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了商朝并非万事大吉,在甲子日当天,就传来纣党恶来驰援反扑的消息,姜太公出击,于第三天丁卯日告捷。
之后,武王又派出大将吕他、新荒、侯来、伯兖、陈本、伯韦等人,对越戏、陈、卫、磨、宣、荀、厉等七国进行征伐,俘获了一批商臣,和830辆战车。
在如何处理商朝的遗民这个问题上,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
武王问:“现在虽然灭了商朝,但我们怎样处理商族的老百姓呢?”
姜太公说:“有一句古话叫做‘爱屋及乌’,您如果喜欢一个人,就会连这个人屋子上的乌鸦都觉得顺眼。如果您憎恨一个人,一定对他一家老小都看不惯。依我看,既然罪恶深重的商纣王已经死了,对他统治下的老百姓也不必客气,干脆来个快刀斩乱麻,全部杀掉。”
武王说:“这样恐怕不行吧?”
召公爽说:“依我看哪,把那些曾经跟着商纣王反对过我们的人杀掉,只把那些没有表示过反对我们的人留下来。”
武王点了点头。
周公说:“依我看,还是让他们各自住在原来的地方,耕种原来的土地,也不必改变他们原来的地位。只要这些人服从我们周朝,就可以提拔他们当官。”
武王大喜,说:“你讲的这个道理太深刻了。用你提出的办法治理殷人,又何愁他们不顺从我们,天下大治呢?”
此时,武王才想起太伯和仲雍来。他想,如果不是这两位叔祖让位于自己的祖父季历,自己的父亲文王就不可能封侯,更谈不上自己称王了。因此,他令人找到了太伯和仲雍的后代。
此时,太伯和仲雍都已去世,太伯无后,仲雍的重孙周章已被立为吴国的君主。于是,武王就把周章的弟弟仲衍封到了虞地,史称虞仲。
为了巩固周族的统治,武王又封神农后于焦,封黄帝后于祝,封帝尧后于蓟,封帝舜后于陈,封大禹后于杞。
第八天辛未日,武王回师西归,大赏功臣,一个叫利的得到了青铜的赏赐,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一个铜簋,并刻下了大段铭文,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时刻,后世考古学家称为“利簋”。
第十二天乙亥,武王进入伊洛地区,在嵩山进行了祭祀天地及先王的大典。
第十四天丁丑,又举行了盛大的祭飨仪式。
周历四月庚戌,武王才回到宗周岐邑,随即举行了长达六日的庆功典礼。第一天,在郊外命史佚写下告天的文书,将俘获的商朝战俘做了牺牲。然后到宗庙,命太师扛着悬挂着商纣和(女旦)己首级的大小白旗,先割下他们的耳朵,然后入庙烧毁。第二天,在郊外把收缴的商朝铜鼎献给上天,又在宗庙内向列祖列宗宣告了商朝的罪恶及治国的方略。第三天,分封各路诸侯。第四天,以殷军士以上俘虏百人作了牺牲。第五天,在总庙陈述了牧野之战的胜利,进献了表现战争场面的万舞。第六天,率诸侯在总庙以俘虏的耳朵进行了祭祀,又用牺牲遍祭百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安邦之策
拿下了朝歌,武王姬发的心里并不塌实。他心里明白,如果不是因为商朝的主力滞留在东夷,如果不是殷纣万般无奈,临时拼凑了东夷的降卒仓促应战,如果不是这些东夷人调转矛头,就凭自己带来的区区45000人的军队,怎么也不可能在转瞬之间灭亡拥有17万军队的商朝。所以,与其说是周族打败了商朝,不如说是东夷人打败了商朝,但这些东夷人既然能够帮助周族打败商朝,就完全有能力独立打败周族的军队。再加上商朝分散在各地的军队,如果都反攻回来,周族未必能够抵御得了。越这么想,武王姬发越是寝食难安,甚至经常做恶梦。每当他从恶梦中惊醒,总要找人把周公叫来,为他解梦,以求得心理上的平静。而周公常告诉他的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商朝的灭亡取决于纣的不祀天帝和祖先,所以得不到天帝和祖先的保佑。但让武王姬发想不通的是夏朝最后一个王——履癸(也就是桀)对天帝也是“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充满了敬畏之情,为什么却被商朝的第一代商王成汤灭亡了呢?难道天帝是这样反复无常的吗?再说,既然商朝的祖先都已经成为天神在天帝的周围做事,他们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天帝让自己的子孙灭亡呢?当武王姬发把这些疑问和盘托出,请周公解释的时候,周公的回答是:天帝只保佑那些有“德”的子孙。殷纣的灭亡还取决于他不重用贵戚勋臣,却喜听小人与妇人之言,而且酗酒成风。这种说法貌似有理,但仔细一琢磨也并非无懈可击,因为最终导致商朝灭亡的是一连串极其偶然的因素,而不是周公所说的那几条理由。看来,天时这个东西是十分微妙的,凡人很难把握。要想使周族江山永固,只能在地利与人和这两方面下工夫。因此,武王姬发近来考虑最多的就是在洛邑建都以及将周族的贵戚勋臣分封到商朝故地的事情。
也许是因为劳累过度;周武王姬发这几日感觉越来越不好,刚吃点东西胃里就像翻江倒海,不一会儿就都吐了出来,更别说喝那苦哈哈的汤药了。无奈,他只能靠着喝几口小米汤苟延残喘,整日里头昏眼花,耳鸣心跳,虚汗淋漓。
开始,他以为自己只是偶染风寒,将息几日也就会慢慢好起来,可几日下来,不仅毫无好转的迹象,病势反而愈显沉重,从每日来探望他病情的亲戚、大臣们的言谈和表情中,武王已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在逐日恶化,因此心情也就愈发焦虑起来。
他眉头紧蹙,双目紧闭,牙关紧咬,气息十分微弱,好似沉浸在昏睡之中,但其实他的头脑里此刻却异常清醒,他已不再渴望奇迹发生,在万民面前重现他生龙活虎的丰采,而更多地是在考虑王位的传承和王朝的命运。
姬昌的妻子太姒在生下姬昌的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后,又接连为姬昌生下了八个儿子。
按照几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传位的惯例,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自己死后完全可以由大儿子姬诵继位,但由于几十年来自己一直是紧随父亲文王身后南征北战,东讨西伐,虽然成婚不晚,得子却迟,直到四十多岁上才生下长子姬诵,此时也只有十二三岁,尚未成年。若是打破常规,提前举行加冠典礼,虽然继位不成问题,名正言顺,但要靠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娃娃来治理刚刚取代商朝、百废待兴的周王朝,却是嫩竹竿难挑大梁,很可能会葬送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成为二世而亡的短命之君,因此,此时由儿子继位,显然危机四伏,社稷不稳,时机不够成熟,所以必须考虑一个万全之策,既能确保子承父业,又能确保江山永固,为此,周武王姬发绞尽脑汁,前思后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眉目。。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临终托孤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四弟、此时任周王朝冢宰的周公姬旦。
四弟诞生时,武王已有四五岁光景,他只模糊地记得那是一个朝霞满天、旭日东升的早晨,后来听大人们说,四弟的名字就与他诞生的时辰有关,因为“旦”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它所描绘的正是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景象。
四弟性格很好,从小就知道礼让,不论是吃饭穿衣,还是分玩具,四弟总是让着三个哥哥。特别是以后又有了六个小弟弟,四弟就更像个哥哥样,不仅带着弟弟们玩,还教他们懂礼貌,尊老敬长,因此族里不论是大人孩子都很喜欢他。长大以后,四弟就更有出息了,读书认字,从来不用大人们操心。等四弟长到二十岁行了冠礼之后,便经常钻进周族的图书馆里,学习祖先们留下的典章制度;还跟着巫史们学习卜筮技术;后来,又随父亲文王四处征战,炼就了一身文韬武略,尤其是写得一手好文章,*商纣王的誓辞《牧誓》就出自四弟的手笔。父亲在世的时候,常说自己和四弟一文一武,好似父亲的左膀右臂,族里的人也都赞同这一比喻。自己死后,由四弟来继位,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这些还只是武王能摆到明面上的理由,从私底下说,他选定周公继位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周公的崇礼守信,他相信,周公一定会按照他的安排,在大局稳定、儿子成人后,把周王的位子让给儿子姬诵的。对此,武王深信不疑。主意已定,武王睁开了双眼,对守候在身边的执事说:“去,把周公请来,我有话要跟他说。”执事答应着,立刻转身出门,去请周公。
执事在周公的家里没有找到周公,只见周公的儿子伯禽正在和武王的儿子姬诵在院子里玩,就问伯禽:“你知道你大去哪儿了吗?”伯禽回答:“一清早就去宗庙了。”执事赶忙来到宗庙。
周族的宗庙建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夯土台基上。执事转过影壁,沿着门道进了中院,院门东西各是三间门房。看门的奄人认识执事,问清来由,告诉执事周公在后院里,执事便急匆匆踏上三级台阶,穿过前堂大殿,进了后院。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