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赏赐阚泽黄金、丝绸,阚泽坚决推辞不肯接受。遂辞别出营,重回江东来见黄盖,把过江之事一一向黄盖讲了。黄盖说:“若非足下能言善辩,大智大勇,黄盖这一番苦就白受了。”阚泽说:“我现在就去甘宁寨中,探听蔡中、蔡和二人的消息。”阚泽来到甘宁寨中,甘宁热情地把他接入帐中。阚泽说:“将军昨日因黄公覆之事为周公瑾所辱,我心中甚是不平。”甘宁笑而不答。正说话之间,忽见蔡中、蔡和来到。阚泽用眼神向甘宁暗示,甘宁会意,说道:“周公瑾自恃其能,全不以我等为念。我今被辱,羞见江东豪杰。”说罢咬牙切齿,拍案大叫。阚泽故意凑近甘宁耳边低语,甘宁低头不言,长叹数声。蔡中、蔡和见二人皆有反意,就用话挑逗二人,说:“将军何故烦恼?先生有何不平?”阚泽说:“我等心中之苦,你们哪里知道!”蔡和说:“莫非欲背吴投曹吗?”阚泽大惊失色,甘宁忽地起身,拔出宝剑,说:“我俩之事已被他们看破,不可不杀之以灭口。”蔡中、蔡和慌忙说:“二公无忧,我们也以心腹之事相告。”甘宁厉声说道:“快快说来。”蔡和说:“我们二人是曹公特地派来诈降的,二公若有归顺之心,我们一定引见。”甘宁说:“你说的是真话吗?”二人齐声说:“怎敢相欺!”甘宁故作欣喜的样子,说:“若如此,是天赐良机也。”二蔡说:“黄公覆与将军被辱之事,我们已向曹丞相报告了。”阚泽说:“我已为黄公覆献书给曹丞相,今特来见兴霸,相约一同投降丞相。”甘宁说:“大丈夫既遇明主,自当倾心相投。”于是四人共饮,一起讨论投降之事。二蔡也及时写信密报给曹操。信中约定:“黄盖欲来,未得其便,只要看到船头上插青龙牙旗而来的,便是黄盖之军。”
曹操得到江东密报,心中十分高兴。他登高四顾,见曹军舳橹千里,旌旗蔽空。又南望武昌,西望夏口,满以为破江南指日可待,甚觉志得意满,乃飞觞痛饮,不觉大醉,遂横槊赋诗,命众人以歌相和,歌罢开怀大笑。
周瑜与诸葛亮商议,欲破曹军,须用火攻。黄盖准备了二十只火船,船上装满了芦苇干柴,浸满鱼油,油上铺硫磺、烟硝等引火之物,外面用青油布遮盖,船头上插青龙牙旗,船后各系小船。甘宁、阚泽等在水寨中每日与蔡中、蔡和等饮酒,并对其手下军士严密监视。到总攻之日,黄盖派人前往江北与曹操相约:“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草,周瑜派我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三更,船上插青龙牙旗的,便是粮船。”曹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不久就看到江南隐隐一簇船帆使风而来。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其中有一面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曹操笑道:“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正说话间,黄盖之船已来到近前,忽见船上火起,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烈焰冲天。二十只火船一齐闯入曹操水寨,全部燃将起来,无一避免,直烧得满天通红。曹操回看岸上营寨,也有几处火起,心中大惊。曹操在张辽等众位将领的保护之下,落荒而逃。这一仗东吴大获全胜,曹操只得收军退回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中对这一出周瑜与曹操之间围绕反间计的相欺相诈描写得十分精彩,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权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两智相欺,两诈相适,你来我往,令人眼花缭乱。周瑜伪造一封蔡瑁、张允的假信赚曹操,而曹操也以蔡中、蔡和的诈降反赚周瑜,周瑜又利用二蔡的诈降再赚曹操。蔡瑁、张允其实未尝叛曹操,而曹操中计误信其反叛;曹操派蔡中、蔡和过江东诈降周瑜,而周瑜已知其非真降。曹操使蒋干游说于东吴,结果却杀了自家的得力干将;周瑜接纳对方派来的诈降之将,巧妙地利用他们使曹操相信东吴派去诈降的人。几番斗智,曹操的智谋和机巧都输给了周瑜。
周瑜的反间计是在黑夜里瞒蒋干,而黄盖的苦肉计却要在大白天里瞒众人,因为不瞒众人,就不能瞒曹操;欲瞒曹操,就必须先瞒蔡中、蔡和。黄盖当面顶撞周瑜是假,而蔡中、蔡和却相信周瑜发怒是真。黄盖献苦肉之计,若非出于黄盖自愿,周瑜岂能使黄盖行此计?周瑜本欲行苦肉之计,苦于未得其人,唯有黄盖能舍身许国,因而周瑜的苦肉计方能付诸实现。与其说这里显示的是周瑜的智谋,倒不如说显示的是黄盖的赤胆忠心。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演义》时曾有下面一段议论:吾尝观黄盖苦肉之计,而叹其计之行,亦有天意焉!盖此计之可虑者有三:使黄盖受杖太毒而至于死,虽捐躯而无补于国事,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一可虑也。使众将不知,有愤激而生变者,则弄假成真,未图彼军,而先致我军之叛,二可虑也。又使曹操惩于蒋干之被欺,拒盖之降而不纳,则黄盖徒然受刑,周瑜枉自妆乔,适为曹操所笑,三可虑也。乃黄盖不死,诸将不叛,曹操不疑,而周郎竟以此成功,岂非天哉!(《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阚泽献诈降书可说是最精彩的一幕戏。欺一般人容易,要欺奸雄却难。黄盖受杖刑,可以不死于杖刑,而阚泽献诈降书,就有可能死于诈降。而阚泽最终不仅不死,反而获得成功,就在于他掌握了说奸雄的谋略。说奸雄之法,当用激将反说而不用卑辞顺说。曹操熟读兵书,深谙智谋权术,并常常以此自负。阚泽了解曹操的这一特点,所以当曹操说识破他行诈降计时,他置生死于度外,镇定自若,当众嘲笑曹操无待贤之道,且料事不明,损伤曹操的自尊心,使他一步步落入阚泽的圈套。若曹操不知是苦肉计而欺骗他,这并不难,在曹操已经知道是苦肉计的情况下,再让他相信不是苦肉计,这才是最为困难的事。曹操的奸,更显出阚泽的巧。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虽然巧,假如没有阚泽的巧和大智大勇,再巧的计也是枉然。 所以有了巧计,还得有行巧计之人。
周襄王十二年(前640年),晋国联合秦国进攻郑国,很快就包围了郑国的国都。郑文公急得手足无措。大夫叔詹对郑文公说:“秦晋合兵,其势甚锐,若与之硬拼,必败无疑。只要得一舌辩之士,以厉害说动秦公,使之退兵。秦军一退,晋国势单力孤,就不足畏了。”郑文公问群臣:“谁可担当此任?”大夫佚之狐上前说:“臣愿推荐一人。此人姓烛名武,已年过七十,三代任为圉正,一直未得升迁。此人舌辩过人,望主公优礼相加,派其为使者,必能说动秦公。”郑文公遂召烛武入朝,封其为亚卿。烛武当夜受命而出,命壮士用绳索将其从城墙上吊下东门,径直向秦军营寨而去。秦军士兵把他拦在寨门外,根本不让他进去。于是烛武就在秦军寨外放声大哭,吵得秦军不得安宁。军士只得把他带进去见秦穆公。秦穆公问:“你是何人?”烛武回答道:“老臣乃郑国大夫烛武。”穆公问:“你为何在我寨外大哭?”烛武说:“我为郑国将要灭亡而哭。”穆公说:“郑国将要灭亡,你为何在我的寨外号哭?”烛武说:“老臣哭郑,同时也哭秦。郑亡不足惜,唯独可惜秦国的灭亡。”秦穆公一听此话,不觉大怒,呵斥道:“秦国有何可惜?你若说不出道理来,我立刻就把你斩了。”烛武面无惧色,说道:“秦晋合兵攻打郑国,郑国不敌二国,其灭亡自不待言。如果郑国灭亡而有益于秦国,老臣又何敢言?依老臣之见,郑国灭亡不仅无益于秦国,而且大有损于秦国,君为何劳军费财,甘愿为别人所驱使?”烛武的这一番话,使秦穆公大感疑惑,态度也变得宽和了,急切地说:“愿闻其详。”烛武见秦穆公已有所心动,便接着说道:“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在晋国的西边,秦国与郑国相距千里之远,中间隔着晋国,秦国的南边又是东周,请问秦国能越过周、晋而拥有郑国吗?郑国虽然灭亡,土地皆为晋国所有,秦国能得到一尺土地吗?秦晋两国,比邻而立,势不相下,晋国日益强大,则秦国日益弱小,秦国竟然甘心为晋国兼并土地而削弱自己,稍有头脑的人都绝不会出此下策。晋惠公曾答应将河西五城给秦国,不久就反悔了,这是君所知道的。秦国对晋国累世有恩,但是曾见晋国有分毫回报于秦国吗?至晋文公复国以来,大肆扩充军队,以对外兼并为基本国策,现在拓地于东,灭亡郑国,他日必想拓地于西,祸患就将及于秦国了。君不会不知道晋国借虞国之道以灭虢国之事吧?虞君不智,贪得小利,助晋自灭,君岂不以此为鉴哉!以君之贤明智慧,竟然甘心堕入晋国的权谋,此臣所谓‘无益而有损’,所以为秦痛哭者也。”秦穆公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称秦穆公像是,最后不禁悚然动色,由衷地说道:“大夫之言是也。”烛武见秦穆公已被说服,就进一步说道:“君若肯宽缓对郑国的包围,吾君愿与君订立盟誓,归顺秦国。君如在东方有事,郑国愿竭诚相助,行李往来,皆取给于郑国,郑国犹如秦国的外府,君以为如何?”秦穆公听了,心中大喜,遂与郑国订立盟约,秘密撤兵而回。
烛武之所以游说成功,首先就在于他以号哭秦军这一奇特的举动引起秦穆公的注意和好奇。这是烛武游说的先决条件。然后他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对秦国“无益而有损”的原因:第一,郑国距秦国遥远,中间隔着晋国,灭掉郑国只对晋国有利;第二,秦、晋两国比邻而立,此强则彼弱,秦助晋灭郑,无异于为人兼地而削弱自己;第三,晋国以对外兼并为基本国策,今日向东边拓地,难免他日向西边拓地,祸患将及于秦国;第四,晋国借道灭虢的史鉴不远。这四条理由无不立足于秦、晋的双边关系,说明秦国出兵助晋伐郑是严重的失误,合乎情理,故能深深地打动秦穆公。最后烛武又提出郑国愿意与秦国结盟,使秦国得到实际好处,秦穆公更是喜出望外。烛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秦国撤军,从而使郑国免于亡国之祸。
子贡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孔子曾把他比喻为瑚琏。瑚琏者,宗庙之贵器也。当时,齐国权臣田常欲作乱,但又畏惮高、国、鲍、晏等大臣,于是劝齐君兴兵伐鲁,企图削弱诸臣。孔子得知消息以后,便对弟子们说:“鲁国乃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你们为何不出?”子路、子张、子石等请行,孔子皆不准。子贡请行,孔子非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来到齐国,对田常说:“君兴兵伐鲁不好。鲁是难伐之国,其城墙薄而低矮,其土地狭而浅薄,其君主愚蠢而不仁,其大臣虚伪而无用,其人民厌恶战争。这样的国家不可与之交战。君不如伐吴。吴国城高而厚,地广而深,兵甲坚而新,将士精悍,武器装备精良。这是最适宜讨伐的国家。”田常一听,气得脸色都变了,说:“先生之所难,乃人之所易;先生之所易,乃人之所难。先生如此教我,却是为何?”子贡回答道:“我听说,忧在内者攻强敌,忧在外者攻弱敌。现今君之忧乃在国内。我听说君曾三次欲加封而不获成功,就是因为有大臣不赞同。齐国若伐鲁获胜,则齐国疆域扩大,国君威望大增,大臣地位更加巩固,而君却无功可言,国君就会日渐疏远你,君若欲成就大事,就难上加难了。更有甚者,君在齐国的地位和处境也危险了。所以我认为不如伐吴。吴国强大,伐吴不胜,损兵折将,大臣内空,如此一来,孤主在上,只有依赖君了。”田常一听,不觉击掌称善,便问道:“我们已出兵伐鲁,若转而伐吴,大臣怀疑我,该怎么办?”子贡说:“君暂时按兵不动,我请出使吴国,说动吴国救鲁而伐齐,君就可以移兵迎吴了。”
于是田常就派遣子贡出使吴国。子贡对吴王说:“当今之诸侯国,惟齐与吴最为强盛。现在齐以万乘之国而伐千乘之鲁,与吴国争强,我为大王深感忧虑,特请大王救鲁伐齐。救鲁可以显名,伐齐则有大利。大王挥师北上,诛暴齐,服强晋,存亡鲁,镇抚泗上诸侯,一举而称霸,利莫大焉。”吴王说:“您所言极是。但是我忧虑的是,越国有报仇之心,待我灭越以后再北上救鲁如何?”子贡说:“越国之弱胜于鲁国,吴国之强不如齐国。王若置齐而伐越,齐国早已灭掉鲁国了。大王既然追求存亡继绝的名声,又畏惧强齐而攻灭弱越,岂能显示大王之勇!保存越国,可以向诸侯显示大王之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大王不就成就霸业了吗?如果大王还担心越国,臣请东见越王,令其出兵随大王北上。”吴王大喜,就让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听说子贡到来,亲至郊外迎接。越王说:“此乃蛮夷之国,大夫何以辱而临之?”子贡说:“我此次前往吴国,劝说吴王救鲁伐齐,吴王非常愿意,但又担心越国,想伐越后再北上。这样,越国就危在旦夕了。”勾践请求子贡出谋救越。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狠而残暴,群臣不堪;国家连年战争,士卒疲弊,不堪忍受;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人心混乱;忠臣伍子胥强谏而死,佞臣太宰伯专权。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吴国的败亡之象。王若能出兵助吴伐齐,以骄其志,送以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威,吴王必定挥师北上伐齐。吴王被打败,此乃大王之福;吴王若胜,必然兵临晋国。臣请北见晋君,使其共同攻打吴国。其精锐被齐国削弱,大军又困于晋,吴军实力必然削弱,然后大王乘其弊,必然灭亡吴国。”越王勾践非常高兴。
子贡辞别越王,回到吴国,将越国愿意出兵助吴攻齐之事告诉吴王。果然没过几天,越国大夫文种就带着重礼来到吴国,向吴王表达越王愿亲自率兵助吴攻齐的诚意。吴王大喜,对子贡说:“越王愿亲自随从寡人伐齐,先生以为如何?”子贡说:“这不妥。诸侯会认为大王不义。大王只要接受礼物,同意越国出兵,谢绝越王亲临就行了。”吴王采纳了子贡的建议,于是举倾国之师北上伐齐。
子贡又到晋国,对晋君说:“齐国与吴国即将开战,若吴国战败,越国必然乘势攻吴。若吴国打败齐国,吴国必然兵临晋国,晋国不可不预先防备。”晋君一听,感到非常恐慌,就问子贡该如何应对。子贡说:“惟有厉兵秣马,才有备无患。”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子贡所预料的那样。吴国与齐国在艾陵大战,大破齐师,然后兵临晋国。吴晋两军大战于黄池,晋国打败了吴国。越王得知消息以后,即出兵偷袭吴国。吴王得知越国攻吴,便急忙撤兵而回,与越国交战,最后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夺得了霸权。
子贡不愧为春秋时期一位卓越的外交家,他之所以游说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掌握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又能把握田常与夫差的心理和性格,因势利导,设下连环计,使各国按其部署行事。故司马迁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到战国时,天下有七个大国:齐、楚、魏、赵、韩、燕、秦。秦国僻在西戎,中原诸国不与其通好,在七国之中最为弱小。秦孝公即位以后,?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