀者。陈逸飞对美术兴趣加深,除了上美术课,他还参加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定期在老师指导下画画,美术教师是施南池。在少儿读物中,陈逸飞喜欢看连环画,根据小说绘制的《山乡巨变》、《交通员》、《一颗纽扣》、《白毛女》等连环画,都是他一读再读的。在众多的连环画作品中,陈逸飞偏爱贺友直、华山川、顾炳鑫、杨逸麟的连环画作品,觉得生动活泼,传情传神,被深深吸引。

上中学期间,陈逸飞家境仍处于清贫状态,无法供他去上海的各类画室学画,绘画用的各类美术用品也常常无法购齐。一旦购得美术用品,陈逸飞又采用老办法,把母亲买回来的新鲜水果、青菜拿来进行写生。父亲知道陈逸飞喜欢看画刊,就常常从单位里把《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借回来,供他阅读欣赏,从中汲取营养。家里没法买的书籍,陈逸飞就利用课余的时间跑去书店看,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书店变成了他的图书馆。陈逸飞家附近有一家不大的旧书店,他去得最多,好多连环画和画刊都是在那里看的。

整个中、小学,除了上课,陈逸飞干得最多的就是看图画书,然后画画。这为他后来的画画做了最基础的准备。“小时候就喜欢看连环画册、小人书,上学以后,又画黑板报,再大一些的时候,听人讲在上海四川路桥下有一个画室,那里读书是要付钱的,虽然当时我们全家六口人经济上全依靠父亲一个人支撑着,决不可能送我去那里读书,但我总是跑到桥下去找那个画室,看它在哪里,有一次终于找到了,我就在外面看同学们在里面画画。”(贾斌:《陈逸飞——从大画家到文化人》,《中国服装》1998年第2期)陈逸飞的成功,除了从小就开始发奋用功,还因为他自小就知道掌握学习方法,据他说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到方法的问题。陈逸飞认为,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在验证一个人的能力,也是验证一个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任何事情他都会做得很好。

陈逸飞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获得了敬业精神,获得了艺术兴趣,获得了学习方法,这意味着他有可能走向高处,走向远方。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上海美专求学路(1)

(1960年9月—1965年7月)

陈逸飞很小的时候就把人生的目标和理想锁定在绘画领域,他曾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好画家。

画家梦想

《华夏时报》的记者曾经问他,小时候的人生理想是什么。陈逸飞很明确地回答:“做一个好画家,一个大家都说好又有名的画家,不过那时候也不知道画是可以卖钱的。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富有,但其实富有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人人都在成功与失败之间追求平衡,好比在杠杆上走路。对我而言,重要的是希望自己能够顺利一点,我现在还不够顺利。”(《华夏时报》,2005年4月13日)人世间每天都产生这样那样的人生机会,但这些机会不会落到那些毫无准备的人那里去,而是专门留给那些做了充分准备的人。陈逸飞一直在做画家梦,也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坚持画画。

1960年,陈逸飞迎来了一个圆画家梦的机会,一位熟人告诉他,位于沪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眼下正在招生,问他去不去考。陈逸飞怔了一下,没有说话。

这一年,对14岁的陈逸飞来说,机会来得早了点。

陈逸飞转了好几路车,来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这个地方,他偷偷来过好几次,但还是那么神秘,也还是那么向往。陈逸飞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招生的海报看完,然后去报名的窗前排队、报名。

报完名,陈逸飞兴奋不已,三步并做两步往家里赶。他激动地把报到名的好消息告诉父亲,但父亲并不认为这是个好消息。平日里陈逸飞去参加课余绘画班,父亲是积极支持的。父亲告诉陈逸飞,一个读书人是应该有点艺术爱好,但不要一辈子去干这个活,尤其是绘画,你要去画一辈子,那就只能穷一辈子,穷画家,穷画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父亲作为一个化学工程师,他希望陈逸飞跟自己一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而且对自己来说也能有个稳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父亲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知道人生是靠每一个人自己去选择去奋斗的,对陈逸飞去报考绘画专业,他虽然投的是反对票,但只作为一个过来人的提醒,并不阻止。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只计划招收100名新生,但报名考试的人却有1000多人,每一个名额有十几个人竞争。最后,陈逸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这所学校。

成功的人士,总能亲切地回忆起自己的引路人。人生,尤其是成功的人生,是需要最初的引路人的,引路人的作用往往就是精神和行为的向导。陈逸飞从喜欢上画画,并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到成为国际上的重要美术家,有三个人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三个人,一个是陈逸飞的母亲范雅芳,一个是他的美术启蒙老师孟光,还有一个是大画家颜文梁。

母亲把陈逸飞的绘画兴趣激发出来,并不是特别有意识,而是她的个人素养使然,也与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行为有关。后来陈逸飞创作的艺术作品,不仅有一种贵族气,而且也有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息。

美术营养

在母亲之后,将陈逸飞最初的绘画兴趣转引为正式绘画启蒙的,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孟光。他把陈逸飞有序地引进了美术世界的百花园。陈逸飞在课堂里接受孟光老师的美术营养,也是孟光老师家里的常客,老师手把手地指导,他一点一滴地吸收。“走进老师的房间,一如既往。从前这房间是那么热闹,一些同学带了画,聚集于此,请老师评点,常常是才坐了刻把钟,门就响了,老师笑吟吟地起身,又引进一个甚至一拨同学,高班的或是低班的,认识的或者陌生的。”(陈逸飞:《天堂般的微笑》,《新民晚报》1996年3月10日)进入任何一个艺术领域,在初始阶段,都需要那种切切实实的指导。孟光老师给陈逸飞的就是这样的指导,那是可亲可近的,可操作的,可仿效的,是基础的基础。

颜文梁的美术精神激励着陈逸飞几十年的整个艺术创造,他给了陈逸飞精神力量,也给了陈逸飞及时而有效的具体指导。颜文梁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一样,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最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从一个封闭圈开始解体到多元的发展,就是我们称之为现代绘画史的开端,其中涌现了不少富有才华的超群出众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等一代风流的影响也是由此开始的。他们对现代绘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艺术实践的意义是深远的,这种意义不只是他们本身在绘画艺术上的建树和贡献,更主要的是他们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启发了无数后来者的探索精神。”(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第6…7页)陈逸飞说,他是听着颜文梁的美术讲座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他是捧着颜文梁的美术讲义走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门的。陈逸飞在《一位老人、学者和前辈》一文中对颜文梁有着深情的回忆。

第三章 上海美专求学路(2)

有一首歌词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说的是长大以后自己也当了教师,知道教师的用心,知道教师的不容易。多年以后,陈逸飞也成了颜文梁,成了享誉国际美术界的绘画大师,知道创造的重要,知道中国需要产生能够连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大艺术家。

如果说,陈逸飞的母亲给了他一种恒久的兴趣,孟光老师给了他一个较高的起点,那么,颜文梁则给了他一个国际性的高规格的艺术标杆。

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陈逸飞接受了严格而全面的美术基本功训练,打下了扎实的素描基础。这种严格训练奠定的绘画基础,让陈逸飞终身受益。这还要感谢孟光老师,在启蒙老师孟光的指导下,陈逸飞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素描、绘画、制模,学习了美术史论,临摹了大量历代的经典画作。兴趣加刻苦,陈逸飞进步很快。他经常凭着自己的记忆将过去见过的东西画出来。

在同时考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的同学里,陈逸飞并不是基础最好的,他一进校就给自己定下了最好的目标。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快速进步,来自他的刻苦钻研。陈逸飞常常是第一个进入画室,又最后一个离开画室,充分利用画室的开放时间。

以孟光老师为代表的附中老师们,在教学中施行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色彩教学法,利用色彩来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这种方法让陈逸飞大受其益。最美的色彩在大自然里,最丰富的色彩也在大自然里。陈逸飞利用课余时间结伴到郊外,置身于自然景色里,他对早间的景色和夕阳下的景色尤其着迷。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陈逸飞的绘画水平进步很快,走到了尖子的排位,还当上了班长。

陈逸飞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附中的三年,正值我国经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供给方面十分困难,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学校食堂里吃的常常是菜帮弄成的“绿放菜”和豆腐渣做成的“肉丸子”。陈逸飞是在这种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他在附中的学业。

敬仰大师

1963年,陈逸飞结束了三年的预科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从附中毕业。预科毕业,可以直升大学,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直升大学部。这一年与陈逸飞一同从附中毕业的学生有100人,经过几轮的筛选淘汰,学校只接纳其中的6名优秀者直升本校大学部,陈逸飞是6人中的一人。

直升大学部,陈逸飞进的是油画系。如果说当初选择绘画还是比较泛的选择,那么现在选择油画则是比较专的选择了。陈逸飞对油画情有独钟,他认为油画是文明与科学的产物,又特别富于表现力,他几乎没有考虑其他专业。在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