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这里体会到了什么是物质激励。
首先,苏星云对这些工人进行了识字教育,随后让他们去指导其他工人。只要教会一个工人通过苏星云亲自监考的技术考核,这些师傅就能拿到奖金。此外,他们的家人住宿费用全部由苏星云承担,孩子也由他负责教育。
唯一的问题是,这些工人并不像后世的家长那样以理科为荣,他们还是认为让孩子学习圣贤书、做大官更为理想。对于苏星云让他们孩子学习简体字、纠正错别字和算账等学问,他们颇有微词。
面对如此糟糕的文化氛围,苏星云感到十分无奈。他深知,要想改变这一切,就必须树立理科压倒文科的氛围。然而,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只要他敢提出这样的观点,就会遭到无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
“旧文人,简直是社会进步的最大绊脚石。”苏星云心中暗道,“后世民国认为国家不强是文化问题,这个观点没错,但他们采取的方式却大错特错。他们针对旧文人,却连同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分子一起打压,真是荒唐至极。”
他回忆起后世的情景,当时政府宣布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这简直是对中国知识界进行了一场化疗。因此,苏星云决定,以后必须对读书人这个阶层进行大清洗,明确划分阵营。那些满脑子都是数字、拿着直尺圆规的人,是他坚决要保卫的对象。
然而,现在面对工厂里的技工,他不得不采取哄骗和威吓的手段来传授简体字和现代数学知识。“现在朝廷急需熟悉洋务的人才,学习这些知识以后一定能做大官。”他这样告诉工人们。同时,他也警告他们:“如果不让孩子学习简体字和基本的加减乘除,钢厂明天就扣你们的工资。”
为了推动教育改革,苏星云建立了学校,并招收了附近三千多名孩子上学。之所以能有这么多学生,主要是因为程大老板实行寄宿制,管饭管住还发衣服。许多养不起孩子的家庭都纷纷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苏星云的政策让整个淮北的人都感到震惊。他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有的家长甚至过完年后就给孩子吃最后一个饼,然后赶来报名。
面对这么多孩子,苏星云有些头疼。他并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担心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只要能让整个安徽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我愿意拿出五千吨黄金。”他心想,“但问题并不在于钱。”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苏星云从上海运来了大量被服和美国的粮食。这一举动吸引了上海各大洋行的注意,他们纷纷跑来揽生意。同时,苏星云还利用清政府的力量聚集了附近淮北的所有木匠,采取流水化作业的方式打造床桌椅。
在物质资源上,苏星云从不缺乏,唯一让他头疼的就是教师短缺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他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偷懒的方式——让高年级学生带着低年级学生。于是,他决定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学生,这在当时的全国学校中可谓是独树一帜,整个学堂仿佛变成了一个工坊,大徒弟带着小徒弟们一起学习。
苏星云的这个特立独行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上海的强学会开始猛烈抨击苏星云的学堂,指责他这是大规模误人子弟,应该取缔。在外人眼中,苏星云似乎站在李鸿章派系一边,这无疑给那些在野文人提供了攻击执政党的借口。
苏星云对清末的政治格局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维新党和保守党之分,百日维新运动也没有提出任何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唯一保留下来的北京大学也只是一所文科学校。整个维新运动更像是在野的举人们为了夺取实权派系如李鸿章等人的权力而进行的准备。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慈禧和光绪在站队问题上的水平,显然慈禧选择了实力派并赢得了胜利。
周围的绅缙们听到这些议论又开始骚动起来。为了平息事态,苏星云直接向安徽巡抚申请了两百只枪证,并带着这些枪在地主家门口光明正大地走了一圈。这一举动让濉溪附近的绅缙们安静了下来,但却引起了天下绅缙们的哗然。
苏星云仿佛给他们送上了一个把柄,一时间,关于苏星云聚众造反的奏折如同雪片一般飞向朝廷。然而,慈禧看到这些奏折后,只是淡淡地回复了一句:“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乡里瞎闹,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显然,在清朝的上位者眼中,苏星云的行为不过是刚从海外回来、特立独行的傻帽行为,与造反毫无关系。
真正想要造反的人又怎么会光明正大地拿出枪来炫耀呢?更何况还是在乡间的对手面前。悄悄攻打县城、拉起队伍才是造反的正确步骤。尽管如此,慈禧还是下令将钢厂的多支枪收回,并要求淮北地方不得骚扰钢厂的正常建设。
慈禧太后如今对洋务派搞实业建工厂的那一套已无兴趣,她在权术上可是高手。最近,强学会提出了“皇帝主政改良”的口号,这让垂帘听政的她感到十分敏感。
“甲午战争前,我或许还有意放权,但甲午之后……”慈禧心中暗道,“我对光绪那孩子的能力算是彻底失望了。他没本事当皇帝,居然还怪到祖宗的法度不行,想要变更祖制,这岂不是要动摇我大清的根本?”
她回想起雍正皇帝当年的做法,雍正有兵有权,生前尚能强力推行新法,可雍正一死,旧势力便立刻反扑,将雍正的政策扫得一干二净。乾隆皇帝继位后,立刻被那些掌控舆论的旧势力捧上了“千古一帝”的宝座。
“光绪如今挑战的势力,自然不如雍正时期那般强大。”慈禧沉思着,“但如今的清政府,也早已不是雍正时期的模样了。能保持对地方的威严,不让地方大员反叛,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这时,身边的太监小心翼翼地问道:“老佛爷,那您看……”
慈禧摆了摆手:“且再看吧,看看这风云变幻的朝局,究竟会如何发展。”
清朝留下的这一系列烂摊子,苏星云实在不愿意涉足。他心中明确的计划是迅速建立起一个工业基地,以便在大别山区的革命队伍出山之时,能够迅速接手并实施一场彻底的劳动阶级大革命。
“工业建设的关键在于人,而非资本或设备。”苏星云深谙此道。二战时期,欧洲与日本虽遭重创,却依然能够迅速崛起,这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人才这一最宝贵的资源。在另一个位面,中国在2008年的崛起,其根本原因正是过去三十年广泛实施的义务教育结出的硕果。
如今,金钱和技术对苏星云来说都已不再是问题,他唯一关注的便是人才。清朝虽然技术落后于西方,但差距并不悬殊,仅约十年之久。到1899年为止,清朝的洋务派已成功建立了三十个兵工厂。这些工厂有能力在获得新式武器(战列舰除外)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仿制出来,这一点与后世的中国颇为相似。然而,唯一的问题在于糟糕的管理,导致这些武器无法实现量产。
“如果清朝能像后世的中国那样,将所有工业品的价格压至白菜价,那么清朝又岂会灭亡?”苏星云心中感慨万千。
为了迅速聚集人才,苏星云开始四处奔波,邀请各路工匠能手共进晚餐。几场饭局下来,他郑重承诺:只要这些工人能来到他的麾下,生产出的产品挂上清朝制造局的牌子销售,他便会给予丰厚的回扣。
“清朝现在的官办企业,简直是上面撒钱、下面造假。”苏星云对这种管理模式嗤之以鼻,“上面只管投钱提供原料,看到成品出厂就万事大吉,对工厂管理却一无所知。这种黑幕,简直是全世界的奇葩。”
在不经意间,苏星云已经汇聚了大批洋务运动的基层技术人员。对于他的举动,洋务派的两位大佬李鸿章和张之洞虽未明确表态,却也悄悄布下了眼线进行监视。苏星云对这些潜伏的眼线心知肚明,但他现已想通,不打算在工厂内贸然起义。他的目标是留下一个庞大的实体工业和众多的技术工人,为大别山区的革命队伍铺平道路。
尽管如此,苏星云在工厂中依然牢牢掌控着一支力量——护厂队,总计一千人。由于自己的枪证被没收,他手上只有一百条枪,但他的识海空间里却藏着无数枪支。苏星云只需确保这一千多人懂得如何拆解枪支、开枪射击以及完成战术动作即可。
在安徽巡抚和李鸿章的默许下,淮军和官府曾几次突击检查工厂。然而,他们始终未能发现那第一百零一支枪的存在。经过几次检查后,清朝官府的人对苏星云的工厂逐渐放松了警惕。
至于苏星云组织的列队跑步和战术动作训练,他在学校里也是这么做的。他给出的解释是,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工人们闲暇时滋生事端,打架闹事。这样的解释既合理又巧妙地掩盖了他真正的意图。
3月21日,农历二月初八,上海荣氏兄弟的钱庄盛大开业。与此同时,在濉溪,中国第二座现代化钢铁厂也迎来了部分投产的时刻。苏星云站在厂房前,目光紧盯着炉口,看着红彤彤的铁水缓缓流出,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操作下流入平炉。
他紧紧握住双手,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激动。他知道,这里将成为中国革命者初期对抗国内外反动派的坚强后盾。尽管第一天冶炼出的钢材仅有三十吨,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更多的设备正在紧张安装中,更多的厂房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还有更多的工人正在努力学习掌握新技术。
一旁的安徽巡抚看到这一幕,激动得高喊起来:“我大清,我安徽。哈哈哈……”苏星云听到这番话,心中暗自补充道:“这一切,即将结束。”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