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他们希望开发不那么复杂、简便易于生产、速度还快的截击机。
ME163比较令人熟悉,是汉斯开发的末日截击机,其体积很小,由1台RI203火箭发动机推动,以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为燃料喷出高温蒸汽,推力才600千克,自重2。1吨。
ME163起飞时最好靠大型飞机拖拽滑行,试飞时曾飞到550千米小时,后因技术不达标放弃。
而P13A和ME163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研究,只是到研究它的时候资源更加紧缺,到了连火箭燃料都难以供应的程度,所以选用的燃料是……煤。
P13A比起ME163更加简化,甚至连起落架都没有,纯粹靠牵引起飞或者被轰炸机带飞后释放,全身设计更像是机翼里硬塞了一个人和一台发动机。
而这架飞机的拦截方式也更加原始,连机枪都没有,设计目标是靠小但坚硬的机体去撞击轰炸机……
它的发动机是一台以煤粉为燃料的冲压发动机,当速度超过一定界限后才能启动,将煤粉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产生推力,理论上不仅能超音速,还能用1吨煤就飞行超过1600公里!
当然世纪测试中最大飞行速度也不到0。5马赫,最终也被废弃。
两种……狂想,这就是唐文的评价。
见他看完,常布斯也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首先是ME163,它的火箭发动机实在是太原始,如果以50年代手段完全可以瘦身不少,并且搭载一台至少3吨推力的液体发动机,从高空释放后短时间甚至能突破3马赫、3万米。”
唐文:“短时间是多短?”
“如果间歇开启发动机,应该能撑5到10分钟,之后就要……迫降了,或者跳伞?当然我其实更看好的是P13A方案。
P13A原设计的煤粉冲压发动机其实具备可行性,而汉斯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他们没有条件合适的风洞。”
“风洞?”
“就是没法大量模拟测试,冲压发动机说的极端些就是根铁管,只是通过弯曲使空气进入后压缩再混合燃料喷出而已,但怎么弯就太有讲究了,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力和机械计算器能解决的范畴。
而很幸运的是,现在不管是风洞还是超算都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
常布斯打开一张冲压发动机的设计图截面,得意的解释道:
“正好北航最近在做其他冲压发动机模拟实验,我花了五万让他们帮忙搭便车做了个小设计,风洞模型和计算理论都完全支持3到5马赫速度飞行,理论推力也比汉斯弄的破烂强了好多倍。”
他接这种周边创作可不是免费劳力,每次唐文都会变着花样给他打不少钱。
后者狐疑的盯着纸上的简单设计图,有些不太相信,毕竟30年后他也没听说谁家还在继续研究煤粉冲压发动机,所以径直问道:
“理论是理论,现实怎么说?”
“现实……那就太麻烦了,北航那边说了几个问题:
-
煤粉结块,高速飞行时气流会导致整个机身高频震颤,煤粉很容易结在一起,会严重影响输出甚至喘振;-
燃烧室腐蚀,煤粉烧的一点也不干净,和液体燃料比起来会产生大量遗留物破坏发动机内壁,还是喘振问题、动力输出不能很稳定;
解决这两个大麻烦的途径是在喷煤粉的时候喷淋一定比例煤油,但……两种燃料结构那么复杂,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油呢?”
“当然了,如果是强调黑科技嘛……”
常布斯摊手示意,显然烧煤末日飞机才更有吸引力,什么可靠性耐用性就别提了。
唐文:“这样很好,不要改参数,就用P13A改高空高速截击机,并且一定要烧煤,无烟水洗煤!”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