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知识体系图是怎么画的呢,其实也挺简单,先在这里秀一下初中物理的知识体系图,后面的章节会仔细讲它包含的意义和具体的使用方法:
这幅图是用电脑画的,我初中的时候当然画不了这么漂亮。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很辛苦,没有什么感觉,成绩也没有什么起色,只是一天天坚持下来了。没想到只用了不到一个学期,就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居然真地考了年级第一!这回可不是靠作弊得来的了。
尽管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但在期末考试之前还是有预感到自己肯定能考好。因为我在复习的时候,觉得跟以前复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先翻看自己画的体系图,然后根据体系图所梳理的知识结构,逐一复习平时整理好的笔记本和错题本,感到思路非常清晰,重点难点和自己学习中的弱点全都一目了然,全然没有了以前那种一团乱麻、不知所措的感觉。
尝到了甜头的我便一直坚持下来,从此以后,几乎每一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名。在中考当中,我数理化全部满分,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市的重点中学——江津一中。进入高中以后,我选择了文科,仍然用这一套方法来学习,对付文科的学习也非常得心应手,最后在高考中我的总分是江津第一,文科科目成绩是重庆市第一名。
中学的学习,我用这一套方法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但我没有完全弄明白这套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方法好在什么地方,直到我进入大学后,我发现好多同学都有过跟我类似的经历。有一个北京林业大学姓杨的MM说她高中的时候生物特别不好,就尝试着像我这样画图,也是老师教的,没想到一年后生物竟然成了她最强的科目,用她自己的原话来说:“要是我所有的科目都用这种方法,我就考进清华,而不是‘紧靠清华’的林大了。”还有一个北大物理系的兄弟跟我聊起这件事情,激动得不得了,说他高中也是这么学的,现在正在和他们寝室的兄弟联合起来,要搞一个大学物理的更大的体系图。
这些事情让我对自己高中这套方法产生很强的兴趣,很想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仅要知道它有用,还要知道它为什么有用。后来又长期做一些教育方面的演讲和写作,这才逐渐明白,这套方法之所以有效,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让我突破了普通的简单学习的阶段,有效地进行了系统学习:
用画体系图的方式把平时学习的知识点都联系了起来,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理清楚了各个学科的内在结构。这个时候,既拥有了各种汽车零件,又有了汽车组装图,通过努力把零件正确组装以后,我们就可以开着汽车在道路上飞奔,把那些跟钻木取火时代的原始人类一样仍然靠步行的人远远甩在后面了!
有很多同学学习其实很努力,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题目,结果除了感到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对于学习反而越来越感到迷茫。对于这些埋头苦读,陷入书山题海中不能自拔的同学来说,可以用一句古诗来形容他们的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你脑子里面有了一幅完整的体系图的时候,整个学科的框架结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就会有一种新的感觉:以前是从下往上看,仰着头怎么看怎么受累,还到处都有东西挡着,死活看不清楚知识的全貌,现在则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俯览群山。这种感受也可以用一句古诗来形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于那些还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境界的同学来说,需要做的也是一句古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的这一层楼,就是从简单学习这个较低的层次,上升到系统学习的层次,从一个更高更远的视角来看待我们需要学习的各种知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系统学习与高效解题
前面大家已经看到了我画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图,这和我们的解题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这是一道中学物理题目,只要你具有初中物理的基本常识,看懂它就完全没有问题:
已知:一台直流电动机,标有“24W,36V”字样,用多用电表测得它的电阻为2欧姆。
问:当这个电动机满负荷运转的时候,它的效率是多少?
别小看这道题,它可是出身名门、血统高贵:它是2004年全国初中生物理竞赛的复赛题。你要没参加过物理竞赛,而且成功杀入复赛,都不好意思跟它打招呼。要解决这道题目,是不是很难呢?
首先,这道题的条件里面谈到了电功率“24W”和电压“36V”,很容易就想到我们前面说过的公式:P=U×I。通过电功率P和电压U可以把电流I求出来:I=PU。
但光知道这么一个公式是不行的,因为题目不是问你电流是多少,而是问你“当这个电动机满负荷运转的时候,它的效率是多少?”
怎么样才能计算效率呢?电动机在运转的时候,除了通过自身转动带动别的东西转动以外,电流本身也会产生一部分热量的消耗,要想算出它的工作效率,就必须把这个损耗减去。
相信大家还记得我们上一章说的“关键词联想”的思维模式,这道题目的关键词是“电功率、电压、电阻、效率”。
怎么求热的损耗呢?热的损耗和电功率、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想到,P=U×I这个公式是出现在八年级物理的“电功与电功率”这个部分里边的。这个部分的内容还讲到,电做功有三种效应,一种是磁效应,第二种是化学效应,第三种是热效应。
当你想到“热效应”的时候,就明白了,热损耗的公式要到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中去寻找,就能够想出解题需要的第二个公式“Q=I2Rt”。
这个时候,我们的知识体系图就发挥作用了,这一步的思维路径是沿着体系图走的,路线如图:
其中Q就是热量,也就是我们要求的热损耗。I是电流,R是电阻,t是时间。由于我们求的是效率,时间的长短不用考虑,电阻已经知道了:2欧姆。
我们将电阻R代入第二个公式Q=I2Rt,求出热量的损耗率,然后再用额定功率减去热量损耗率,就求出了实际功率。再求出实际功率占额定功率的百分比,电动机的工作效率就求出来了。
怎么样,很简单是不是?知道了答案之后当然很简单,如果在中考或高考的时候把标准答案发给你一份,你一定觉得中考高考题目简直简单得掉渣,不考全国第一简直良心上说不过去。这种好事人人都想遇到,惟一的遗憾是它跟天上掉金元宝一样,不太可能发生,所以要想知道正确答案只能靠自己,让自己真正具备找到正确答案的能力。
回顾一下我们解决这道题目的过程,我们要具备解决这道题目的能力,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
首先,你需要知道这两个公式,并且把它们记住,还要会用,这是通过“理解、记忆、联系”的简单学习来实现的;
其次,你需要知道这两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像我们前面的图一样,通过头脑中的物理知识体系图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一个一个地想出这些个公式,这是通过系统学习来实现的;
最后,你要按照本书第一章讲的“大脑运转的正确模式”,理清思路,最终实现解题。
还是很简单是不是?这一次没有疑问了,高分其实就这么简单!只需要三步,我们就可以从对某一门知识一无所知,最后成为解题高手。如果连物理竞赛的全国复试题都难不住你,中考高考岂不是全都成了小儿科?
这样一种模式,不仅是用来解决这样一道题目。实际上,如果我们通过简单学习和系统学习,最终在自己脑海里形成了各个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图,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之后,以前的各种难题就不再是难题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考试中所谓的“难题”,无非难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考的知识点“多”,前面的例题考察了两个知识点,再难一点的题目也就是考你五个、八个知识点。
第二是知识点之间的跨度“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比如前面的例题考的知识点都是在电学的范围内,那么再难一点的题目的不同知识点就可能跨越电学和力学两个大的类别,甚至把电学、力学、光学的内容都串起来考。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