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密云不雨是什么意思 > 我家之娱乐(第1页)

我家之娱乐(第1页)

事实上,我这个家是很单调的,但不能说是枯燥。母亲是个事业型的妇女,她有一个坚定的理念,没有累死的人,只有闲死的人——这倒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话有点暗暗扣合。不幸的是她的这个理念——其实任何理念都是有极限的:弹簧可以伸缩,拉一下就又恢复原样,但拉“过头”了呢?——她教给我“力气是奴才,用了再回来”,但是她的“奴才”累坏了,再也不肯“回来”,她也就山一样倒了下来。当然,她的病有社会原因,然而她自己确实有病,拼得过分了,心脏、脑血管,她没有检查过血糖,她那样的工作,我估计很可能也有糖尿病问题。

我听过父亲哼歌子。父亲在文艺上基本没有什么爱好,他哼的歌子既不是流行曲,也不是进行曲,也不是戏剧之类,而是——抗战歌子:

大炮轰轰响啊,机关枪格格格

打倒那日本鬼呀,赶他们出中国……

这个歌和这个调子,任何演出团体,任何节日演出都没有披露过,我估计是他在太原抗大分校学习时的校园歌,还有:

我的大烟袋呀,你快快回来!

上次打伏击呀,子弹把你打坏!

现在打日本呀,哪里再去买?

大烟袋呀,咿呀呼咳——烟袋……

幽默、乐观、风趣,这当是抗战时流行在战士中的口头小曲,一边擦枪,一边唱这小令曲,很有情味的。

再有一个歌,是用山西梆子腔:

我正在山头看风景,忽听得上下乱哄哄,

原以为是砍山的老百姓,却原来是鬼子发来的兵,

二鬼子棒棒队,还有一个大头日本的兵,

老子我正是又闲又闷,请你们上来咱们点点兵,

你们来来来呀,老子请你吃碗疙瘩面……

不合辙也不押韵,山西梆子调味十足。当然这是套的“空城计”,我肯定这是他们三人坚持无人区作战时的自创作品。

就这三首歌,再也没有听他唱过别的。唱这歌时父亲会在躺椅上半闲着,双手在椅背上轻轻打拍子,然后他也许就入睡了。

父亲不爱看戏。他晚年孤寂,我很想给他解闷,所有能买到的戏的录音带子都给他买了。但他只是对京剧《锁麟囊》情有独钟,反复听的只有这一出。这是种因得果知恩报恩的主题,我不能明白为什么如此令他神往,吃饭、睡觉都放的《锁麟囊》。

父亲还有个爱好,下棋。象棋、围棋他都会。但棋艺都平平。但他在未离休之前我没见他与别人下棋。他摸过棋盘,是围棋,教我们兄妹三人学下围棋。围棋他也不与外人下。我肯定地说,在他“能工作”时,无论上级下级,没人知道他会下棋。

他围棋只是“入门”,用现在的标准,二段左右。但他的棋龄很长了,他告诉我,这是抗战时在抗大分校学的,当时学《论持久战》,把抗战和下围棋作比方,有布局、中盘、收官,双方斗争犬牙交错,学员们都学会了——是作为“抗战思想”的辅助课学得的。

这件事对我们有些影响。因为我和妹妹很快就超过了父亲。我们1958年就学会了下棋,因为当时南阳市会下围棋的人少,大妹妹建华还拿到了少年冠军,她的兴致很高,有时别人悔棋,会气得她哭了,一边哭一边下,赢了又会破涕为笑。1963年她去武汉参加比赛还拿到个少年组第六名,名字刊在《围棋》杂志上,我们都很得意的。但她实际水平也不算高,在家还是我的手下败将。1963年开封举办围棋训练,市体委让建华参加,因她年龄小,让我陪着去,顺便也听课——到那里我看,一个一个少年棋手都非常厉害,六七岁的孩子我都无法过招,“我已十八岁还有个屁用?”——我这样想,看大妹似也有点沮丧,但她仍弈兴不减,她彻底失望是在下乡之后与棋界割断,也就是个业余两段的力。棋界有些高段棋手都是她的朋友,我们兄妹虽然爱棋,但棋不爱我也徒唤奈何。前不久,陈祖德来南阳,我们见了面。我说:“现在我还喜爱这(围棋),我从十三岁开始,已有四十七年棋龄,绝对老资格的一手屎棋。这玩意没高手指点,永远没有指望。”父亲离休之后,在母亲去世之前,从不和外人下棋。他只在家中教过我们下围棋。没有摸过象棋,母亲去世后一年有余,他开始偶尔和人下象棋,且开始教我学象棋,但他发现我对此没有兴趣,也就罢了。他的棋盘上写的不是“楚河汉界”——一边写“不要生气”,一边是“再来一盘”,看上去挺别致的。他下棋就是下棋,从不扯谈棋以外的任何事,家长里短的是非更是绝口不言。父亲也悔棋,但是他有个“前提”:对方已经悔过棋,但不让父亲悔棋是绝对不行的,经常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但他不会为此和棋友反目,过几天气消了,照样来往下棋如初。

他下棋,哼小曲,看电影,偶尔也看戏,这些娱乐都有,但极有节制。我只记得他看过两次戏,都是在邓县。是县里排的新戏,请领导同志都去审看,母亲也去了的,我们兄妹三个“帮边子”蹭票进去看了看。看电影也是两次,一次在洛阳看的苏联片《棉桃》;一次在南阳,是连母亲也去看了的,也是一部苏联片,已记不清名字。那时国产片都十分纯净的,我只记得里头有男女接吻镜头,父亲问母亲:“是不是奸情?”

“不是。”母亲在黑暗中回答。

全部看电影、看戏的历史中,全家最多参与三人,全部对话交流就这两句话七个字。

父亲离休以后有时还有一点“玩”兴的。母亲连他的这点嗜好也没有。她似乎永远都在工作、写字、见人谈话、下乡。就这些,没别的。因此,我家过星期天就是一件事“改善生活”,弄伙食。父母亲,在邓县的兄妹三人,还有老保姆共六人,洗菜的洗菜,洗衣服的洗衣服,和面、剁馅、包饺子,大家一片忙碌,集体干活想办法把“吃”弄好。这个虽单调,但全家调动,分工合作的气氛非常好。当然,多数时间母亲不在,但有时她会饭时赶回来,用过餐再匆匆离去,我们也都十分满足,倘她也在家干活,用一句昔阳话“热火搭烙”(热闹喜庆)的,人人都心中舒展面带微笑。

最喜庆的日子是过年——当然是阴历年。全家(除了三妹玉萍在洛阳)能团聚数日,没什么玩的,就说故事,说笑话。我发现父亲开心时就会变得幽默、机智。他口才好这全家都知道,直到今天的二月河,已经有人夸奖我的口才,但我自知不及父亲未中风时。他会谈起打游击时与战友争论“远处那片云会不会下雨?”一方说“下”。另一方说“不”。说颠倒话“抬起山来黑了脸”,说捉到日本“政治兵”,又逃掉,日本人来报复,他们怎样躲逃。我也讲笑话,父母亲都喜爱听“傻女婿的故事”,“三女婿比诗”,讲: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