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斋

我看书斋>岭南战役 > 第136章 岭南工商业发展2(第1页)

第136章 岭南工商业发展2(第1页)

侨商投资的“岭南汽车运输公司”车库内,十几辆黑色的戴姆勒改装卡车和几辆略显笨拙的木壳客车一字排开。

穿着崭新制服(带有公司徽标)的司机和学徒正围着归国机械师学习简单的维修保养。

羊佛公路上,这些“不用马拉的铁车”吸引了无数路人的围观,尽管行驶时尘土飞扬,颠簸剧烈,且时常因爆胎、油路堵塞而抛锚,但其速度和载货能力远超马车。

开通的羊佛、羊惠(州)客货运线路,尽管班次稀疏,却标志着岭南陆路运输的新纪元。沿途简陋的“加油站”(大油桶和手动泵)也应运而生。

珠江、西江上,一些眼光长远的船东开始淘汰老旧木帆船,购入或订造以蒸汽明轮或新式柴油机为动力的小型钢(铁)壳拖轮和驳船,以提高运输效率和可靠性。

位于羊州白鹅潭畔的几家小型造船厂订单开始增加,虽只能建造几百吨的小船,却也带动了本地相关产业链。

岭南实业狂飙突进的背后,并非坦途,暗礁与漩涡时刻存在:

1。技术人才荒:饥渴的机器与短缺的手

问题:新工厂如雨后春笋,对熟练技工(车工、钳工、电工、纺织挡车工、锅炉工)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而岭南传统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产业工人储备极少。

岭南钢铁厂高薪挖走了佛山最好的翻砂匠;“南华纺织厂”用高于市价一倍的工资,从上海招揽了十几个熟练纺织女工,引发原厂抗议;连梁发的小五金厂,也被大厂挖走了两个得力徒弟。

邓贤也是要求有关部门立即开设相关培训班。

“岭南实业讲习所”扩大规模,开设车工、钳工、电工、纺织、化工操作等速成班(3-6个月),聘请德意志帝国技师、归国工程师和老师傅授课。

理论结合车间实习,毕业即分配(或推荐)至急需工厂。邓贤指示:“理论课可减,实操时间必须保证!安全规范要刻进骨子里!”

同时“以工代训”:鼓励大工厂(如岭南钢铁厂、南华)自办学徒班,签订服务合同,提供食宿和基础津贴,边干边学。省府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

再就是引进与挖墙角:继续从沪市、武都、甚至港岛高薪聘请成熟技工。

叶怀瑾的“磐石”甚至将触角伸向东南亚,招募有工厂经验的华侨技工回国效力。虽然杯水车薪,但聊胜于无。

工资控制(有限):省府发布“技工工资指导线”,防止恶性竞争哄抬工资。但市场供需失衡,实际执行效果有限,工资上涨压力巨大。

岭南的发展也面临着原料问题。

棉纺厂争夺原棉,导致鄂北、南豫棉花价格被推高,且质量参差不齐。

食品厂争夺荔枝、鲮鱼等生鲜原料,引发季节性短缺和价格波动。

五金厂和铸造厂争夺生铁、焦炭,与省营的岭南钢铁厂产生矛盾。

桐油、猪鬃等战略物资,民间加工厂与省府资源司的统购计划也出现摩擦。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